2023
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落实落细各项稳增长政策,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新转型赋能发展,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4653
.
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
.
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95
.
2
亿元,增长
3
.
1
%;第二产业增加值
11541
.
4
亿元,增长
3
.
6
%;第三产业增加值
12916
.
8
亿元,增长
5
.
5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0
.
8
:
46
.
8
:
52
.
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
.
06
万元,比上年增长
4
.
1
%。
新动能持续壮大。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式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式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47
.
6
%,比上年提高
2
.
7
个百分点。生物医药在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考评中获得优秀,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试点示范,电子氟材料、多肽类生物药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58
.
0
%,较上年提升
1
.
7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6
.
0
%。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两业融合”经验在全国推广。
数实融合加快推进。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16
.
2
%,比上年提高
0
.
4
个百分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培育建设首批
22
家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全省首个区块链测评中心。新增国家
“数字领航”企业
3
家;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3
家,累计
7
家。年末国家级工业互联网
“双跨”平台累计
16
家,创成首个本土国家级工业互联网
“双跨”平台。新增省级智能工厂
16
家,累计
40
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160
个,累计
838
个;新增省级领军服务机构
22
家,累计
81
家。新增全球
“灯塔工厂”
2
家,累计
7
家。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布《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
2023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完善“
15
分钟政务服务圈
”。全年新设经营主体
30
.
9
万户,其中新设企业
10
.
65
万户。年末全市拥有企业
92
.
5
万户,比上年末增长
5
.
4
%。出台实施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55
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30
条、促进产业投资
26
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571
.
9
亿元。
3
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
500
强、
26
家企业入围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
25
家企业入围
“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
”。互联网法庭获批成立,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知识产权、国际商事、破产、劳动、互联网
5
个专业化法庭的城市。苏州工业园区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为全国唯一的
“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
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3
.
2
万人,比上年增长
7
.
1
%。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31
.
1
万个,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8
.
2
%。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
51
.
8
亿元,其中稳岗返还资金
13
.
0
亿元,惠及企业
30
.
1
万户。建成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207
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6
.
4
万人次。苏州连续四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0
.
2
%。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
0
.
6
%,衣着类上涨
2
.
2
%,居住类上涨
0
.
5
%,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0
.
4
%,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
0
.
7
%,医疗保健类上涨
4
.
8
%,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
4
.
0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
5
.
3
%。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54
.
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
.
0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214
.
1
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132
.
4
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
67
.
1
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
95
.
1
万吨,创七年新高,比上年增长
2
.
9
%,其中夏粮产量
26
.
9
万吨,增长
6
.
8
%;秋粮产量
68
.
2
万吨,增长
1
.
5
%。年末地产生猪存栏
22
.
4
万头,比上年下降
0
.
4
%,全年地产生猪出栏
27
.
1
万头,比上年增长
33
.
6
%。主要农产品中,猪牛羊禽肉产量
2
.
4
万吨,比上年增长
31
.
5
%,其中猪肉产量
2
.
2
万吨,增长
40
.
0
%;蔬菜产量
203
.
8
万吨,增长
1
.
0
%;水产品产量
14
.
5
万吨,增长
1
.
4
%。
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13
.
6
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8
.
2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
82
.
3
%,比上年提高
6
.
9
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分别达
841
个、
223
个和
17
个。全市建成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1
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4
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
个。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
16
个,市级特色康居乡村
300
个。昆山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吴江区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吴中区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
4
.
4
万亿元,达到
44343
.
9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3
.
6
%。分行业看,前六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
28940
.
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65
.
3
%,比上年提高
0
.
7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沉锚压舱,全年产值分别达
13441
.
1
亿元和
14241
.
9
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4
.
3
%、
3
.
2
%、
6
.
3
%和
3
.
4
%。规模以上工业中,大型企业产值
18731
.
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
1
%;中型企业产值
10641
.
6
亿元,下降
2
.
7
%;小微型企业产值
14970
.
6
亿元,下降
0
.
3
%。全市百强企业实现产值
15377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8
.
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
1730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
4
%;民营企业产值
20689
.
1
亿元,增长
6
.
6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46
.
7
%,比上年提高
3
.
3
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
22019
.
7
亿元,下降
5
.
5
%。
先进制造业蓄能发力。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
16565
.
0
亿元,比上年增长
4
.
1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37
.
4
%,比上年提高
1
.
3
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航空航天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8
.
5
%和
16
.
2
%。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
2337
.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
.
6
%。智能手机、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传感器、光学仪器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51
.
0
%、
13
.
8
%、
39
.
5
%、
26
.
6
%、
62
.
8
%和
11
.
8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45042
.
6
亿元,比上年下降
1
.
0
%;实现利税总额
3003
.
6
亿元,下降
1
.
