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广州陈家祠

漫步福州的古巷古厝,清新淡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在燕尾脊、滴水神兽等处的灰塑,色彩明艳,装饰形式各异。

灰塑俗称“灰批”,是一种传统的雕塑方式。据《广州市志》记载,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正果寺,灰塑屋脊为龙船脊,灰塑的作用是压住屋脊不被海风吹走,这是最早有实物灰塑用于建筑装饰的实例。

福州灰塑的兴起、传播、发展,与闽南和广州地区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其传统的制作和题材偏向于沿海文化的风格特点。灰塑艺人把牡蛎壳从海水中捞出来,经阳光暴晒、雨水冲刷,之后再暴晒,以降低牡蛎壳的盐分。晾干后,用木柴层叠在一起用火烧,燃烧后的灰烬磨成粉,用筛子筛过后制成蛎灰。

蛎灰加入细沙子、白醋和盐搅拌,最后调入草筋灰、纸筋灰或者络麻筋,有时加入煮熟的海菜、糯米浆和红糖水,再经反复的锤炼和加工。加盐搅拌的目的是使贝壳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变硬变坚固。稻草或络麻筋及海菜的加入,可以使石灰连接在一起,防止灰塑开裂或者变形,使石灰膏变得很牢固。糯米粉能增加灰膏的黏稠度,红糖能吸收水分,使石膏能在较长时间保持湿度,成型后的灰塑不易皲裂和保持韧性,加强夯土的性能。

在灰塑的颜色方面,很多都是用有色石头磨成粉加进来的。为了更加牢固,常用糯米水和骨胶固定。为了防止风化和雨水冲刷掉色,常加入蛋清和石灰等材质。

通常,有经验的灰塑匠人在加水和好石灰膏后要静置48小时,使各种材料充分地发酵、混合,然后再用木槌进行捶打,使其更加柔韧细腻,具有较强的抗风性和抗海水侵蚀性。

内陆的灰塑是以石灰为主,而在福州是以贝壳灰磨粉为主的,在放盐和放糖的比例上也有不同——盐的比例较少,而糖的比例较大,因为沿海一带的水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盐分。更靠近大海的古厝,多加厚纸筋灰来吸收雨水或者海水,以防潮湿天气对灰塑造成破坏。

福州这种灰塑装饰远没有广州一带的花哨和繁杂,有其独特的简约风格。广州一带灰塑主要装饰在正脊、垂脊或者就在屋脊之上,而福州灰塑装饰在墀头、水车堵、牌堵和燕尾翘角等比较不易被台风、海风破坏到的屋脊下面;福州灰塑装饰以浅浮雕或浮雕的形式存在,而广州岭南一带的灰塑以圆雕为主;福州灰塑动植物的装饰带有沿海居民特色,以鱼虾蟹为主的动物题材常见,植物题材会见到海草、海藻类等海底植物。

福州灰塑体现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的题材较为常见,加之对台风等气候条件、实用性等考量,屋脊上的装饰比较少。三坊七巷灰塑大多用在墀头和燕尾翘角,题材多为狮子灰塑。墀头上还发现猴子的形象,“猴”与“侯”谐音,猴子经常在枫树上活动,取“封侯挂印”之意。彩绘的边缘角落常有蟠桃灰塑的出现,红红的蟠桃代表着丰收和富足,代表着多产和长寿。墀头上还有荷花、荷叶和翠鸟的灰塑,荷花代表着清廉、多子,和翠鸟一起表现“惠风和(荷)畅(翠鸟)”的寓意。

福州人物灰塑以神像居多,戏曲人物相对少见,即使有历史故事和戏曲传说的人物题材,刻画也比较古朴简约。反观广州的灰塑,题材相对宽泛,人物、动物、植物都有,人物的塑造繁杂精致、艳丽丰满,热闹非凡。福州的人物灰塑淡雅疏朗,青绿色彩是描绘人物衣着最常用的色彩,和配景植物的颜色相互呼应。

和广州的古厝灰塑相比,福州古厝面积和体量都比较小,但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灰塑还有待挖掘和研究。

(作者为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

《福建日报》(2022年3月29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