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都是跃迁式的上升
我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高手,发现所有取得重大成就的高手,最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跃迁式的上升
。每隔几年,他们突然上一个台阶,眼界、想法、能力、调用的资源和身价都完全不同。
高手都懂得利用更底层的规律,放大个人努力的结果,激发个体的跨越式成长——这是他们鲜为人知的“
暗箱
”。
我们针对个人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时,除了鼓励做喜欢的事情,也需要把社会、科技的趋势考虑进来,审时度势成为一个人发展过程中很有战略性的考虑因素,而且越是顶端人群,越不缺个人能力,缺的就是未来的方向。
在今天的时代,基于个体的精进太慢,只有借势跃迁,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速度
。努力会让人进步、变得更好,但理解趋势会让一个人进化,实现跃迁。
关于高手之路,《一代宗师》里分为三个阶段,叫“见自己、见世界、见天地”。
第一个阶段:见自己。
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情绪、需求、价值观、动力、内驱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受不了什么,持续地走出舒适区,扩大自己的能力,你就能做自己。
第二个阶段:见世界。
一个好的高手,不仅得理解自己,还得理解你周围的人,比如消费者、客户、投资人、合作伙伴,并尊重他们,他们有他们的特点。当你理解了世界与天地,你就理解了这个时代的趋势、社会的规则与规律,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做很多看上去很奇怪的事。升级心智、自我跃迁,看到人生的可能。
第三个阶段:见众生。
你能够重新回到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企业不一定就是为了获得很高的市值。最高境界的企业家会思考:我这个中国人能对民族有什么价值,我能给人类、给时代留下点什么。
高手当久了,胜胜负负,你终于理解要把自己学到的、理解的、坚持的传播出去,帮助更多人,这样才能从高手变为一代宗师。
总结这三个阶段,
见自己,是个体优势最大化;见世界,是利用社会趋势、利用时代红利;见众生,就是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
在高手领域没有斜杠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总是想着发展多元的技能,前几年还产生了“斜杠青年”的概念。
斜杠青年这个词,在国外叫Slash,就是“斜杠”,没有限定指青年。
在国外大部分斜杠是老年,是那些做过管理工作、有个人技能,不想再挣钱、追寻人生多元化的人,斜杠是一种策略
。
中国翻译为“斜杠青年”,我觉得挺坑人的。“斜杠青年”在卖概念,其实是一个小IP的变现。比如我不仅能卖你摄影课,我还能卖你写作等其他课。而事实上,你写作、摄影都比不过真正的高手。
斜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好处是,抗风险能力很强。我有5招,有1招不行了,还有4招,但一个年轻人,没必要追求太高的抗风险能力。对青年人而言,先站稳一个地方,一根针顶破天是最迫切要做的,这个时候没什么风险,还要抗风险?
在高手竞争的领域里,是不可能有斜杠的,他所有的斜杠最终都会融为一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找一个专业人士,他一定是以此为身,和这个技能相依为命的人,这有两个理解:
第一,这个人做不好就没饭吃,他肯定有做得好的动机。
第二,我们都知道越是专一,越有人跟你合作。越是精专,越是有人协助,越是斜杠,越不行。
一个人看似很斜杠,而实际上这个人的核心技能顶多就一两个,对这些原技能进行不同的组合,对外显现的时候,也许能展现出不同的面向。
很多人说我既可以做职业规划,又可以写书,还可以讲课做培训。表面上看有很多技能,其实我用的也就三个技能:第一个技能是搜索信息,快速学习;第二个技能是整合信息,抽掉概念;第三个技能是创造性地表达,这无非就是讲和写。
还有很多读者说我特别能创造性地表达。本质来说,我是重新切换了一个观察角度,让人看到新的概念。比如最近写的新书,如果我起名《快速成长》,就没有人会想这个事,但叫《跃迁》,大家都会记得。
一个高手应该具备的三个思维
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10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做职业生涯规划。这么多年里,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点:1:10:100
做项目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的概念是,做计划前需要1的成本,而做计划需要10的成本,做完以后再改就需要100个成本。
同样是一个错误,在做计划的时候把它排除掉很容易,成本很低,做出来以后再排除很难,成本就很高。为什么我觉得规划比较有价值?就是因为用1的成本甩掉了100的成本,前期稍微偏一点,后期就偏很多。咨询的价值在于从整个成本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点:职业收益
一个人的职业收益分三个部分:工资的收益、发展的收益、情感的收益。