6
%。
建筑业生产稳步扩大。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709
.
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
5
%,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
3671
.
8
亿元,增长
10
.
4
%;竣工产值
2395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
3
%,竣工率达
64
.
6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
16499
.
5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10
.
9
%,其中新开工面积
4379
.
3
万平方米,增长
4
.
6
%。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44
.
7
万元
/人,比上年增长
6
.
7
%。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
1083
.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
1
%。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031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
.
0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4
.
6
亿元,增长
4
.
8
%;第二产业投资
1884
.
0
亿元,增长
9
.
9
%;第三产业投资
4142
.
6
亿元,增长
2
.
9
%。
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
1881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
1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31
.
2
%,较上年提高
1
.
5
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43
.
9
%和
32
.
3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888
.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
.
9
%,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
17
.
7
%和
22
.
5
%。全市亿元以上项目
3153
个,比上年增长
11
.
8
%。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
3126
.
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
.
7
%。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
1022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7
.
5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6
.
1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12
.
9
%。全市完成新兴产业投资
1955
.
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
.
4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32
.
4
%,比上年提高
1
.
3
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
32
.
5
%、
26
.
3
%、
14
.
1
%和
12
.
4
%。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2591
.
9
亿元,比上年下降
3
.
7
%。房屋新开工面积
1565
.
3
万平方米,增长
31
.
8
%;房屋施工面积
9811
.
5
万平方米,下降
9
.
2
%;房屋竣工面积
1785
.
3
万平方米,增长
31
.
2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704
.
1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16
.
9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1515
.
9
万平方米,下降
17
.
7
%。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恢复向好。持续打响
“五五”“双十二”“夜ZUI苏州”购物节品牌,开展多轮促消费活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582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6
.
4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
8823
.
4
亿元,增长
5
.
4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
759
.
5
亿元,增长
18
.
6
%。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
1093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3
.
1
%,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
310
.
2
亿元,增长
47
.
5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
28
.
4
%,比上年提高
9
.
4
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智能手机、金银珠宝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29
.
5
%、
69
.
1
%和
10
.
4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6
.
0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11
.
9
%。苏州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苏州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经验在全国推广,连续两年在中消协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居第一。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量稳质升。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
24514
.
1
亿元,比上年下降
4
.
6
%,其中出口额
15081
.
6
亿元,下降
2
.
5
%;进口额
9432
.
5
亿元,下降
7
.
9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
10305
.
1
亿元,比上年下降
3
.
9
%,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42
.
0
%,比上年提高
0
.
3
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进出口额
1075
.
6
亿元,下降
28
.
5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
9682
.
4
亿元,增长
17
.
3
%,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39
.
5
%,比上年提高
7
.
4
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额
13755
.
8
亿元,下降
13
.
7
%。从贸易市场看,对东盟、美国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3
.
0
%和
0
.
7
%;对印度、俄罗斯、中亚
5
国等新兴市场进出口额分别增长
14
.
5
%、
6
.
9
%和
30
.
2
%。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36
.
2
%。
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220
.
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
.
9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市场采购贸易额
22
.
3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9
.
2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
63
.
4
%。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
156
.
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1
.
6
%;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
62
.
6
亿美元,增长
7
.
6
%。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全年新设外资项目
1339
个,比上年增加
97
个。实际使用外资
69
.
0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6
.
9
%,其中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
29
.
9
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达
43
.
3
%,比上年提升
2
.
1
个百分点。年末
175
家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设立了
486
个项目。全市新增省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19
个,累计达
210
个,占全省的
53
.
2
%。新核定外资研发中心及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
173
家。中新、中德、中日和海峡两岸平台建设持续深化。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新增
3
项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
“八连冠”。中荷科技创新港正式启用,中国·沙特中心落户苏州。
对外投资稳定发展。全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
528
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
27
.
0
亿美元,其中对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增长
51
.
8
%,占协议投资额比重达
63
.
9
%,比上年提高
19
个百分点。全年开行中欧班列
521
列,比上年增长
3
.
6
%。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456
.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
.
5
%,其中税收收入
2087
.
2
亿元,增长
10
.
0
%,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
8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621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
.
3
%,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
2125
.
0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
81
.
1
%。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新落户及升格持牌金融机构
12
家,年末共有各类金融机构
1045
家。全年金融业增加值
2497
.
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
.
5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
10
%,达
10
.
1
%,比上年提高
0
.
8
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53638
.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
.
1
%;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19707
.
8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
22432
.
7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16
.
7
%和
10
.
9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52589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
.
1
%。全市域、全领域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落地消费应用场景超
110
万个,累计交易金额超
3
万亿元,交易总量在全国各试点地区排名第一。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主体
89
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
741
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958
.
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
.
8
%,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
702
.
6
亿元,增长
14
.
