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在遥远、美丽的非洲赞比亚,中赞友谊 医院的中国医生们被当地人和中国在赞同胞 亲切地称为“中赞友谊的使者”。

2018 6 23 日,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 30 岁的赞比亚妇女塞日马带着她的第 4 个孩子进行产后 6 周的母婴回访,为她检查的是中国大夫李海莲。李海莲用英语细致地询问着塞日马的状况……

李海莲是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 13 年前的 2005 年,她随丈夫、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中赞友谊医院院长秦喜胜来到中赞医院。之前,这里没有固定的妇产科医生,当地产妇时常有人因医疗条件有限而导致死亡。自从李海莲来到医院,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产妇死亡的事件。妇产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不仅严格筛查艾滋病孕妇,对其进行免费治疗以降低艾滋病的垂直传播几率,还对高危孕妇及时诊治。行政管理负责人刘月琴自豪地说:“我们医院是赞比亚唯一一家产妇零死亡的医院,也是赞比亚新生儿死亡率最低的医院。”

中赞友谊医院位于基特韦市,前身是 20 世纪 30 年代始建的恩卡纳矿山医院,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 2000 年前后,由中国有色集团中色非洲矿业公司出资收购后,更名为“中赞友谊医院”。为更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2009 11 月,中赞友谊医院划转到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成为经贸合作区管理经营的医疗机构。

赞比亚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自从有了中赞友谊医院,在赞比亚的中国人有了坚实的依靠,当地人也有了更可靠的医疗保障。而中国有色集团的在赞企业,不仅为中方员工提供医疗保障,也为赞方员工及其家人提供免费医疗。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当地人也愿意来此就医。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院长夫妻二人和整个医疗团队的努力。在医院,中方医生共七人,还有十几名当地医生和护士协助工作。大手术和出诊主要还是依靠中方医生,他们虽有基本科室分工,但忙起来都会互相搭把手,慢慢地都成了全科医生。 2010 年来到赞比亚的麻醉科主任兼院长助理粟志兵,不仅是一名麻醉师,还兼任病房和药房管理。爱人陈凤兰为陪伴丈夫辞去了国内的工作,带着儿子转学到了赞比亚,目前在医院食堂工作。

在赞比亚,艾滋病高发,医院更属高危区域。“刚来时,看到一个病房 20 人, 19 位是艾滋病人,各种并发症,心里特别难受。”秦喜胜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这里工作,要高度警惕,又要尽量放松,既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能压力太大。”而李海莲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令人心惊胆战的经历。有一年,夫妻俩为一位艾滋病人做手术,李海莲不小心碰到了秦喜胜手中的剪刀,剪刀跌落,直直地穿过鞋子扎在了秦喜胜的脚上。“当时也顾不上想那么多,继续做手术。等到忙完了,才告诉他要赶紧去打针。”幸运的是,秦喜胜没有感染。但自此,医生们进手术室前都会换上硬面的胶鞋。

当地病人缴不起医疗费,秦喜胜总是予以减免,所有在赞医疗机构中,中赞友谊医院收费最低。“赞比亚人民还不富裕,我们在这里办医院不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 秦喜胜说。而对于在赞比亚的中国人,中赞友谊医院则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依靠。 2005 5 19 日,中资企业的一位中方员工在施工中不慎脑部受伤,颅内出血而昏迷。秦喜胜立即组织抢救。术后,他担心由于语言障碍致使护理不当而延误病情,就看护病人 20 多天,喂水喂饭,翻身擦澡,直到其脱离危险。

2009 年元宵节晚上,台湾同胞刘先生的儿子遭遇了一场大车祸,秦喜胜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出事现场,亲自接病人到医院组织抢救、紧急手术,通宵未眠,硬是将伤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刘先生激动地说:“秦院长,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我儿子的命就是他给的。”

“服务好中资企业同时,也尽可能为当地人民造福,在异国他乡给中国人、中国企业留个好名声比挣钱更重要。”秦喜胜说。作为“中赞友谊的使者”,中赞友谊医院的全体医护工作者感到十分骄傲。

