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开学第一天,杭州不少初中家长群里讨论的最热闹的,还是近日的中考新政策。
1月31日,杭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区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其中调整中考加分的部分,取消了外籍华人子女加分的规则,引得一片叫好。
中考加分,主要包括奖励性质加分与照顾性质加分。近年来,我国调整、规范中考加分,基本的原则是,取消奖励性质加分,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压减照顾性质加分,取消没有必要再存在的照顾性质加分,只保留社会公众认为有必要保留的少数加分项目。
“潮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杭州历年加分考生中,外籍华人子女的身份少之又少,放眼全国范围内,外籍华人子女享受加分政策的城市也并不多见,而针对更加普遍的“三侨”考生政策加分,仍存在于许多城市的中考政策之中。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公平,需随时代而变。
外籍华人子女中考加分人数略高于1%
加分政策持续改进只为教育公平
在杭州,能享受外籍华人子女政策加分的中考考生,有多少?
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官网上发布的2021年中考加分名单,外籍华人子女加分的学生在原上城区、下城区和西湖区各有3人,在共计706名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中占百分之一略多,是少数中的少数。
“潮声”记者查阅全国省会城市及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2022年中考加分政策发现,除安徽省规定外籍华人在该省的眷属考生加5分投档外,其余城市的外籍华人子女均不能享受加分政策。这也侧面证明,外籍华人子女并非享受加分政策的“主流人群”。
在此之前,为什么中考要设立针对部分人群的照顾政策?熊丙奇认为,适时取消一些没有必要再存在的照顾性质加分,是为了推进教育公平、考试公平。
我国中考中的照顾性质加分项目一度颇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特定时期,出于某些部门、行业的工作需要,设立中考加分项目,有地方曾设立在某部门连续工作二十年人员子女加分项目;二是补偿教育公平,考虑到部分学生群体受教育条件薄弱,或学习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进行一定的照顾。熊丙奇认为,对于前一类加分项目,要全面清理,对于后一类加分项目,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调整补偿教育公平的办法,重视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教育过程体验。
而在中考中设立少数民族学生、留学回国人员随归子女等照顾性质加分,其初衷就是为了“补偿公平”,即由于这些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比较薄弱,或因学习环境变化、语言因素等和其他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进行一定的“补偿”。
而随着我国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 ,教育国际化程度提高,语言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减弱,因此,作为“补偿”意义的照顾性质加分,就不再有原来的“补偿”价值,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如个别学生通过“改身份”获得加分,破坏教育公平,还有人认为某些照顾性质加分为“特权加分”。
熊丙奇认为,中考加分项目调整,由于涉及每个考生的切实利益,事关教育公平,因此,不能只由教育行政部门单方面决定。要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意见,那些得到家长和社会公众认可、确实有必要根据身份进行“补偿”“照顾”的要保留,而没有必要再进行补偿、照顾的则应坚定地取消。
“潮声”记者就为什么会取消外籍华人子女加分问题咨询杭州市教育局,对方表示因《通知》尚在征询意见阶段,目前还不适合对政策进行解读。
“三侨”考生加分犹在
学校对外籍、华侨等身份子女入学限制条件增多
相比于外籍华人子女,更加庞大的中考加分人群,集中在归侨、归侨子女以及华侨子女,统称“三侨”考生,也就是说,国籍很重要,如果外籍华人子女按征求意见稿所述将不再加分,具有中国国籍的华侨还是会加分的。
