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县竖岗镇第一初级中学15岁的龙龙在班里排名前十,还担任班长,5岁以后,他的父亲就常年在新疆打工,父子俩一年只能见一两面,龙龙跟着爷爷奶奶一块生活。今年暑假,为了补贴家用,他和朋友一起到郑州餐馆当服务员,打了两个月工,挣了3000块钱。
龙龙说,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家庭教育,严重的会导致叛逆,不上学,和家里对着干,甚至跟着别人去做犯法的事情。“我小的时候,也跟着别人一起做过坏事,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奶奶管不住我,家里有一个比我大五六岁的邻居,我从小跟着他,很多都是他教我的,他父母也是常年在外,他对我影响很大,我没有学坏也多亏了他。”
不过,龙龙说,每次爸爸回来都会和他交流,给他讲很多道理,也会经常地发脾气,觉得他这个干不好,那个干不好,但从小到大还是父亲对他最好。“我从来没有怨过我爸爸,和爸爸也没有隔阂,我主要是不想让我爸爸再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
通许县2011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一项调查显示,临时监护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程度在初中学历以上的仅有30%,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往往会出现在校学习五天基本稳定,一过礼拜天就几乎完全反弹的“5+2=0”的反常现象。调查还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56%处于中等以下,35%成绩还可以,只有9%的成绩较优秀。
家庭教育的缺位、不力、失当容易造成孩子进步了无人鼓励,孩子有缺点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极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有抵触感、叛逆感,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53%的留守孩子对父母不满意,有近10%的儿童对远离的父母不太想念。
专项经费,有人干事有钱干事
时梦丹至今仍记得那年暑假到北京和父母团聚的情形。在北京市八宝山附近,一个只有10平方米的简陋出租屋内飘出阵阵香味,她亲手为父母做了西红柿炒鸡蛋、炒油麦菜、烙大饼等晚餐。
时梦丹今年14岁,父母都在北京打工。2014年7月,包括她在内的15名留守儿童在通许县妇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暑期亲情之旅”,满怀期待地坐上开往北京的1488次列车,去探望他们在北京务工的父母。
时梦丹说,那天她4点多就早早起床,坐在车窗边欣赏窗外的风景,想象着与爸妈见面的场景,当火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她激动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看到早已等在出站口的爸爸时,她飞奔着扑到了爸爸怀中,喜极而泣。
时梦丹的父亲时双颜说,当时场面非常感人,十几名留守儿童见到许久不见的父母,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流泪了。县里还组织留守儿童和家长一起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国家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等,既弥补了孩子的亲情缺失,又增长了见识。
正是基于深入调查后看到的严峻现实,通许县下决心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暑期亲情之旅”正是其中的一项活动。“留守儿童是社会问题,出钱救助、假日送温暖,只是个表面工作,解决不了亲情饥渴。关爱留守儿童根本出路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路云说,“通许不仅要打造美丽乡村,更要打造留守儿童的美丽人生。”
从2012年起,通许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25个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关爱工作专项经费每年60万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县级关爱中心,配备10名专职人员,在乡镇建立关爱工作站,配备两名专职人员,在村、社区、学校建立“爱心家园”,配备1名专兼职管理员。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县、乡、村三级关爱网络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通许县县长尹春华说。
“妈妈,我这次考试考得可好了,是不是奖励我一下?”13岁的于书涵暑假期间经常和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聊天的地方不在家里,而在通许县长智镇第一初级中学的爱心家园里。
于书涵住在姨妈家,爱心家园是她每年暑假期间来得最多的地方。不仅因为在这里可以和父母视频聊天,还因为这里有其他父母同样不在身边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玩耍。“不再觉得那么孤单了。”于书涵说。
这样的爱心家园在通许已经建立了167个,实现了对留守儿童的全覆盖。
“为把爱心家园管好用好,我们还制定了家园管理十项制度,建立了管理员工作微信群,每开展一次活动给管理员发放活动补贴80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专职管理人员,每人每月1000元。”通许县民政局局长马鸿雁说。
“有一次我去爱心家园调研,有个6岁的小男孩,父母都在外打工,3年没有回来了,通过视频看到父母的那一瞬间,孩子刚喊了一声爸妈,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委屈,泣不成声。”路云说,我们常常被孩子的这种情绪所感染,在一次次感动和流泪中,更增强了我们做好关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志愿结对帮扶,经济源头治理
搭好了舞台,还要有人来“唱戏”,光靠几十名工作人员难以有效为全县留守儿童提供服务,为此,通许县建立了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
长智镇东芦氏小学147名学生里有87名留守儿童。校长陈海永告诉记者,学校的爱心家园由一家公益机构援建,最关键的是,通过县里牵线,他们和北京的中国地质大学建立了联系,每年暑假都有大学生到这里开展10天左右的志愿服务,教授孩子们音乐、绘画、跆拳道等,深受孩子们欢迎。
在东芦氏小学的爱心家园,记者看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留下的照片,还有他们写给每位孩子的寄语,他们还建立了QQ群,让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河南大学等6所高校已经在通许县的爱心家园建立了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王航航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同时,他还是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通许县长智镇岳寨村夏令营队长,每年暑期他都会和其他17名队员共同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会多安排音乐、体育、绘画等孩子们日常接触少的特色课程。”王航航说,“留守儿童大多不够开朗、缺乏自信心,而夏令营最注重让孩子们处理人际关系,以此提升其沟通交流能力,发掘孩子的潜能。”
“去年的夏令营本打算招30个孩子,结果报了40名,孩子们太喜欢参加这样的夏令营了。”岳寨村村支部书记于来政对这些大学生的表现格外满意。
此外,通许县还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全县女干部、领导干部家属等结对关爱留守儿童,目前,通许县已有176名女干部及3800多名“巾帼志愿者”长期结对关爱留守儿童,让6800多名双亲在外的孩子都有了“爱心妈妈”。
向向父亲去世,母亲在外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块在县城边上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通许电视台的齐寒就结对帮扶向向。齐寒说,我有一个和向向差不多大的儿子,我就让她做我孩子的小姐姐,还让他们两个比着学习,向向很高兴,刚开始和我还有隔阂,后来,我去学校看她,她就很喜欢和我说话。
通许县财政局干部仲金凤是一位“爱心妈妈”,孩子的学习辅导、生活保障、心理疏通等,她都要关心,为此,她还需要隔三差五同孩子的父母、班主任沟通交流。“爱心,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拿出一点,我不觉得那是奉献,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归宿,还是要发展经济,用经济把孩子的爸妈引回家。”尹春华说,2014年开始,通许县通过开展“春风送岗”活动,吸引3.5万农民回家就业;全县提供无息创业贷款9800多万元,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使2700多名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在发挥作用上,关心留守儿童没有招商引资来得快,看不到经济效益,但这是关乎一代人前途命运的工程,必须用心去干,持之以恒地干。”路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