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农村很熟悉。
在年底的相亲大军中,有一种家庭的孩子非常
没有市场
:家里是兄弟两个的,或者家里有两个弟弟的。
很多时候,介绍人一旦告知对方这些信息后,那基本上这场“见面”就要往后排排了。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供养出来俩兄弟的家庭,境况不会很好,往后再买房、买车,那估计这样的
困难是双倍的
……
这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知道城市里有没有?多不多?
01
不生娃=非暴力性不合作
猜想,应该是不少。因为,城市里买房、买车的
压力只会更大。
这就令很多年轻人在面对选择时,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配偶条件,就是避不开的一条。
但是,相比较这种
隐性的观念
,我更关注
生育率
、出生人口这些实实在在能反映问题的东西。
2016年,二胎全面放开。
自那之后,全国各地的人口变化都很有意思,但这个内容太宏观,我是
讨论不来
的。
所以,只以合肥为讨论范围。
图|数据来源于市统计局(下同)
全面放开二胎之后的2016-2017年,合肥应该是迎来了出生人口的高峰时期。这个说法是准确的,至少可以
追溯到1980年,
合肥的年出生人口都
未突破10万人。
而在那两年,出生人口一下子达到了11万、14万,出生率高达19.94‰;
但是这几年,
这个数字一直在往下降
。就在刚刚结束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后,合肥新闻办公布了2020年的人口出生情况:
出生人口为7.93万人,约下降了23%。
数值重回10万以下,与
10年前
的7.6万人何其相近!
而出生率仅有10.03‰,同比2019年,
下降了3.5个点。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矛盾:
为什么政策放开了,新生的人口反倒越少了呢?
回想一下计划生育的时代,我们农村里,那可是有许多许多愿意为“超生超育”而东躲西藏的家庭。
而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
。这首先是一种既成的现象,其次,这也是一种
渐渐根深蒂固
的观念。
图|壹地产留言截图
用一些网友的话来形容,那就是:
不生娃是这个时代年轻人最有效的非暴力不合作。
政策就在那里,但
生育权
是“我”的,生或不生由“我”的思想决定,
不以政策变动为转移
。
这就是一种不合作,非暴力的,令人
无可指摘。
02
吃过的苦=不会再自找苦吃
这则留言出现在《壹地产》的一篇文章下,其内容就是生育率,似是想表达
“人口的减少对房地产行业非常不利”
这样的观点,大致是这样。
下面的热评第一是这样说的:
已经充分体验了生活的苦,干嘛又自讨苦吃。
这是年轻人不愿意生的
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相关统计,80、90年代的青年人是
购房的主力军
,他们不仅是经济独立、经济自由,还是
精神独立
的一群人。
但他们身上的担子有哪些?
步入社会的
头几年
,要攒钱,要结婚,要买房。亲眼见证了楼市的崛起,房价从五六千变成五六万,每一年都在犹豫要不要买房?买哪里?
再往后
,要考虑孩子的教育,上辅导班、兴趣班?换个学区房?
每一种选择都不容易,如果再生个二胎,那无疑,抛开
精神层面
的东西不说,这就是在
自讨苦吃。
你要考虑以后是不是要给两个孩子买学区房?
攒两套房的首付?
然后自己的时间、空间
被无限挤压?
这是生二胎之后,必须面对的问题。
还是以合肥为例。
去年发布的数据中,合肥2019年的
房价收入比是13.7
,意思就是
不吃不喝近14年
就能买得起房了。
当然,现实中
“哪个普通人买房不需要父母帮持”?
总价200万以上,30%以上的首付,父母的不够,亲戚来凑?应该不乏一些为了买房而
背外债
的人吧?
反推,未来有二胎的父母,其
付出一定是双倍的
,当然,后续的
回报,
可能也是双倍的
。
而教育这一方面,也与住房割离不开。
目前合肥顶级的学区房单价已经突破7万/平,随便一个二线学区房也都在3万/平以上,高出均价1万/平多。
相较普通住房,这些
溢价率
就是家长需要多吃的“苦”。
吃过的苦,不愿意再尝一遍,所以不生二胎,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
等年轻一代都普遍认可了这样的观念,长此以往,生育率持续下降是一定的。所以,人口红利随之消失,这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也是生育政策从“二孩”升级为“二胎”的主要背景之一,相信未来会有大力的生育政策,但
年轻一代合不合作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