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是什么时候听的陈奕迅的第一首歌,也大概忘了听的第一首他的歌是什么……最早的记忆可能是有一次看电视,碰巧有他在唱歌,唱的那首《十年》,这首歌其实我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的好听,直到现在也是这样认为,尽管这首歌已经被大街小巷传唱,录像厅,理发店则用来招揽顾客。当时的他还是穿着T-shirt,头发正常的他,安静地,微笑着唱着歌。到高潮的部分,台下的人跟着他一起唱,虽然不是他的演唱会,可他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陈奕迅,这个一直以来被承载太多期望和定义歌手,也正因向来的本真质感,总在最佳状态下获得恰当的殊荣。讲梦想、谈生存,所唱尽是寻常人群的生活情绪,表达的都是触手可及的爱情感悟。
比如专辑《the key》。
其实陈奕迅在音乐上也曾任性叛逆过,比如在《the key》之前的《3mm》因为复古的电子乐风和大量新晋填词人所撰写的偏门题材使得流传度并不高,再往前追溯,当时的那几年在陈奕迅的粤语唱片都充满实验性,很少顾及庞大的“KTV”听众群,因此也有乐迷表示不满。他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的《The Key》,他立志做一张能够有“全城大热金曲”的唱片。
《The Key》相较之下虽有横向“回归生活”的共通,却在纵向寓意上切面挖掘。它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是讲沟通、谈隔阂,用一把打开屏障的钥匙,力图开凿人与人心灵之间的坚实屏障。
毫无疑问,这个在我看来美绝的封面是对《The Key》主题涵义最好的展示和注脚。作为一个被众人封神,无出其右的顶级歌手,无论从音乐形式还是歌词内涵,陈奕迅都在尽力尝试着各种可能,《The Key》像是突破,又像是一种回归。新碟探讨以“生活”为主题的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虽是旧话题,道理早被唱过无数,但这八首歌给人的感觉既不像《H3M》的小品哲理,也不像《Stranger Under My Skin》的沉重内涵,而是带着一种欲说还休的架势,值得反复寻味,把可能性留给了听众。
比如林夕写的那首《阿猫阿狗》,这个普普通通甚至被陈奕迅嫌弃的歌名,写着那些被统称为“人民”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如阿猫阿狗般面容模糊,名字也是丝毫不出众的百家姓,“生似蜉蝣,消失了叫地球会转得更久”。接着写下去,林夕说这群人一直在无聊地奋斗,甚至世界末日的时候都“无权留在方舟”。
他的言语着带着鄙夷,而这鄙夷的语气,恰好就代入了那些真正把人民当蝼蚁的“大人物”的视角。“大人物最懂开玩笑,谁都很重要,又被谁忘掉”,你这位大人物可以笑傲世界,如天神一样视民众为阿猫阿狗,但这样“你”就有权代表他们了吗?就有权主宰这些人的命运了吗?
歌曲当中的情绪是怒其不争,“怎么他竟敢叫你阿猫阿狗?遗忘哪个窜改你剧情!”。这首歌,林夕是要扇醒那些真的把“快活莫过于不奢望成就”当成人生信条,麻木生活的人们。未来应该在自己手里,而非真的随着水去向下流,去完成你要比的赛、捱完了你肯忍受得的害,末了还要给施害者喝彩。问问哪个想改变未来?应该是你自己。
《the key》总共八首歌,你最有感触最贴近你生活的是哪首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