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出现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火的一大作用是为黑暗提供了光明,照明器皿的出现又为照明技术往前跨了一大步。灯具作为古代照明器皿,经历了多重发展,出现了较多造型,甚至一度成为艺术品。
中国最早的灯可能来源于陶豆。以前并未“灯”这个字,只有和“灯”同音的“登”字,在《尔雅·释器》之中提到: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在古代,豆也叫做登,而登就是镫,但是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豆”并非是我们现代所熟知的植物豆类,而是类似与陶豆,而陶豆就是古代的陶制食器,样子就像高足盘。在汉代铜灯也叫做“烛豆”。而之后灯具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陶豆的影响。
古代最早何时开始使用灯具或无法追溯,但是至少最晚战国时期便已开始使用灯具。战国时期的灯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灯具。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已经十分丰富,结构科学,工艺精湛。
战国中山国在当时是十分强盛的国家,社会意识活跃,当时的人们追求浪漫主义情怀,性格也十分张扬。战国的灯具以多枝灯、人俑灯为主要形制,这两种形制灯具工艺十分精湛,除此之外也会出现豆形灯、兽形灯和盒形灯等其他形状灯具。
提起多枝灯具就不得不提最有代表性的中山王墓中的十五连盏铜灯。此灯整体看上去犹如一棵大树,展开的树枝上挂了15盏灯,整体高82.9厘米,底部圆盘直径为26厘米,看起来十分庞大,但是他并非随手设计,它的设计兼顾了科学性、艺术性,承载了当时的文化观。
为何这灯具设计15盏灯挂在树枝上,这就包含了科学原理。我们日常所知,灯最麻烦的地方便在于有影子。但是如果点亮两盏灯就会出现两个影子,而这两个影子相叠合的地方就是最暗没有光照到的地方,这个影子叫做本影,而其他地方有个半明半暗的影子就叫做半影。但是如果周围点的灯越多本影就会越来越小,当你在周围一圈点亮很多灯的时候本影基本就会消失,这就是为什么这灯具会设计15盏灯挂在树枝上的原因。而且他设计的树枝高低不同,错落有致,以灯柱为中心绕一圈,这样的设计不仅消除了影子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照射。
另一方面,这么大的树枝如何保证它的稳定性呢?工匠为了保证稳定设计树枝十分纤细,而且在底座上放着两个人俑来增加底座的重量,又有三只猛虎以三角形形式分别站立在底座上,而15盏灯除了上面一盏灯是单独一盏外,其余的14盏灯都是左右各占到7盏。
做
除了这些科学性的设计,还很人性化高度可以调节,而且每个部件可以组装和拆解,而每个部件样式又不同,可以让使用者在组装时不会搞错,方便组装,艺术上设计上也是十分用心,有不同的动物雕刻,疏密有致,对称有变,动物造型也是栩栩如生,生机勃勃。
除了多枝灯外,人俑灯也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另一种灯具。比如下面这盏银首人俑铜灯,它的造型是以一个男性人俑,从他的装束上与中原地区相似,但是他的脸型又是北方民族的特征,他的动作是戏猴弄蛇,体现的是当地常见娱乐方式——乐舞百戏。都与当地的文化相契合。
到了两汉时期。灯具的发展在于出现了悬挂灯。在材质方面除了青铜和陶瓷外,也出现了铁、玉等新的材质,它的材质不仅仅局限于陶瓷和青铜。也就是在汉代出现了那盏全世界都出名的环保型灯具——长信宫灯。
战乱过后的汉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无为而治”的学说,在艺术上顺应自然,渐渐地形成质朴的风格,整体看上去十分粗笨,但是显得气派雄厚。
汉代的青铜器灯具与当时青铜器有很大关系,在色彩和纹饰上都与当时的青铜器相关。故汉代青铜器灯具变在造型上更趋于生活化,它的色彩也变得较为简朴典雅,而如果是贵族使用的灯具未显示尊贵便会采用鎏金工艺。在纹饰上面也较为纯朴,青铜器上一面完全素面,另一面就算有纹饰也就是寥寥几笔,到了后期就连皇室的青铜器也越发的朴素。
汉代灯具中造型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动物为原型的灯具,比如以鸟、牛、羊等常见动物为原型打造。比如这个“羊尊铜灯”便是以羊为原型,以羊跪姿为底座,将放烛火的灯盘置于羊头顶,这类作品多是强调造型上的美感,而且一般有着祥瑞的含义。
说起祥瑞,在瑞兽中自然首选龙凤两种动物,像较为出名的是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朱雀踏龙灯便是以龙和朱雀为原型的瑞兽灯具,体现的是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而且灯具中的龙也显示了威武和不可一世的姿态。
望牛岭一号墓出土的羽纹铜凤灯就是以凤凰为原型,嘴里叼着喇叭形状的灯罩,整体看上去十分高贵,给人一种“凤凰来仪,祥瑞之兆”的感觉。
第二类是以人为原型的灯具,在人型灯具中的原型多以身份较低的人为原型,比如男仆人或者女仆人等,而在人物造型的灯具中形状也较为丰富,在众多的汉代人物造型灯具中持灯姿势几乎没有重复的形状。比如有的是只用一只手持灯,有的是双手,也有的不用手而直接用头顶持灯,甚至有的是人形吊灯。
