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一)羽冠

“神人兽面纹”中“神”的形象是凭空想像吗?

当然不,很可能是良渚权贵们装束的推衍。此“人”像应为良渚文化统治者的形象,而不是神的形象, 因此以“神人”的装束来推测良渚权贵的装束,有一定的合理性。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玉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其中的“人”头戴宽大的羽冠,从浙江余杭反山M12出土的“玉琮王”上的“人”之羽冠看,这种羽冠由小束的羽毛排列而成,羽毛束的背面应该有较硬质的靠衬,以便把这些羽毛束固定成冠,最后再把羽冠的边缘修整成顶部收缩成尖的天穹形。

有学者认为:良渚先民很可能就是史籍记载的羽人(亦称“羽民”)之一。 但是同学们注意啦,说“之一”,一是因为良渚文化不是羽人的最早源头,早于它的河姆渡等考古学文化中已有插羽的相关证据;二是因为随着羽人的迁徙,羽人的居住点不断扩散,良渚文化只是其中之一。

如是,则戴羽之俗可能是良渚先民最有特色的装束特征之一,外族人以此作为其族群的辨识标志。

(二)三叉形器

除宽大的羽冠外,还有一种三叉形玉器,可能亦与羽毛的插戴有一定的关系,叉孔中可插羽毛为饰。

三叉形器一般都出土于良渚大墓墓主头骨位置的上方,器形下端圆弧,上端有三叉,往往中叉较短,两侧叉较长,但有些中叉之上还有一根长玉管。中叉上均钻有贯通的竖孔。有些则先在背面琢出多个方突,再在方突上钻出竖孔。

反山发掘者认为三叉形器“应是插在冠帽上的饰件”, 即冠帽饰,也有认为三叉形器与皇冠有关。 但从出土位置看,三叉形器更有可能是一种发饰。三叉形器中叉上通底的竖孔或背面方突上的竖孔,应该插嵌有机质的支架,共同组构成一件簪状的发饰,垂直向下插饰于后脑勺的发髻上。叉端的竖孔中可能插饰羽毛、花草等装饰物。

玉梳背的使用方法和位置是同学们经常问到的问题,下面小余儿就来解答一下~

第一种:玉梳背从额际向后插饰。

第二种:玉梳背紧贴后脑勺垂直插饰在后脑勺的发髻中。

从现有的良渚墓葬情况看,有玉梳背的不一定有三叉形器,有三叉形器的却一定有玉梳背。一般认为随葬玉石钺,是墓主男性身份的一种暗示,纺轮则是女性墓主身份的暗示。但这种认定并不绝对,只能说三叉形器“更有可能”是男性权贵的一种装束,而且是这些男性权贵中少数地位极尊者的一种装束。

(三)成束锥形器

另一种曾被视为羽毛象征的物件,是一些大墓墓主头骨附近出土的成束锥形器。

锥形器是指一端锐尖或钝尖、另一端扁圆或有小短榫的一类玉器。锥形器是良渚文化中最常见、功用最复杂的玉器之一。其器形方圆、肥瘦、长短不一,墓中随葬的位置也千差万别。一般认为出于头部的锥形器,尤其是成束出土的那些,可能是一种冠饰的组合件;出于胸颈部的可能是项串中的坠件;出于腰腹部的可能是系挂在腰带上的坠饰;握在手里的锥形器体形大多特别长大,截面多为方形,可能是一种象征箭镞或长矛的礼器;一些较瘦长尖锐的锥形器,可能是用于医疗的砭针。

成束锥形器都发现于墓主头部位置的上方,一般由3支、6支、7支或9支锥形器组成一束。

NO.2 帽子:寒暑之御

反山M12出土的“玉琮王”上,琢刻有至今最完备详尽的“神人兽面纹”。从这幅“神人兽面纹”中“人”的头部装束看,大羽冠和人脸之间还有一个风字形的帽子,风字形帽即有护耳的帽子。

这种帽子可能是用兽皮做的,因为填饰“帽子”的刻画图案与人身躯四肢及兽面上的“卷云纹”相同,这种“卷云纹”应该是对豹、梅花鹿等带圈点斑纹的野兽兽皮的模画。

太湖流域的冬季和初春,天气还是很冷的,受北方强冷空气的影响,常会急剧降温到零度以下,用风字形的兽皮帽既可御寒又可挡风。

除皮帽外,良渚人应该还有丝、麻等其他织料的帽子,帽子的样式可能也是有护耳的风字形帽或在护耳的位置装有飘垂饰带,因为在良渚文化墓葬墓主的头骨附近或紧贴耳廓的部位,常常会出土1至3粒带隧孔的玉珠,据推测是冠帽类织品两侧的装饰。 也就是说,当时一些帽子的护耳或冠帽两侧的飘带、系带上,还缝缀有玉珠作为装饰。

参考文献:《良渚人的衣食》

来源:良渚博物院

编辑 :纽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