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为什么说城市是女性的庇护所?
城市是女性的庇护所。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上述这样的观点。
城市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应俱全的福利设施和便捷服务,让人们不再需要来自伴侣的帮助了。长此以往,恐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单身者。
女性(或者男性)从婚姻中所获取的东西,如今也许同样能从城市生活中获取到。城市提供给我们的很多服务,都是在传统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并且它们具有性别化的性质;而城市的存在打破了这种性质,不仅让我们可以通过金钱的交易来获得这些服务,还让我们真正享受着这些服务,这也是我们花钱的目的。
这种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女性看待、参与世界的方式:城市化身成了配偶,甚至有时候,变成了她们的真爱— 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图|《欲望都市》
选自《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著 贺梦菲 / 薛轲 译
01
城市,单身女性的庇护所
大都市中那些带有阳具意味的高楼大厦,是对男性战胜自然和自 由市场取得胜利的赞美。它们天生就是男子气概的代名词。但是那些亮晶晶的玻璃尖塔和闪烁的证券代码却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城市中顽强坚韧的一面,都来自长居于此的女性。
更准确地说,是来自单身女性。城市为她们提供了更安全的庇护,反之她们也促进了城市的完善。
城市里到处都是单身的人,男性或女性,包括没结过婚的、离异的、丧偶的、分居的。总体来看,整个美国有超过25% 的人过着单身生活,而在一些大都会,比如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匹兹堡、西雅图和丹佛,独居人口数量则占到其城市总人口的 40% 以上。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亚特兰大市单身者数量居于首位, 其比例为44% ;华盛顿以及周边郊区的单身比例也大抵相当。
社会学家埃里克 · 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书《单身进行时》 (Going Solo)中指出,曼哈顿独居人口的比例已经增至 50% 左右。2010 年,从未结过婚的女性数量占到了纽约市所有女性人口数的41.7%,超过了2006年的 38.7%。
图|《欲望都市》
想象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在纽约市的五个区里,每十位女性中就有超过四位从未踏入过婚姻。在波士顿,一半以上的女性(数据显示为 55%)都没有登记结婚,虽然在这座城市中,学生的数量很大,但这也不是造成单身女性比例高的原因。波士顿女性初婚的年龄中值约为 30 岁,高居全国榜首。
城市里居住着大量的单身女性,这个现象由来已久,而且遍及世界各地。就像历史学家朱迪斯 · 贝内特(Judith Bennett)和艾米 · 弗洛德(Amy Froide)所写的那样,在 15 世纪初期的佛罗伦萨, 单身女性已经占到所有女性数量的 20% 左右;而在15世纪晚期的苏黎世,“近乎一半的女性从未拥有过丈夫”。
02
为什么城市里有那么多女性单身?
为什么从古至今,城市中就一直存在着这么多的单身者?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长久以来都有着大量的工作机会。
在现代欧洲早期,一旦有非农业的工作机会出现,女性们就会立刻离开乡村,前往城镇。在那里她们可以找到像制作饰品或者纺纱之类的工作。在人口更稠密的地区,她们可以结交其他女性,赚取工资,也可能会邂逅未来的伴侣,当然也可以——即使是暂时的— 远离丈夫和父亲的控制,独自生活。
就这样,女性的迁移使她们的婚姻年龄不断推后,不结婚的人数比例上升,生育率持续下降。女性的聚集不仅打破了性别比例的平衡,同时也让她们更难找到丈夫。但是另一方面,离开乡下老家,也就意味着离开父辈和当地牧师的监督与束缚,这的确让她们获得了一丝自由:哪怕只有短暂的一段时间,她们还是有机会推迟被设定好的未来— 成为依赖男人生存的妻子和母亲。
历史学家玛丽安娜 · 科瓦莱斯基(Maryanne Kowaleski)引用一些学者的研究并写道,在早期的现代欧洲,即使女性们只能做一些辛苦却不讨好的工作— 比如在鹿特丹和伦敦这些城市里当服务生,她们还是“可能更愿意保持单身,因为这起码可以为她们提供有保障和独立的生活”。