9
%;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
256
.
2
亿元,增长
7
.
5
%。保险赔付支出
298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
.
3
%。
资本市场持续扩容。全年新增境内
A股上市公司
20
家,年末共有境内
A股上市公司
217
家,居全国第五。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
7
家,年末共有
55
家,居全国第三。新增北交所上市企业
4
家,年末共有
11
家。
八、交通物流
交通运行高效畅通。年末公路总里程
11322
.
2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619
.
9
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运量
1
.
4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3
.
4
%,旅客周转量
89
.
4
亿人公里,增长
3
.
4
%。公路、水路货运量
2
.
8
亿吨,比上年增长
14
.
4
%,货物周转量
458
.
5
亿吨公里,增长
20
.
6
%。
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运营,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年铁路客运量
11140
.
2
万人次,旅客周转量
239
.
4
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
168
.
1
%和
136
.
2
%。铁路货运量
246
.
5
万吨,货物周转量
15
.
4
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
4
.
1
%和
4
.
4
%。
港口运输提质增效。全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
5
.
9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933
.
4
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
2
.
9
%和
2
.
8
%。其中太仓港货物吞吐量
2
.
75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803
.
9
万标箱,太仓港区外贸货物吞吐量突破
1
亿吨大关。苏州入选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
537
.
2
万辆,比上年增长
5
.
9
%,其中私人汽车
443
.
7
万辆,增长
6
.
5
%;新能源汽车
39
.
7
万辆,增长
70
.
2
%。年末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
295
.
4
公里。全年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
3435
.
8
万列公里,线网客运量
53879
.
9
万人次。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
5171
辆,新开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150
条,公交线路总数达
702
条,全年市区公交客运总量
2
.
55
亿人次。
邮政电信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
316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
.
0
%。发送快递
27
.
9
亿件,增长
14
.
7
%;实现快递业务收入
277
.
8
亿元,增长
11
.
6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192
.
71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1949
.
54
万户,其中
5
G在网用户
1015
.
56
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757
.
46
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
1842
.
16
万户。
九、科技教育
全力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
4
.
1
%左右。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
269
.
9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10
.
3
%。出台苏州首部科技创新综合性地方法规《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制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苏州实验室、
“一区两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5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
16
家。
“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立项,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完成验收,中科可控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40
家,累计
1284
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4
家,累计
1540
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20
家,累计
161
家。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
75
家,累计
424
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17
家,累计
106
家。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
120
家。
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年末有效高企数达
1
.
57
万家,比上年增长
16
.
7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52
.
7
%,比上年提高
0
.
2
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230
家,累计达
401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2
.
54
万家。上榜国家独角兽企业
17
家,入选江苏独角兽企业
17
家,认定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
224
家。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达
2
.
5
万家,比上年末增长
13
.
2
%。加计扣除额
1137
.
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
8
%,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
284
.
3
亿元。首创
“科贷通集群贷”新模式,“科贷通”全年为
3326
家企业解决贷款
146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
5
%。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年末各类人才总量
390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42
万人。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
13
个。年末有效发明专利量
12
.
99
万件,比上年末增长
24
.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00
.
25
件,比上年末增加
19
.
31
件。全年
PCT专利申请
2866
件。获中国专利金奖
1
项、银奖
2
项。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1011
.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
.
4
%。
23
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立项。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37
所,新增学位
4
.
6
万个。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
894
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6
所;在校学生
185
.
9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29
.
3
万人;毕业生
39
.
0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8
.
0
万人;拥有专任教师
12
.
4
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
1034
所,比上年末增加
19
所,在园幼儿
35
万人。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
60
所。实施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首次开展普通高中市区跨区招生试点工作。专职校医和心理教师实现中小学全覆盖。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长江文化节、文博会、戏曲百戏盛典、费城交响乐团访苏交流等活动。
5
个项目入选
2023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
13
个作品(项目)入选
2023
年度省艺术基金。
新增
81
个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获评国家级示范园区。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
3467
.
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
6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
11
座,备案博物馆
46
座,文化馆
11
座,文化站
99
个。建成国内首个集齐中国
348
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苏州全书》编纂取得阶段性成果。
年末全市拥有
5
A级景区
6
家,
4
A级景区
36
家。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累计
57
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累计
70
条、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累计
100
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5852
.
4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63
.
6
%。年末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8
处,获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健康苏州建设成效显著。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4484
家,其中医院
266
家、卫生院
66
家。全市新增三级医院
2
家、三甲医院
1
家、国家级重点专科
4
个,市康复医院、市疾控中心新址启用。年末卫生机构床位
8
.
4
万张,其中医院
7
.
3
万张、卫生院
0
.
8
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6
.
51
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
11
.
2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4
.
4
万人、注册护士
5
.
1
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
3
.
