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发布日期:2024-03-28 来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 打印本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科所)是我国作物科学领域的创新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作科所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和杂粮等作物为重点,瞄准世界作物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资源研究为基础,基因挖掘为核心,品种培育为目标,耕作栽培为保障,开展作物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工作需要,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2 4 年度应届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博士后出站人员等共计 16 人。现将有关招聘事项公告如下:

一、 招聘岗位及要求

(一) 招聘岗位

招聘岗位详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2024年第一批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表》(附件1)。

(二) 招聘对象

1. 应届毕业生 2024年应届毕业生(不含委培生、定向生、部队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为非在职人员,能如期毕业并取得与最高学历对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京外生源 必须符合人社部办理进京落户政策规定的条件 ,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周岁 (1989年1月1日以后出生)。京内生源指具有北京市居民常住户口的学生,不含来京院校就读将户口迁入学校集体户的学生。京内生源可报考社会招聘岗位。

2.社会招聘:具有北京户籍或符合在京落户政策、尚未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的国(境)外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出站人员。其中,留学回国人员须提供能够认定本人留学人员身份和经历的相关证明材料,回国时间 不超过两年,必须 满足留学服务中心有关政策要求。非北京户籍留学回国人员须在国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并符合 教育部 关于留学回国人员申请在京落户有关要求; 目前仍在读的国(境)外留学人员和在站工作的博士后人员,可以参照上述人员报名,但应于2024年10月底前提交符合办理接收手续条件的相关材料,否则招聘单位可取消其聘用资格。

3.社会在职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35 岁, 应聘六级职员以上管理职务或十级以上专业技术岗位的, 年龄可适当放宽至 40 周岁,应具有北京户籍。

二、 报名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具有 相应岗位所需的 学历 要求

(二)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思想品德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四)关心“三农”, 有志于农业农村 现代化 和乡村振兴事业

(五)工作态度积极,事业心、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六)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七)具备招聘岗位所要求的相关条件;

(八)报名应聘人员不得报考聘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聘岗位。

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得报考:曾受过刑事处罚、党纪政务处分,被开除党籍、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在国家法定考试、各级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 ,还在禁考期 的人员,不得报名。

三、 报名方式

(一) 报名

自即日起至 202 4 4 12 ,应聘人员需 登录中国农业科学院公开招聘报名系统: https://zhaopin.caas.cn/ 在线填写简历,简历里各项信息需填写完全,并根据系统中显示的岗位投递简历

(二) 提交附件材料要求

报名者须在报名系统“ 个人中心 ”栏目的“ 简历附件 ”中提交以下材料:

1.应届毕业生需提供 (以下材料均为必传材料,需以P DF 版本或Excel版本上传至报名系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开招聘报名登记表(附件2) 、报名人员情况一览表(附件3)

电子版正面免冠照片、学生证、身份证、外语水平等级证书、学习成绩单(需学校盖章)、 大学本科以来的 学历学位证书、 发表的 相关论文及 导师推荐信

所在学校就业部门出具的202 4 年应届非定向毕业生的证明材料或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毕业前3年以来 在生源地、学校所在地、户籍所在地 社保缴费个人权益记录 可参照附件5:北京市权益记录查询操作方法查询;外省市的学生需要登录当地政府网站查询 个税缴纳记录 (可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或相关部门查询) ;本人承诺书(附件 4 ,需 下载 签字后上传扫描件)。

京内生源除提供以上材料外,还需提交户口本首页及本人页的影印件。

其他相关材料

以上所有材料笔试时需验证原件。

2.博士后及其他人员需提供 (以下材料均为必传材料,需以P DF 版本或Excel版本上传至报名系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开招聘报名登记表(附件2) 、报名人员情况一览表(附件3)、 本人承诺书(附件 4 ,需 下载 签字后上传扫描件);

电子版正面免冠照片、身份证、外语水平等级证书、博士期间学习成绩单(需学校盖章)、 大学本科以来的 学历学位证书 、主持或参与的 项目 论文 等相关业绩成果证明材料 、导师推荐信