图|《布鲁克林》
随着农耕经济逐渐被工业经济取代,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和行为不断地循环、扩大。在19世纪的美国,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新兴的磨坊和工厂雇佣了大批的年轻女性,以满足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公路、隧道以及铁路的繁荣发展,也让女性离开乡下老家,到大城市工作— 通常是做裁缝、女帽商、女家庭教师和洗衣工— 变得更加容易。对于在贫困中挣扎的女性,包括那些黑人自由劳动力,也都被新兴的城市工业家们雇佣去做家庭女仆。
这些女性劳工们吃尽了苦头。且不说少得可怜的工钱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她们的一举一动全都在老板、邻居、牧师以及私宅女主人的监管控制下。不过一旦进入了城市,她们就能够进入更广阔的社交圈子,能够结识更多的未婚男性和朋友,还能赚些工钱(虽然不太多),这些都标志着,在美国历史上,女性第一次在经济和公共领域内占有了一席之地。
03
都市女性:为了面包,也为了玫瑰
如今的女性们,像以往一样,为了工作与金钱来到城市。但同时,她们也会因为寻找乐趣而来,并因此留下。
妮莎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内珀维尔小镇,现在在华盛顿工作。她描述了家乡和华盛顿之间的巨大鸿沟。妮莎今年24 岁,在社交媒体界工作,她有个男朋友,还没有谈婚论嫁。她注意到,家乡的高中同学和朋友接二连三地结了婚,而在华盛顿和纽约(她也在纽约工作)社交圈里的人都还是单身。她说,城市的朋友们“更关注事业发展,享受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而家乡的伙伴们却在琢磨她们的男朋友什么时候求婚”。
图|《东京女子图鉴》
妮莎说,她在华盛顿认识的所有人,除正式的工作外,还会做各种兼职,社交日程安排得特别紧凑,所以她实在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下,她们会考虑老古董一般的婚姻大事。她认为,在未来五年内,自己的人生前景会很不一样。“30 岁是一道无形的分割线,” 她说,“尤其是女人,快到30岁时,周围人就开始关注你的婚姻问题。”她的父母是印度移民,他们曾对妮莎说不希望她拖太久。但是,她又补充道,他们同样也很理解她,在一种新经济的环境下,“女性继续在经济上依赖男性,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当然,数不清的单身女性们从未离开过村镇,或者走相反的方向— 从城市搬去市郊和村镇。虽然每个地方都开始流行晚婚,但在那些更倾向于早婚的地区,年龄稍大的独身者还是常被污名化。
35岁的克里斯蒂娜是一名考古研究领域的律师,她居住在北达科他州的俾斯麦。她在费城出生、长大,但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总是搬来搬去,因此她成年生活的足迹遍及各地:马萨诸 塞州、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斯巴德、内华达州的 里诺、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的费尔菲尔德、新墨西哥州的法明顿以及蒙大拿州的米苏拉。
图|《东京女子图鉴》
去过这么多地方之后,克里斯蒂娜十分肯定地说,“在相对偏远的乡村,单身的确是个障碍。”当时,她准备从米苏拉搬去俾斯麦,许多人担心俾斯麦的城市化程度更高(犯罪率更高),在那里没有男人可以依靠很不安全。大家都这么说,弄得她很烦躁,“我从康涅狄格州搬到了新墨西哥州都没什么,你们反而担心俾斯麦的高犯罪率?”
在北达科他州,如果她跟当地人说自己还单身、从来没有结过婚 的话,绝大部分人都会显得十分惊讶。还有不少人在听到她说“没有结婚”的回答之后,会跟她说“哦,我真抱歉”。但是,克里斯蒂娜说,在这样一个早婚现象特别普遍的地方生活久了,即使是她,也会潜移默化地对那些单身的人表现出某些偏见和警觉。如果她遇见了个和她年龄相当、从来没结过婚的男性,“她的心中就会响起预警信号;‘你怎么回事?我知道我也单身,那是因为我来自不安分的东海岸。你得把你的情况解释给我听听’”。
她觉得还是在大城市生活更安心,可以更舒服地享受和单身男人的约会,城市里单身的成年人越来越多,单身的状态也更......正常。
了解更多,请阅读《单身女性的时代》
排版/阿桃 监制/April
原标题:《为什么说城市是女性的庇护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