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座各位最近都在不同平台上关注到上海车展的消息,去年北京车展延期之后取消,每一次大型车展前夕,厂家都在紧锣密鼓地做各种准备,比如要策划哪些新车、新技术要在车展上亮相、发布,还有一些新车会在车展上进行上市活动等。去年北京车展延期之后,一下子打乱了许多产品上新的节奏,今年如期举办的上海车展则显得格外热闹。
“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总展出面积超36万平方米,室内展馆数量达到13个,包括9个乘用车展馆,3个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馆,共计超1000多家企业参展。车展期间,共接待了13000余名中外媒体工作者,以及海内外观众90.6万人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国内的汽车品牌越来越多,近几年的车展规模也越来越大,据统计,今年上海车展整车展区共展示车型1200个、展出整车超过1500辆,其中新能源车的占比超过了50%。另外,本届上海车展共有150余辆车型进行首发活动,全球首发车及众多概念车发布数量均创新高。首发车型中包含了全球首发车型93台(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28台)、概念车64台,而在首发车型中,约2/3为新能源汽车。可以看出在新车市场中,新能源车的占比要比燃油车更多。
除了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本届车展上的国外品牌新能源车阵容也相当庞大,比如宝马,在本届上海车展中带来了20款新能源车参展,宝马家族中的旗舰型电动车i7 M70L,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进行了全球首发。而奔驰则带来了EQS、EQG、EQE的首发与首秀,并宣告其全品牌全面跨入电动时代。
早几年,新能源车刚刚兴起的时候,各个车展都很流行把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品牌独立分到同一个大场馆中,不过那时候新能源展馆哪有什么人气,基本上都没人去逛。而最近几年情况就不一样了,新能源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大家新的关注点,3年时间里懂哥身边陆陆续续也有不少朋友换上了新能源车。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也同样如此,各个品牌旗下的新能源产品越来越多,受关注的程度甚至比许多燃油车更高。
除了大家对于新能源车的关注度相比之前大大提高以外,在车展现场,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展台的客流量也大相径庭。特别是目前还没有新能源车或者是没有新车推出的品牌,在展台上的人流量就更少了。其实这个情况在之前的车展上也有出现,比如日产、现代、斯巴鲁、本田等日系品牌的展台,以及别克、雪佛兰等美系品牌的展台,产品换代更新比较缓慢,而且在本届车展上也没有带来太多新鲜的车型。因此整体人流量确实与一些超豪华品牌或者自主品牌没法相比。
在国产品牌中,仰望、极氪、深蓝、以及长城等展台前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新车型吸引着各路消费者和专业观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海外品牌的高管等团队,“组团”到各个国产品牌展台中,参观展出的车辆产品。
另外,让懂哥出乎意料的是,除了一些普通品牌和豪华品牌纷纷“触电”之外,一些孤傲的、不可一世的、限少数人的超豪华品牌也开始“触电”。比如劳斯莱斯的灵闪,作为劳斯莱斯旗下的首款纯电动车,指导价高达575万元,加上选配落地超过600万也不是啥稀奇事儿。兰博基尼推出的“大牛”继任者Revuelto也同样搭载了电驱系统,6.5L V12发动机再配合三个电动机,使得它的综合功率达到了1015匹,零百加速仅需2.5秒。
懂哥每天更新文章的下方留言区里,每天都会有不少粉丝来与懂哥互动,比如预算多少,买哪个车合适,或者是罗列几款车型,问懂哥怎么选合适。当然从粉丝给懂哥留言的内容中也是出现了许多变化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四年前吧,懂哥每日推送的文章里都固定会有关于新能源车的内容。好家伙,那时候但凡是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的文章,要么是没人看,要么是评论区里直接开骂。
但现在的情况显然不同了,大家对于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已经大大提升,并且不少粉丝也买了新能源混合动力或者是纯电动车,经常还有粉丝要懂哥多出一些新能源车的导购文章。除了北方地区或者是充电不太方便的用户群体以外,这几年充电站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家也能够切实看到相对于燃油车来说,选择新能源车在用车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
其实,这三年也有很多品牌逐渐开始缩减燃油车的生产线,转而向电气化升级,比如本田、大众、马自达等品牌,它们开始发现市场的风向已经开始变化,而且一些即便是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销量表现都比较突出的车型,在进入了新能源时代后,销量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咬牙断掉产品后续更新,把重心放在电气化转型之上,是无奈、也是生存之道。
就像前段时间,本田宣布在日本本土停产奥德赛,丰田宣布停产凯美瑞,为的就是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电气化转型升级上;马自达经历闭关之后,宣称要把转子发动机技术与新能源电驱进行融合,推出全新的新能源产品;大众品牌宣布在欧洲地区停产帕萨特,仅保留帕萨特旅行版车型,为的就是要给iD.7“让路”。
新能源汽车从出道至当道仅用了短短8年时间,汽车市场结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汽车发展将会出现怎样的新趋势呢?我们继续观察吧。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