博士后期满答辩通过可自主择业证明 (由博士后管理部门出具,要求写明进站时间及预计出站时间、是否符合所在单位出站条件、是否可以按时出站等相关内容);

留学回国人员提供 以上相关材料外,须提供出入境记录(通过国家移民局微信小程序可查询)和 能够认定本人留学人员身份和经历的相关证明材料

其他相关材料

以上所有材料笔试时需验证原件。

(三) 提交方式:

所有材料必须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提交。

(四) 时间安排

1 .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202 4 4 12 日;

2 .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环节的具体时间及安排另行通知, 请大家随时关注报名时填写的邮箱

四、 招聘方式与程序

(一)招聘方式。202 4 年我单位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等人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所有报名人员需参加我单位组织的专业笔试和面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招聘程序。

1. 资格审查 :对 应聘 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比选,比选以学术评审方式进行,由学术审查小组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发展潜力、人岗匹配度等情况进行业务比选。 学术审查小组专家 依据考生提供的 报名 材料, 进行评议并打分 。比选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对于比选分数达到合格分数线以上的人员, 根据 分数 由高到低 进行排序 。岗位招聘人数与通过资格审查、比选人数的比例达到1:3方可进行下一步环节,达不到该比例的,经研究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是否按照实际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组织招聘。

2.专业笔试:通过资格审查 、比选 的报名人员参加专业笔试,内容为应聘岗位的专业知识。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

3.面试: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以上的人员,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名,按照1 :3 的比例进入面试。如符合条件的面试人选比例低于1 :3 的,按实际笔试合格人数组织面试。若笔试成绩第三名出现并列情况,则并列进入面试。面试成绩 总分100分,合格分数线60分

4.考察与体检:设置笔试+面试的岗位综合成绩为百分制,按照笔试成绩 4 0%、面试成绩 6 0%的方式进行计算。综合考虑笔试、面试成绩,根据各岗位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按照1:1的比例 确定进入考察、体检人选。 考察将采取实地走访、个别谈话、审核人事档案(学籍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本人面谈等方法,了解考察人选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以及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身心健康状况,与招聘岗位的匹配度等情况。

因应聘人员主动放弃或体检、考察不合格等原因出现的岗位候选人空缺,将根据相关要求依次进行递补。

5.确定拟聘用人选:根据面试、笔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经研究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认拟聘用人选。

6.公示:根据考试、体检和考察结果,经研究确定拟聘人选,并在中央和国家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和所网站进行公示 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且当年如期取得岗位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的,按规定办理聘用手续。聘用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转正。

7.上报审批:公示后,将拟聘人员的有关材料上报审批。

8.待遇情况:聘用人员,按有关规定办理聘用手续。聘用人员按照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管理,并享受相应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五、 注意事项

1.提交的材料务必详尽、真实,材料提交不全者不予受理;未认真填写,造成信息不全、有误的,由应聘人员承担责任;提供虚假信息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招聘资格。

2.京内生源、京外生源指国内 应届 毕业生,不含留学回国及博士后出站人员。其中,京内生源指入学前为北京市常住户口的考生,不含北京高校集体户口;京外生源须符合应届毕业生进京落户政策。应聘人员须当年如期取得岗位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

3. 本次所公布岗位的学历要求为考生所获得的最高学历(应届毕业生以即将获得的最高学历进行报考) ,专业要求为考生所获得的最高学历(应届毕业生以即将获得的最高学历)对应的专业 ;专业名称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版)》。 如考生所学专业接近,但不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内,招聘单位将根据考生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综合研判考生能否报考。

4 . 应届毕业生 在校期间应为非在职、非就业状态,要按照招聘单位要求提供全国社保及个税缴纳记录等材料,并做书面承诺。

5 . 因考生未按照落户要求如期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影响聘用的,由考生承担责任。

6 .应聘人员报名后,请经常关注我单位网站,及时了解有关笔试、面试及其他相关信息。

7 .招聘工作咨询电话为(010)8210 5933 ,(010)8210841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02 4 3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