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为什么我的画风没有灵性?

为什么我的画风没有灵性?

最近有知友提了这么个问题:

P1

P2

P3

P4

以上几张是被评价为没有“灵性”的作品,

那么对于灵性这个词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


第一部分,灵性是个啥?

关于灵性,其实大家也知道是一个有点玄乎,偏个人感受的词。而且针对不同的画、不同的风格、不同题材,我想灵性所指的东西都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更别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但如果要我用一种更具体的说法,来形容 那些会让我们觉得“有灵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会说,大概有2种说法,那就是 “有感染力” “捕捉到了某些难以言表/本质的东西”。

这2种说法我认为还是有解释到“灵性”的,而另外还有一个词也让我觉得可以形容灵性给我的感觉,那就是——“四两拨千金”。其实不仅是在绘画作品中,像是“偶然的一张抓拍却很精妙的照片”、“某个演员通过细腻的微表情却对某种情绪做了最好的诠释”、“小朋友画的爸爸却异常神似”,像这些情况对吧?

但要在画画上做到“四两拨千斤地捕捉到难以言表/本质的东西”,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大部分除了普通人偶尔的灵光一现、一些少数人拥有的“天赋”、更多情况还是大师才能做到的一种“深厚的内功”。

但是! 如果是从“感染力”的角度来谈灵性,我认为却是有迹可循的,那么下面我根据我的理解,从绘画的技术角度,谈一谈有哪些比较具体的、有可操作性关键点,来增加画面的灵性/感染力。

比如比较典型的几个:

  1. 角色的“演技”,情绪上的感染力(表演可不只是五官的表情!)
  2. 线条、造型的张力
  3. 对光影、质感轻松却到位的表达
  4. 对氛围真实感/临场感的刻画/捕捉
  5. 越过传统或普遍认知的个人化处理


第二部分,我会从题主的作品来说一说

从你的作品中点评分析,对比上面说的关键点,为什么没有灵性?以及如何通过解决关键点,让你的画看上去更有灵性一些。


1.角色的“演技”,情绪上的感染力

其他好几个回答也提到了题主作品中的妹纸,表情不够生动,具体像是“嘴笑眼不笑”、“两眼无神”、没有看向同一个方向等等。这些其实可以说就是角色“演技”不到位,但用到演技这个词来形容,其实我们仔细再想想,好的表演绝不只是面部五官的表情而已。

先来看看这几张吧:

均截自日子太太的作品,推特@liduke(日子)

看到这三个妹纸其实单从五官表情的感染力来说,大概是左<中<右,对吧。为什么这么说?

1.左边的银发妹纸眼神也是有些放空的,眉跟嘴也是自然/放松的状态;

2.中间的妹纸眉毛有微微皱眉了,嘴角也微微上扬,眼神也有看向观众;

3.而右边的妹纸从五官的动作上来说,没有皱眉、嘴也只是微张、眼睛还遮住了一只,其实唯一算得上动作的就是左眼“半眯”,但就是这样的几个部分组合一起恰到好处地表演出了要表达的情绪,让观众更明确地get到了角色的状态。

所以 角色到底在做什么,要表达什么状态、要表演的情绪是什么这是十分重要的,作画时是十分需要画手去思考跟安排的。

那么我也说了表演不止在于面部五官,再来看回她们完整的原图:

对不起,为了保证回答不被和谐,乱入了奇怪的东西

这张正是上面左、中妹纸的完整图,这样看是不是比前面单独截出表情的时候,要更加有感染力了?因为现在至少能更明白像我前面说到的,她们在做什么、什么状态、什么情绪了。

红色标记的是眼神,嘴角的小箭头标记的是下巴微收

这就是因为, 除了五官的表情,整个身体都是需要投入到表演中的!!!其中表情跟头颈肩的配合是万分重要的!!其次是手部动作!

因为我们的很多关节是多维度活动多,而在头颈肩这个部分又是特别集中的。我们大致来数一数头颈肩的动作:头可以旋转+可以后仰/低头收下巴+左/右歪头(也会用到脖子);+脖子可以前伸/后缩+同时也可以适度旋转;+肩膀可以上抬/下放+前摆/后张+左 右 独 立 活 动。

是不是不数不知道,一数不得了?所以有这么多可以活动的情况,头颈肩的表演空间是很足的,也正是我们需要特别去注意、思考的!

那么除了头颈肩,手部也是最容易跟我们的面部发生互动的部分,比如上图的左边的黑发妹纸伸出食指放在脸边也增添了一份可爱和撩人~

但手部动作讲起来比较复杂,所以这里也不做过多展开,引导思路嘛~大家可以去观察生活、思考其他优秀作品中的这部分处理。

但说回来很多微妙的情绪正是靠微微的耸肩、稍稍抬一点下巴,比如这里的右图。 头颈肩其中下巴跟肩膀的动作,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 。因为我们人在真实情绪中身体就是互相协调的,这两个部分的动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下意识的去做的,而表演如果不是真的入戏了,都是脑子去刻意控制的。

除了微动作之外,脊椎线上的大动作(胸、胯、腰、颈)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这里左图,面部五官的表情本来已经有一定感染力了,但更加强烈的脊椎线动作,加强了这种“悲伤/挣扎”的情绪。

最后,在表达情绪时,除了人物身体动作上能做的表演之外,还有“打光”,以影视作品的话还可以加上配乐达到升华。而绘画想要升华,就得抓住那“一瞬间的动感”了!