目前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除海口市外,大部分保留了“三侨”考生的加分政策,从5分到10分不等。根据杭州教育局2018年的加分公示数据,“三侨”考生、外籍华人的子女、留学回国人员的随归子女“享受加分政策的有51人,在共计625名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中占比8.1%左右。
“潮声”记者从某资深移民顾问处了解到,现在国内的“三侨”考生,部分是在国家生育政策进一步优化前,家庭远赴境外生的“二胎”,为躲避高额罚款,当时有的选择去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生子,再回到中国读书,因此就具备了华侨的身份。
该顾问告诉记者,部分家庭办移民身份,一是为了读北上广深的外籍学校,方便孩子最后出国读书,二是为了“曲线救国”,参加国内的华侨生联考,每年的联考都有人用的是香港身份,通过这一渠道考国内的大学,也相对更加容易。
前几年,为了享受某些政策上的“倾斜”,的确有不少人在办理小国护照,例如瓦努阿图、圣基茨等国,在政策还不够完善的时候,能钻漏洞享受一些红利。甚至有的夫妻一个保留中国国籍,一个保留外国国籍,根据政策的变动向相应的身份靠拢,以让孩子能在教育的路上走一些“捷径”。
针对这些身份“造假”的问题,近些年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政策也有所完善。目前大部分的正规公办学校和外籍学校都会有对外籍或“三侨”身份的学生提出要求,例如必须在国外长居或居住时间满足一定时长,就是为了规避一些从未出过国,靠申请外国国籍来享受政策红利的家庭。
而针对港澳台身份的学生的加分政策,也变得更加严谨。据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年11月4日消息,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在答复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袁小强代表《关于修正杭州市中考加分政策的建议》称:学生家长对少数民族学生、港澳籍学生、留学回国人员随归子女、外籍华人的子女等几类考生的加分意见比较集中,中考加分政策确需抓紧调整完善;杭州市将根据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规范少数民族、港澳台学生等人员的申报条件。
在《通知》中,留学回国人员随归子女加分对象调整为初中就读期间随国(境)外留学的家长在国(境)外连续生活360天(含)以上的学生;港澳籍学生加分调整为港澳同胞的子女加分(考生父母至少一方为港澳永久居民)。
分配生制度重大改革
曾与之挂钩的“素质分”存在“灰色”空间
如果说中考加分政策的调整规范的是小部分的一批人,那么《通知》中提到的初中各阶段期末考试成绩及素质分与分配生脱钩,受益的人群则更加广泛。
“分配生”类似于“保送生”,这一制度最开始出台,就是为了保障教育的公平。因为杭州初中的民办和公办院校师资力量还不够均衡,统一的中考对于优秀的民办学校而言具有优势,于是便有了家长挤破头也要送孩子去民办的现象。
在《通知》发布之前,分配生的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素质分”,前者需要孩子从初一开始便“紧绷神经”,在任何一场期末考试中都不能“掉链子”,后者则要求孩子在“素质特长”上全面发展,在德育、体育、艺术、科技等领域获得一定成绩。
虽然分配生的评定从初衷而言是好的,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却被一些家长质疑其不公平性。去年,杭州某初三学生通过综合素质加分排名大幅提高的传闻在家长圈里沸沸扬扬,一位初二学生的妈妈陈华(化名)直接表示,有的素质分加分,其实都是在拼家长的“资源”。
“说句实话,身边几乎很少有孩子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能样样拿奖的。”陈华说,能够被认定为综素加分的比赛,例如剪纸、绘画、作文等,基本都不是现场比赛的,就可能存在“灰色”地带,“找枪手”的说法也不时在家长圈流传。而体育类比赛同样可能存在“操作”空间,例如让自家的孩子成为团队项目的“替补队员”,不需要上场,只要团队获了奖,孩子也跟着加分。
看到《通知》发布的那一刻,陈华才真正松下一口气。分配生只以中考成绩为参照,意味着孩子不用每一次期末考试都像“去战场打仗”一样提心吊胆,意味着家长不用绞尽脑汁为了孩子的素质分搭上人情到处奔波,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校内竞争的压力,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间的相处,都开始变得更加轻松了。
“孩子是最单纯的。”陈华说,她期待各个高中更加统一的标准,能给孩子更多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
标签:
中考;加分;公平
责任编辑:
江小来
口子缩小门槛提高 杭州中考新政后哪些学生还能加分?
杭州中考新政刷爆家长群 升学通道更公正了吗
重大调整!杭州发布市区名额分配生、中考加分征求意见稿
杭州拟调整中考分配生和加分政策 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