在遥远、美丽的非洲赞比亚,中赞友谊 医院的中国医生们被当地人和中国在赞同胞 亲切地称为“中赞友谊的使者”。

2018 6 23 日,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 30 岁的赞比亚妇女塞日马带着她的第 4 个孩子进行产后 6 周的母婴回访,为她检查的是中国大夫李海莲。李海莲用英语细致地询问着塞日马的状况……

李海莲是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 13 年前的 2005 年,她随丈夫、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中赞友谊医院院长秦喜胜来到中赞医院。之前,这里没有固定的妇产科医生,当地产妇时常有人因医疗条件有限而导致死亡。自从李海莲来到医院,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产妇死亡的事件。妇产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不仅严格筛查艾滋病孕妇,对其进行免费治疗以降低艾滋病的垂直传播几率,还对高危孕妇及时诊治。行政管理负责人刘月琴自豪地说:“我们医院是赞比亚唯一一家产妇零死亡的医院,也是赞比亚新生儿死亡率最低的医院。”

中赞友谊医院位于基特韦市,前身是 20 世纪 30 年代始建的恩卡纳矿山医院,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 2000 年前后,由中国有色集团中色非洲矿业公司出资收购后,更名为“中赞友谊医院”。为更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2009 11 月,中赞友谊医院划转到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成为经贸合作区管理经营的医疗机构。

赞比亚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自从有了中赞友谊医院,在赞比亚的中国人有了坚实的依靠,当地人也有了更可靠的医疗保障。而中国有色集团的在赞企业,不仅为中方员工提供医疗保障,也为赞方员工及其家人提供免费医疗。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当地人也愿意来此就医。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院长夫妻二人和整个医疗团队的努力。在医院,中方医生共七人,还有十几名当地医生和护士协助工作。大手术和出诊主要还是依靠中方医生,他们虽有基本科室分工,但忙起来都会互相搭把手,慢慢地都成了全科医生。 2010 年来到赞比亚的麻醉科主任兼院长助理粟志兵,不仅是一名麻醉师,还兼任病房和药房管理。爱人陈凤兰为陪伴丈夫辞去了国内的工作,带着儿子转学到了赞比亚,目前在医院食堂工作。

在赞比亚,艾滋病高发,医院更属高危区域。“刚来时,看到一个病房 20 人, 19 位是艾滋病人,各种并发症,心里特别难受。”秦喜胜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这里工作,要高度警惕,又要尽量放松,既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能压力太大。”而李海莲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令人心惊胆战的经历。有一年,夫妻俩为一位艾滋病人做手术,李海莲不小心碰到了秦喜胜手中的剪刀,剪刀跌落,直直地穿过鞋子扎在了秦喜胜的脚上。“当时也顾不上想那么多,继续做手术。等到忙完了,才告诉他要赶紧去打针。”幸运的是,秦喜胜没有感染。但自此,医生们进手术室前都会换上硬面的胶鞋。

当地病人缴不起医疗费,秦喜胜总是予以减免,所有在赞医疗机构中,中赞友谊医院收费最低。“赞比亚人民还不富裕,我们在这里办医院不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 秦喜胜说。而对于在赞比亚的中国人,中赞友谊医院则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依靠。 2005 5 19 日,中资企业的一位中方员工在施工中不慎脑部受伤,颅内出血而昏迷。秦喜胜立即组织抢救。术后,他担心由于语言障碍致使护理不当而延误病情,就看护病人 20 多天,喂水喂饭,翻身擦澡,直到其脱离危险。

2009 年元宵节晚上,台湾同胞刘先生的儿子遭遇了一场大车祸,秦喜胜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出事现场,亲自接病人到医院组织抢救、紧急手术,通宵未眠,硬是将伤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刘先生激动地说:“秦院长,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我儿子的命就是他给的。”

“服务好中资企业同时,也尽可能为当地人民造福,在异国他乡给中国人、中国企业留个好名声比挣钱更重要。”秦喜胜说。作为“中赞友谊的使者”,中赞友谊医院的全体医护工作者感到十分骄傲。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 05058837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254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90008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048

设计制作:《人民画报》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