37
人。全年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
1
.
05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21
.
4
%。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建改建体育公园
6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4
.
03
平方米。新建健身步道
42
.
1
公里。精心举办苏迪曼杯、中国足协杯、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举办省级以上赛事
120
项,其中全国性赛事
63
项。苏州健儿在第
19
届亚运会和首届全国学生
(青年)运动会上获得佳绩,获得金牌
31
块,银牌
17
块。全年体育彩票销售
66
.
32
亿元,比上年增长
39
.
9
%。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
1295
.
8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2
.
48
%。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076
元,比上年增长
4
.
6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2989
元,增长
4
.
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385
元,增长
5
.
9
%。全市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46018
元,比上年增长
7
.
3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50656
元,增长
6
.
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31609
元,增长
10
.
0
%。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
601
.
68
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836
.
0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1
.
34
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554
.
76
万人、
633
.
82
万人和
569
.
18
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
1115
元
/月。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
655
元
/月。全市最低工资标准
2280
元
/月。全年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房
3766
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3
.
57
万套。改造提升农贸市场
86
个,累计建成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52
个。
“一老一小”举措更加暖心。“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
”持续完善。全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
1765
张,养老机构备案床位
50991
张。全年完成
12912
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
1
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新建助餐点
66
个,累计
2105
个。建设
166
个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市老年病医院正式挂牌。年末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
202
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
178
家,儿童服务机构
17
家。年末托育机构
752
家,托位
4
.
45
万个。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实施城市更新项目
192
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103
个、惠及居民
5
.
0
万户。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进,全年建成海绵城市面积
60
.
2
平方公里,累计面积
312
.
1
平方公里。
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获得全国金奖。沪苏之间
6
条省际
“断头路”实现贯通,尹山湖隧道、胥涛路对接横山路隧道、桐泾路北延等建成通车,吴淞江整治(江苏段)工程全线开工,苏台高速相城段建成全国首条全息感知智慧高速。
轨交
11
号线与上海轨交实现
“无感换乘”。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3
.
9
万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
9
.
1
万个。全市
1177
处停车场(点)实现
“无感支付”。累计建成
5
G基站达
45834
个,年末城域网出口带宽
24
.
2
TB/s。
公用事业供给优化。全年全社会用电量
1719
.
3
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3
.
5
%,其中工业用电量
1235
.
4
亿千瓦时,增长
2
.
6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183
.
6
亿千瓦时,下降
4
.
3
%。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
21
座,总供水能力
752
.
5
万吨
/日,其中市区供水能力
365
万吨
/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474
.
05
万吨
/日。全市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
42
.
99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0
.
7
%;年末家庭天然气用户
374
万户,比上年增长
5
.
4
%。年末全市拥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5727
个,公共自行车
12
.
9
万辆,市区拥有共享单车
6
.
8
万辆。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用水总量
100
.
15
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0
.
1
%,其中生活用水增长
2
.
3
%,工业用水增长
2
.
2
%,农业用水下降
15
.
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20
.
2
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4
.
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5
.
4
立方米
,比上年下降
4
.
1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区
PM
2
.
5
年均浓度
30
微克
/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0
.
8
%。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
95
%,比上年提高
2
.
5
个百分点。阳澄湖湖心水质首次达到
Ⅲ类。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太湖实现连续十六年安全度夏。在全省“
263
”专项行动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五年位列第一方阵。
绿色资源更加丰富。新增及改造城市绿地面积
264
.
2
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
252
个。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5
.
03
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4
.
99
%。完成营造林
2
.
94
千公顷,新建及改造提升绿美村庄
10
个,林木覆盖率达
20
.
56
%,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
1
.
33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
72
%。
绿色转型深入实施。新增
“近零碳”工厂
12
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2
家、绿色工厂
18
家。全年排定实施
VOCs治理项目
1835
家。全市生活垃圾分类
“三定一督”小区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
%。
全面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
11
.
3
%和
10
.
7
%。
[
1
]本公报中
2023
年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
2
]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可比价。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
3
]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地方金融组织。
[
4
]数据来源:本公报中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数据来自市发改委;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独角兽企业、“科贷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创空间、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动车保有量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低保、养老机构、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就业、社会保障、人才总量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面积、管道天然气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绿地面积、林木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数据来自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停车泊位、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用水、供水、生活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市水务局;现代农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水产品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进出口数据来自苏州海关;外资、外经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医疗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保险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苏州监管分局;轨道交通数据来自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有轨电车数据来自苏州高新有轨电车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数据来自上海铁路局苏州站;邮政快递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用电数据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经营主体数据来自市行政审批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带宽、
5
G基站等数据来自江苏省苏州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数据来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税务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税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
5
]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苏ICP备10219514号-1
网站标识码:3205000002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0561号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支持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