大部分人都只看得见工资的收益,很少有人思考行业发展、公司发展。而在情感的收益方面,你每个月可能赚很多钱但不开心,在路上来回有4个小时,心情不好又额外花更多的钱,其实最后赚得是很少的。
现代人很多不会算这笔帐,他看不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不知道职业收益到底是什么。
第三点:终局思维
我认识一个小孩,他现在在练毛笔字,他说因为老的时候可以一直玩。我觉得这个蛮酷的,很少有人会想这个事情。培养一个爱好也是为了防老,挺有意思的。
其实大部分人把眼睛盯在职业上,其实人生本来很长,不仅仅有年轻阶段的规划,还有中年、老年阶段的规划。当职业生涯规划师发现一个人的眼睛盯着一个点的时候,可以把他拉到更高的高度,让他意识到究竟该怎么做。
这是生涯规划的一个思路,我们叫它“终局思维”。你要想到最后的结果,具体该怎么做。
很多人基本上每隔3-5年都会遇到一个坎,都会有一次焦虑,每一次焦虑都需要重新站在终局去思考这一辈子。
刚毕业会有适应的坎;
毕业3年会有重新选行业的坎;
28-30岁之间会有30不立的焦虑,你会想重新选事业;
35岁男性,会有要不要去创业,或做一番事的焦虑;
40岁之前就会有中年危机,觉得哪又不行了,需要重新换一套玩法;
40-45岁的时候,人会意识到,人生下半场已经到了,我只能再玩15年,是不是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是不是犯职业错的次数已经够了;
60岁的时候,人还有退休前的焦虑。
如果一个人能想明白以上三个点,有这样的视野,他会觉得眼前的事,根本就不是个事,减少很多焦虑。这也是一个高手应该具备的三个思维。
成为高手的四大关键词与三个心法
究竟如何成为一名职业高手?我的建议可以总结为四个关键词:
第一,站位,就是选点
,做事之前先选点,花一半的时间选点,再花一半时间做,要比一上来做好。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做出更大的价值,远远比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硬作出价值好。
第二,联机
,找到一个领域最好的人,联机很重要。对于一些领域的选题,我根本就不会自己想,而是第一个电话就打给最懂的那个人,他给我讲讲,比我自己看各种资料的效率高很多。
第三,系统失宠
,现在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互联就意味着你不能看到全貌并且看不懂。
第四,内在修炼
,高手会花大部分时间在内在修炼上,而不是外在修炼。如果只是外在修炼,很难总是干过别人。比如年长的人干得过年轻人吗?新语言一茬一茬的,新的网络概念也层出不穷。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这是一种内在修炼,也就是说高手要有
心法
:
第一,面对世界,开放而专注
。专注和钻牛角尖的最大区别就是视野,视野来自开放。如果你没有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会总想着“也许会有更好的可能呢”;当你看完了全局,也就更加能够回来安心做自己。只有开放,才能专注。开放才能不断找准高价值区,专注才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修建护城河,不被其他东西带跑。
高手的护城河是专注,上天给你无限的机会,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所以越是优秀,越要专注。
第二,面对自己,迟钝而有趣
。迟钝的人懂得克制第一反应,等待重要的事情浮现。迟钝不是慢,是看到了更大的系统。有趣的人不是浪,而是看到了更远的格局。
第三,面对人际,简单善良可激怒
。简单真实最有力量。而可激怒,尤其是遇到对方出现背叛等行为,要及时识别,且做出反映,这其实是一种勇气。
外在的聪明,总是安在内在修炼之上。极致的精明和极致的善良,是同一件事。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学习知识;如果知识也不能解决,那就善良些吧。
成为一名高手,更要懂得战略的勤奋
很多人看似很忙碌,其实都很迷茫、很焦虑。成为一名高手,要懂得战略上的勤奋。
勤奋是有境界的,我命名为“勤奋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低水平勤奋靠努力,第二重境界是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第三重境界是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战略勤奋。大部人都停留在“低水平勤奋”这一层,还有一部分人着迷于第二层,其实很多的力道应用在目标第三层。
自我跃迁不仅仅是能力的改变,更是认知和发展“范式”的改变
。心智模式或者说范式的转变,对内提升潜能,对外发现可能,这就是一个人认知跃迁的
关键
。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这种勤奋不是战术上的勤奋,而是战略上的勤奋。
很多人明明有学习焦虑,却没有学习时间;明明有学习时间,却没有学习精力。要高效率地调用时间,调配精力,保持碎片化的系统性,要做的就是学习,就是将各种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时间管理、精力管理、项目管理等。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好的方法论不和自己对抗,而是简单利用人性。
做更少更好的事,是最重要的高效能
。
把时间花在更高价值的工作上,如果一定要勤奋,就把价值提高。勤奋到底是让你安心的,还是真的创造所谓的价值?
