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华即将迎来“双减”试点一周年。
2021年7月,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双减”意见要求,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等9个城市作为“双减”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
同年8月,地处浙中的浙江基础教育强市金华,勇挑重担,成为浙江首个“双减”试点市。
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双减”并无先例可循。试点,意味着先行先试、不断破题,为全省各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金华能承担好试点重任吗?金华用一次次的实际行动回答外界疑问。
据第三方调查,“双减”实施以来,金华小学生、初中生的课后作业时长下降69%,学科类培训支出下降91.8%。放眼全国,这两组数据非常亮眼。
金华市教育局先后4次在教育部的新闻通气会、“双减”视频调度会上介绍“双减”经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经验还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文推广。
“我们近期就‘双减’后的教育生态变化问题,在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了对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调研。调研显示,金华的多项数据优于全省其他城市。”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全国各个省级“双减”试点市中的“优等生”,金华正在为我省“双减”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经验。
优异试点成效背后,金华的“独门秘籍”是什么?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金华市教育局局长楼伟民时,他跟记者聊起了金华“双减”的两支队伍。
一支队伍是由县委书记组成——过半县委书记任金华各县(市、区)的“双减”组长。楼伟民说,“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任务艰巨,工作量大且牵涉面广。如果仅仅靠教育局一个部门来推动,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金华还把建好学校教育主阵地、规范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纳入到各地的考核,每个月的进度和排名情况报给当地党政“一把手”。
而另一支队伍,则是校外培训机构“双减”监督组。这是金华市教育局为了规范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而专门组建的,邀请了公安、市场监管和消防等部门联合执法。此外,金华在监督组架构内增设了一支120人规模的“24小时全天候”行风监督员队伍。这支由退休人员、法律顾问、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公益志愿者队伍,24小时接听群众举报电话,不分时段地明察暗访。
“双减”实施以来,金华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963次,检查机构数量9448家次。“我们4次在教育部组织的会议上介绍经验,有3次讲的都是如何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和监督。”楼伟民说,过硬的队伍正是金华“双减”不断“闯关”的重要抓手。
在两支队伍的强力驱动下,金华市“双减”工作专班逐一量身定制“部门责任清单”“学校减负工作清单”“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负面清单”等责任清单,严密织网,不留死角。在“双减”专班“每日一碰头、一周一例会、半月一通报”的常态化机制下,一场场硬仗,一次次多部门高效协同,让一个个“金华标准”得以在省内率先出台。
金华的试点“成绩单”上也写下一年来的探索足迹:变“跑多次”为“最多跑一次”,提前完成100%压减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任务;为提升工作效率,研发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金信培”,推动培训机构在平台上报备资金账户;设计学业负担“三色码”,实现精准反馈、差异监管……
不过,对于金华来说,想要当好全省乃至全国“双减”工作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依然道阻且长。随着“双减”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些新的难题正在逐渐显现。例如,随着学科类机构数量持续减少,出现了“隐形变异”“小黑班”现象;作为育人主阵地,校内提质减负迫在眉睫;社会和家长的教育焦虑仍旧比较普遍。楼伟民表示,作为试点市,金华将继续先行先试,为破解难题提供金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