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族钟爱胡姬,是否可以反驳“认为白人女性更漂亮是被西方话语权洗脑”?

知乎现在很多人是,认为白种女人比黄种中国女人更漂亮是被文化洗脑,因为白种人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输出强,所以认为皮肤白高挑五官立体的白女更好看是被白人的渗…
关注者
328
被浏览
661,621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 私信答主深度交流 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其实正好相反,唐朝贵族对胡姬只是一种出于猎奇的、猎艳的态度, 整个中古社会,胡姬的地位非常低,并受到严重的歧视 ,而且这种歧视 不仅来自古代汉人对白人的歧视,入华居住的白人自己就非常歧视白人女性 ,极力希望将其抹除。

《中古中国研究》第3卷收录沙武田教授的论文《隐晦的丝路图像:胡旋女在胡旋舞考古遗存中缺失现象探微》,作者注意到,一方面由唐代文献可以知道当时有大量胡姬生活在中国,但另一方面, 在考古上,胡人女性形象则严重缺失 。比如由文献上可知,当时中国风靡胡旋舞,舞蹈演员男女皆有,但最为唐人称道的是胡旋女;但在考古上“颇让人费解的是,这些被认为是胡旋舞或与胡旋舞有关的考古遗存中,除了敦煌壁画作为佛国净土世界舞乐画面人物性别不明外,其余舞者全是男性胡人形象,没有看到能够代表该类舞蹈最高水准和最具代表性的,史书、唐诗等文献所记来自中亚的胡旋女,即胡人女子舞蹈的场景”,“在唐墓壁画、石棺椁线刻等频繁出现的女性形象中,有地位低下的各类侍女形象,但也看不到胡人女子的任何踪迹;而在那些极其丰富的北朝隋唐墓葬中出土的胡人俑中,几乎清一色是男性胡人的世界,只有个别的胡人女性形象案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实”。

而造成胡姬在“地下世界”被隐晦化、“胡姬”与“胡儿”比例失调的原因,正是中古时期胡汉社会整体对于白人女性的歧视。哪怕是在实行族内婚的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艺术造型上,表现墓主的形象穿粟特胡服,而他们的妻子却总是穿汉人服饰,在敦煌莫高窟粟特人的家族功德窟,其中女性供养人画像即使在吐蕃统治时期也坚持全部以汉人形像出现。进一步作者推测,类似韩休墓壁画的大型乐舞图表现出的不正常的“胡汉组合”(男性舞者与乐工是胡人形象,女性则都是汉人形象),其中的汉人形象的女性舞者的实际面貌应该都是胡女。由此可见 当时入华白人女性对自己的种族面貌是何等的自卑

中古时期华人以及入华白人对白人女性的这种系统性的、甚至不自觉的歧视,其主要原因除了当时的中西亚白人仰慕中国繁华,希望“洗黄”自己、成为中国人之外,造成白人女性在华“性”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她们严重的体味。陈寅恪考证,“狐臭”一词即源自“胡臭”,黄永年认为,女性骂“狐狸精”也是源于对胡人女子的歧视(中古时期“胡”一般指西域胡、即中西亚的白种人,而非通常理解的蒙古高原的游牧民)。加上中古入华胡姬很多为贩卖来中土的女奴,大量从事贱业,地位低下,这也加剧了社会对白人女性的歧视感。

而对应的,即使 在古代中西亚本土,华人女子也被视作上品 ,备受阿拉伯人、波斯人推崇。萨迪《蔷薇园》有个故事说,阿拉伯国王找了个中国使女,国王想乘醉与她寻欢,她不从,国王一怒把她赐给黑奴,结果就被黑奴上了,第二天清晨,国王要找那位姑娘,结果才知道这事,大怒要杀黑奴,大臣说黑奴并无过错,因为这就好比干渴之人遇见清泉。在这个寓言里,可以看到阿拉伯波斯文学里以“黑人”作为“丑”的典型,而以中国使女作为“美”的典型。波斯经典“图兰朵”类型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都是典型YY波斯王子求娶美丽的中国公主的故事(图兰即中国,古代中西亚人长期认为内亚草原与汉地是一个国家,因此都被视作“图兰”,而“朵”即印欧语女儿词根与英语daughter同源)。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 审美是建构的结果 。古代中国强盛,中国女性就被中西亚白人视作美丽本身,当时的入华白人对自己的白人身体特征自卑不已,千方百计希望融入中国。而近现代中国衰弱,白人就成为美丽的标准了。

编辑于 2022-05-27 23:01 ・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