正和岛的群体多是企业家,他们是真的忙,都疲于奔命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把目标删掉三分之一,都不会对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他没有心力辨析哪些是错的,而这恰恰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家花时间思考,什么是自己工作的头部、重要的事情,远远比忙乱地抓问题要好得多。
王阳明是高手,究竟高在哪?
现在很多企业家们都在学习致良知,学习王阳明。致良知中的“致”,也是宁静致远的“致”, “使达到”的意思。我个人的理解是:如何到达良知是件非常伟大的事。有良知不难,难的是对方想听很功利的东西,但依然可以把良知通过商业、很功利、缺乏处理的方式灌到人心里去,这就是高手。
王阳明是典型的高手,我们做以下的分析:
第一:他是有终局思维的人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地方很偏远,并且还有人追杀他。当年王阳明做了个大棺材,每天在里面躺一会。他离死很近,站在死的角度上看问题,看到了人生的终局。这就是终局思维。
第二:联机
。王阳明能流芳千古百世,作为一个思想领袖存在,他不仅仅是一个大学士、护国公等,很重要的是他大部分时间在传授思想,这就是联机大脑。
第三:懂思考
。有一次王阳明的弟子去请教他,他说了一句话“破心中贼难,破山中贼易”。实际上讲的就是通过内修实现外修。一个人心中的贼无非是贪嗔痴等,而山中的贼也是这点破事。如果一个人可以在自己心中,用各种方法搞定“贼”,那么破山中贼,也无非是一个技能迁移而已。
所以,我认为王阳明是典型的在这三个角度都做得不错的高手,曾国藩也是。一个人的内在修为到了,他也能看懂外在修为。这也是我们向他们学习的价值所在。
有人读了很多书,变成了高手;更多人终日学习,却依旧平庸。为什么?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认为,决定你层次的不是知识量多少,而是心智模型高低。 他把人比喻为掘地蜂“我们以为的理性决策,不过是对既定思维的自发式反应。”
如何避免在低水平重复中度过一生的悲哀,取决于你是否掌握了学习背后的道理,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型。
为什么你终日学习,却依旧平庸?
今天是一个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对很多人来说,每天不在朋友圈晒一晒自己新的学习成果——读的书或文章也好、摘抄的金句也好、面见高人的心得也罢——就会觉得这一天过得很low,没逼格。
这当然是一个好事情。巴菲特的合伙人,今年93岁的查理·芒格就说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沃伦·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能参加混沌大学的诸位,当然都已经知道了学习的重要。但我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你终日学习,却依然无法望巴菲特的项背?
换个更形象的说法: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人生依旧迷茫;为什么我上过很多课,依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来讲个掘地蜂的故事。
掘地蜂是种看起来很智能的昆虫。它会麻醉蟋蟀,把失去行动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然后产卵,让自己的幼虫吃着这只蟋蟀长大。
我们今天只看其中一个细节。在掘地蜂把蟋蟀带回洞穴时,它先把猎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进洞勘察一圈,确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
科学家曾经非常惊叹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针对这个细节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趁掘地蜂进洞勘察时,科学家把猎物拿远一英寸。他们发现,掘地蜂从洞里出来后,会把猎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进洞侦查。科学家重复同一个动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猎物直接拖进洞里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发的行为。
针对掘地蜂,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有点恐怖的问题:“你凭什么确信自己不是掘地蜂?”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内心是一颤的。但科学给出的答案,似乎更让人绝望:我们人人都是掘地蜂。
研究证明,人类95%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所谓理性行为,也往往是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式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看似理性的行为,几乎都是刻板的自发式行为。
我们以为是“我”在学习和决策,其实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叫“心智模型”在主导人生。
决定你能力层次的,并不是你的知识量多少,而是你的心智模型高低。
芒格说:“
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
这个世界上只有0.01%的人能够成为厉害的人,而99.99%都不太厉害。决定性的差别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学习背后的道理,你是否拥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让人高下立现的“学习背后的道理”。
为什么很多行业老手
人生不过尔尔?
