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它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该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由沙蒙和林杉任导演作为制片团队,并与编剧曹欣、肖矛共同创作剧本,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全片于1956年拍摄完成,同年12月1日上映。它讲述的是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一、战役·剧本·细节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震惊中外、惊心动魄的著名战役。43昼夜的空前战斗中,敌军逾6万人向我军仅两个连据守的3.7平方公里狭小区域发起猛攻,妄图分割我方防御体系。在此守卫的志愿军在诸兵种协同下,充分运用坑道工事,高度发扬顽强作风和大无畏精神,先后打退敌人600多次攻击,并进行了数十次反击,歼敌2.5万余人,顽强守住了阵地。
上甘岭战役结束一年后,导演林杉以电影工作者身份随贺龙将军率领的第三届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参观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纪念馆时,一位年仅十八九岁的小战士向林杉讲述了自己同战友们在坑道里如何熬过了20 多个昼夜、如何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如何战胜饥渴的威胁。英雄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林杉,回京后,他立即把创作思路分享给另一位导演沙蒙,二人一拍即合,次年便以志愿军战士身份赴朝深入体验生活。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共同完成了“上甘岭战役材料搜集项目”。在上甘岭一带体验生活时,他们爬上主峰阵地,随便抓起一把土,就能看到里面夹杂的炮弹皮、子弹壳和碎骨,切实感受这场超越二战最高炮兵火力密度的惨烈战役。他们还访谈了仍在参战部队的全部 57 名英雄,积累了几十万字的采访笔记,思想深受洗礼,精神备受振动。
摄制组确定了避免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全景式拍摄的原则,而是以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坚守阵地24昼夜的故事为原型,展现他们坚守坑道鏖战的情节,力图反映他们真实的战斗生活与情感,于细微处彰显其舍生忘死保卫和平的伟大情怀。四篇战地日记和旁白贯穿全片,极为简洁地交代了起承转合,有意识地回避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将表现对象集中于战争统帅的战略决策部署、战斗部队的顽强抵抗、后勤保障的阻力与危险、卫生救护条件的紧张艰苦、情报通讯的中断又复连, 以及中朝协同作战和朝鲜人民给部队的无私帮助。为更加柔软地表达处于战争中的人的细致情感,还加入了连长跟战士们一起捉松鼠、一排长说书“望梅止渴”、穿越炮火送苹果这些充满温情和趣味的情节,展现出了战争片中少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二、人物·群像
影片坚持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对戏剧矛盾的处理也随着战争的推进不断变化。以炮火攻击作为敌我双方斗争的外部主要矛盾表现,撤进坑道后,矛盾描写则集中于人物情感变化上,通过接收阵地、撤入坑道、留守作战、战略转攻、主动出击、艰苦鏖战、反击得胜七个叙事环节,将志愿军战士在作战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如实呈现,张弛有度。
一次伟大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各级领导的英明决断,离不开所有战士的团结一心,《上甘岭》就是这样展现了一支部队的英雄群像:接手阵地的八连长理性而坚韧,坚持留下的女卫生员小王忍苦耐累,重伤在身的七连指导员心系战局直至牺牲,冒着敌军炮火送来两个苹果一人一口,战斗间暇分享家乡的风景与故事,倾诉对故里与亲人的思念。
三、歌曲·记忆
每一部经典影片都离不开一首广为传唱的主题曲目。《上甘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电影本身优秀所致,亦由于《我的祖国》的强大烘托。唯一不同的,就是《我的祖国》早于了影片上映,通过广播渠道公开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我的祖国》词曲作者是合作写下《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乔羽与刘炽。在翻读志愿军战士访谈记录时,乔羽找寻到了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记忆中的河流”这个创作灵感,每一个被家乡河流哺育成长的中国人,都会被这如梦如幻的美好词句和旋律所感染。魂牵梦萦的家乡美景与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相互映衬,女声独唱开头与副歌部分雄壮大气的合唱调动情绪的变换,就这样将歌曲与影片同时推向高潮。
祖国的强大因为有英雄的人民,家乡的美景我愿用生命和鲜血为之守护。《我的祖国》,是志愿军战士定要打退侵略者的豪迈誓言,是志愿军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热切期盼。
四、结语
在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组织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和典型人物形象评选与表彰大会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上甘岭》位居评选榜首。它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志愿军指战员展现出的崇高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激发的磅礴力量,将中国战争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