来自国人画师@Miv4t 的作品

看的时候,仿佛看到的是一个慢镜头、能让人听见声音、想象出前一秒以及下一秒的故事...这就不是简单能说明的了。


2.线条、造型的张力

关于线条,我们往期也常说到了基本的流畅度之后,再加上粗细节奏的变化,闭塞的卡点之类的知识点。但要达到下面这位画师的线稿效果,恐怕并不是靠这些:

国人画师@Liyu黎 的作品 转自微博,侵删

这是我见过日系线稿中,能让我用“如丝般顺滑”/“赏心悦目”/“爽的一P”来形容的线稿了。

我们要看到的不止是轻松、流畅,这背后是对日系风格下头发、肌肉、衣服好看的造型把握十分熟练!同时一定程度还兼顾了动感的捕捉、人物的表演、整体画面的构图。

国人画师@Liyu黎 的作品 转自微博,侵删

我想这份放松,并不是我们短时间靠训练能效仿的,但对于这些日系风格下好看的造型,是值得我们临摹跟学习的~

所以就说到了线稿的魅力并不只是来自线条本身,还来自造型的风格。

比如:

阿切的橡皮糖四肢、小头小眼,但整个人物却依然维持着某种平衡。

马来西亚画师,A站: @Tan Zhi Hui

是的, “平衡”很重要。 不管是造型上是前面阿切的变形、这个初号机的夸张、下图符号化等等, 画手们一定是整体是基于某种“逻辑”去做变化,同时维持着平衡。而平衡也是保证了逻辑的统一 ,虽然有时候这个“逻辑”可能观众可能说不清、作者也不能完全说清楚,但作者画的时候是有遵循着的, 这就是“自洽”了

想要做到逻辑自洽的变形,起码需要先做到写实/二次元的逻辑画好人体比例 。这个问题我也在“ 如何看待那些人体比例很糟糕,但上色还不错的画师? ”的问题下谈到过。

国人画师,@Neo1900千九作品 转自微博,侵删

先做到写实/二次元的逻辑画好人体比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体基础了。而另一位以线稿著称的大佬——金政基,在一段与另一研究人体的大佬Proko的采访对话中也提到:

这也正是微课菌几乎每次改图都会强调火柴人、方块对画人体的重要性的原因。

如果你在练习人体时,依然无法从火柴人、方块对人体的角度展开针对性的练习,

并且自学自画的过程呈现的结果是:明显崩坏的人体造型?还是透视结构依然找不到感觉,

你会觉得是自己没用天赋、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呢?


画画本身是门技术,前期的快速入门阶段绝对是讲究合理的学习方法,

所以,不论是解决后期的”灵性“还是突破前期造型的基础问题,

理解扎实的基础是贯穿于每个画师从0-100的创作生涯,

那么对自己规划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就很重要↓↓↓







3.对光影、质感轻松却到位的表达

来自日本画师 米山舞

这张玻璃窗上的雾气、水珠,以及玻璃反光的质感都十分到位,加上被擦掉的部分表达类似“拜拜”的动作,露出女主角笑中有泪的表情,对“车站的离别”表现的不要太好。如果觉得我吹过了的,那就是不知道这是人家从构图到细化都在一个小时之内画出来的作品。。。

国人画师@wlop 作品

这张作品或许很多不画画的朋友都在网上或是人家电脑的桌面壁纸见到过。提到灵性,很多人或许也会想到这位,尽管他是自学改行,也被一些业内人士或是美术生诟病于基础。但不得不说,他的作品能打动这么多观众,大家谈到他作品的有点,也都会像我最初看到这张图的感受一样——灵动!

而当年一部美术爆炸的《蜘蛛侠:平行世界》让我记住了另一位国人大佬,而之后他的名字还出现在了《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动画剧情中!他就是—— Yun Ling ,wbID=lingy000

这种仿佛摄影/建模般的真实感,但细看笔触却肉眼可见的,同时极具概括。让写实的同时,不至于无趣,甚至仿佛能感受到画面空间里的空气感。

而上面说到了日系动画截图质感的、插画壁纸质感的、电影质感的,最后再来看看游戏质感的~ 来自 A站画师Timothy Rodriguez ,也是一位参与过去年《阿拉丁》项目的大佬。

A站画师Timothy Rodriguez 作品

像ling yun和罗德里格斯的这种,我认为就属于那种,大佬才能做到的一种“深厚的内功”了!因为概括又到位,还能触动你更多画面之外的感受,这不是感染力,不是灵性是什么!