长信宫灯便是双手持灯的典型代表,长信宫灯的宫女是跪坐地上,双手持灯,整体进行了鎏金工艺,里面中空有助于吸收烛火产生的烟气,体现了汉朝环保思想。
满城汉墓中出土的“当户锭”就是一个半跪在地,左手放左膝盖上,右手单手持灯的典型代表。而头顶托盘的灯具主要集中在南方,比如广州出土的就有好几件就是双手让在膝盖上,头顶着托盘的汉朝灯具。
汉朝的灯具根据材质的不同分别给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一般青铜器灯具大多给身份较高的贵族使用,而陶瓷灯具多给普通百姓使用,不过贵族中也有使用陶瓷灯具的,不过必然是制作十分精美的陶瓷灯具。在人物灯具中,大多数的造型是跪着或者半跪着表现出十分谦卑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到宋元之间灯具最大的变化是材质,汉朝时期青铜灯具较为常见,但是到了这一时期青铜灯具开始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陶瓷灯具,还有石灯也开始逐渐变多。从功能上也开始变化,灯烛除了用于照明也会用于祭祀和喜庆活动。整体造型上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开始由盏托整体变成盏托分离。
汉朝的人物造型的灯具较多,但是到了这一时期人物造型的灯具也开始慢慢减少,反而是动物造型的灯具越来越多。另一个变化是简单的以碗或者盘、钵等直接用于灯具的情况开始出现,特别是宋代时候,这样的简单的灯具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事情。
汉代时候出现了环保的灯具,但是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省油的灯,对于省油灯通常叫做夹瓷灯或者清凉盏。对于省油灯之前大多学者以为只是文献记载,并不相信他真的存在,不过在1999年涪陵石沱墓中出土了一盏省油灯,它的形制和与陆游在《斋居纪事》中描述的一模一样,这才相信古时候真的有省油灯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具出现了变化,燃料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以动物油脂作为主要的燃料,但是到了宋代开始,植物油脂、蜡烛甚至石油等现代常有的燃料也开始出现,而且在宋代蜡烛和植物油脂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燃料。蜡烛最开始出现要从晋代开始,不过那时候的蜡烛并非像现在的蜡烛直接点燃灯芯就可以,而是一个固体块状的蜡烛,使用前需要将蜡烛熔化后再使用。
明清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灯具也在明清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不仅变成了常用的家具,也随着艺术水平的提升,灯具也变成了艺术品。清明时期的灯具不仅造型种类繁多,而且工艺水平也算是历代来最高的,在古代灯具中达到了巅峰时期。
清明时期的灯具还是以陶瓷灯具为主,而陶瓷中最流行的就是书灯。书灯整体看上去类似一把茶壶,但是茶壶的嘴会做成平直形状,壶盖呈圆形,壶内中空,灯芯从壶口伸入壶内,中空的设计可以让书灯变成了省油和环保双作用的灯具。书灯顾名思义是用于书房照明之用。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就藏有一件明宣德年间青花水草花卉纹书灯。
书灯用于书房之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一定用,而民间最为流行的是油灯,民间使用的油灯并不过多的使用精美的工艺,但是民间油灯造型还是比较新颖,种类也较多,而且比较实用,特别是节能型的油灯在民间最为流行。
除了油灯,清明之间烛台也开始流行起来,特别是立钎式的烛台是烛台中最有特色的。到了明朝晚期还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掐丝珐琅烛台,也出现了较多的精品。立钎式烛台到了清朝时期,很多都是作为皇帝书房的用具,像下面这对清朝中期的掐丝珐琅海晏烛台,其中“海晏河清”四个字寓意着四海升平,以两只展翅欲飞的鸟作为灯柱,鸟嘴之中叼着一颗珠子,头部顶着蜡钎,这种宫廷用具制作十分精美。
河清
参考文献:
[1] 雷心瑶; 张佳乐.浅析社会历史条件对汉代人物形灯具造型的影响[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3-08.
[2]田晓.汉代灯具造型的审美价值研究[J].大舞台 ,2014-07-20 .
[3] 郭嘉燕; 孙薇; 杨筱颀.基于工艺美术的汉代青铜灯具形态研究[J].西部皮革 ,2019-05-25 .
[4]赵志良.古代灯具撷英[J].东方收藏 ,2020-05-01 .
[5]中国彩灯博物馆.古代灯具的演变(三):走向世俗-魏晋南北朝至宋元灯具[J].中国照明 ,2007 年 011 期 .
[6]陶阳.精巧纷呈的明清灯具[J].收藏 ,2017-11-01 .
[7]曾哲锋.巧夺天工的明清灯具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0-07-26 .
[8]贾叶青.初上 辉映千年——战国中山国灯具赏析[J].东方收藏 ,2020-05-01.
华镫
[9]张燕霞.战国中山国十五连盏铜灯的科学文化内涵[J].东方收藏 ,2020-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