4.对氛围真实感/临场感的刻画/捕捉

其实往往对一个画面空间的处理,光影上能做到位,其真实感就已经基本够了。但我这里再次提到了 米山舞 ,是因为她的 画面中的真实感并不是来自那种写实,而是来自镜头感,镜头中的故事感。

米山舞作品

这种动画的截图/暂停感 ,正是代表她的画面还能让你读到下一秒的故事,而 这种效果有一点可操作性的技巧,那就是前中后景分明+前后景不同程度的虚焦 。像是ps里的各种「模糊」功能就可以帮我们达到这种效果。米山舞的镜头感,与她做动画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而另一位同样有跨界身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同样是兼具故事感与临场感,而且写实的风格中,总会透着某种诡秘的气氛:

看似无奇的场景里,男孩的驻足,他到底在看着什么?而看着他的我们又在看什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似乎下一秒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有看过今年一部叫《环形物语》的美剧,相信对上图这张场景不会陌生。而这部美剧正是改编自瑞典的大神Simon Stålenhag 推特 :@simonstalenhag 的图书作品。

说他跨界是因为他不仅画图写文,在他另一本《电幻国度》的最后 还有一张他自己制作的配乐专辑! 为他笔下真实、科幻又诡秘的世界更增添了画面之外情绪!


5.越过传统或普遍认知的个人化处理

这里我想到的是国人画师@库,lofter同ID的长条漫作品。

主题关于减肥,而处理上不论是颜色上鲜艳红黄蓝+撞色、还是造型上拉扯式的变形、还是与照片素材的结合、再加上不断下拉的过程仿佛看动画般爽快的分镜,综合起来是冲击力十足,兼具感染力、通俗性与艺术性!

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只选取了其中2张。完整作品可以自行搜索

以上,属于干货文的第一部分,不知道各位看官对于灵性的理解是否更清晰了呢?



第二部分,从题主的作品来说一说

从题主的作品中点评分析,对比上面说的关键点,为什么没有灵性?以及如何通过解决关键点,让你的画看上去更有灵性一些。

毕竟微课菌能力也有限,不是内功深厚的大佬,也不是有灵性天赋的人,灵光也一时半会现不出来。上面说到那些部分中,我只能选出几个对于题主也比较有可操作性的知识点来讲一讲了:

其实主要就是人物的表演与线稿部分:

  1. 人物大动态与构图
这里结合了K大对人物造型的D字型概括知识点

上面第一部分说到过表情跟身体的动作配合很重要,但是实际作画时,切记,并不是先画表情再去画动作。

配合的意思是,在最开始就把人物整个的状态,包括表情、动作一起考虑。可以在脑子里去给到“角色要表演什么?”的一些关键词。

其实D字型可以理解为“一侧收,一侧放”所以我这里做了2个版本,一个更加挺立偏静态,一个往后靠偏动感,但背后的头发跟翅膀都是在主要动作抬起的手臂那一侧打开。因为通常构图时,人物面向的方向要多给一些空间。


2. 线稿的轻松流畅

那么前面确定了大动态之后,我这里参考前面liyu黎太太的线稿画了一下,表情、头颈肩、手部动作这部分:

人物可以表演“发呆”的状态,但不能是呆滞的表演,尽可能在可活动的关节点上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强调过的下巴、肩膀,还有歪头、腕关节用力/放松的程度等等

时间跟能力有限,可能也不是特别灵性,意思意思 引导思路为主


3.基础结构以及比例

其实再看回你这张头像,就会看到你还有很多基础的结构、比例问题都没有解决好:

比如这里三庭的长短,眉毛到发际线太短、头顶的透视问题、鼻子的位置问题。还是像金政基大佬说的一样用方块去考虑,先保证透视统一。

再像这样去画,先保证是个造型逻辑自洽正常姑娘,再去考虑灵不灵性的问题。比如这里画好了正视前方的正常角度,可以再去稍作调整,像你画的视线看向镜头:

不只是动眼珠,头部/下巴/肩颈也要配合着调整。

那么到这里我还是想借金大佬的话来告诉各位:



当然,以上对于“灵气”的讲解也许能让你对灵气的理解有一定的学习参考,但新人画手想直接学习上手这部分的技巧,在操作时并不简单,因为需要基础为自己的设计创作打底。

而上面提到的:

  1. 角色的“演技”,情绪上的感染力(表演可不只是五官的表情!)
  2. 线条、造型的张力
  3. 对光影、质感轻松却到位的表达
  4. 对氛围真实感/临场感的刻画/捕捉
  5. 越过传统或普遍认知的个人化处理

这些内容,这部分都属于设计后期的阶段,算是绘画创作的高阶技巧,如果新手前期造型基础没学好,硬学了高难度的设计理论,在实操上也难以得出好的效果。

所以,前期入门绘画创作,提升基础才是关键,灵性只是希望我们练习基础的同时,不要学死了,要结合摸鱼灵活运用。


在学习这种高级技巧前,解决前期的造型基础是首要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明确你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就很重要。

发布于 2020-05-15 22:30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