◆ “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并不必然导向成功,甚至能把你练废。
◆ 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 刻意练习者的成功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复动作。
◆ 习惯严格按照每天、每月To-Do List(计划表)生活的人没啥前途。
◆ 不要做“chicken head”,不要作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
这些年,我一直有一个困惑。
我这辈子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打拖拉机,但我发现我打得再多,水平也不上涨了,甚至还有倒退。
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好多人的问题和我类似。
比如,我有个朋友酷爱打高尔夫,财务自由退休后,甚至天天都在打高尔夫,但他同样困惑遇到了水平天花板。
而我们混沌的同学里,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他创业大半辈子了,但感觉自己只能算是个创业者,就是不能把那个“者”字变成“家”。
按照以前的学习理论,这些问题除非归因于天赋太差,好像就无解了。
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定律”,它认为一万小时的练习能让平凡人变成大师。我也曾经深信这个道理,但我打牌早超过了一万小时,为什么还不是大师呢?
直到我读到了一本书,这个困惑终于解开了,这本书就是《刻意练习》。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
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并不必然导向成功,甚至能把你练废
。
低水平的重复练习确实能带来熟练的技能,但同时会让人沉湎于技能带来的自满中,不再进步,不再思考,甚至变得麻木。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但一旦技能“熟”到不用想就“巧”的份上,也许你在这个领域的水平也就戛然而止了。研究表明,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经验会让你掉进不思进取的舒适区,却并不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有一个外国足球教练来到中国,他发现
中国的足球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就只练一种“下底传中”战术
。这样的球员不管场上实际情况如何,就只做一个技术动作,变成了没有任何创造力的机器人。
这就是被“一万个小时”练废了。
那么你就要问了,我到底该练什么呢?
《刻意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
专
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
什么是套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都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举几个例子。
比如婚姻专家。顶级的婚姻专家只需要15分钟,就能看出一对夫妻未来是否幸福。他们靠的不是经验,而是套路:他们会集中判断夫妻间是否存在一方鄙视对方的现象。
婚姻中最大的杀手是成长不同步,一旦夫妻间存在了鄙视关系,就很难有长久的幸福了。这里插一句,所以我们混沌大学的同学一定要两口子一起听课,共同学习,以免影响婚姻和睦。
再比如团队咨询专家,他们如何快速判断一个团队的合作质量呢?他们的套路是组织团队讨论,观察团队成员的发言是否平均。如果不平均,那么这个团队一定存在沟通障碍。
再比如棋手,研究发现专业棋手只把很少的时间花在比赛上,而把绝大多数时间用在背棋谱和定式上。
棋谱是专业棋手的套路,算法是码农的套路,案例是律师的套路,公式是数学家的套路,而定律是科学家的套路。
我很喜爱的作家万维钢在他的著作《万万没想到》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我和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交流时,她说过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她说罗辑思维是一家有理论癖好的团队,不管做了什么成功的探索,都要试图去总结它背后的道理。
我觉得,掌握套路,这是罗辑思维能够从大量依靠天赋成功的自媒体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
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复动作
。
于是,我们就能够定义失败了,同时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行业老手,专业技能非常娴熟,人生却不过尔尔,并没有绽放太多光彩?
我曾经和京东商城的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聊过一个问题:有什么样工作习惯的人没啥前途。
他给我的答案让我很吃惊。他说,
习惯严格按照每天、每月To-Do List(计划表)生活的人没啥前途
。
为什么呢?
他说这样的人是“chicken head”,就是这种人活得像小鸡啄食一样,不断地点头点头点头,脑子里只有“去做去做去做”,但只是机械重复日常工作。一生一世重复,绝无建立新知识的可能,再无进步。
所以,我们的人生一定要不断冲出技能的舒适区,跳入更有挑战的伸展区。要建立自己认知世界的结构,要不断追问事物背后的道理,而不要做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
刻意练习怎么练?
◆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思维模型。
◆ 找到套路不是终点,你还要反复练习把这个套路“内置”到你的脑子中去。
◆ 找到好教练,做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到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也知道了专业高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掌握套路。
那么套路怎么练呢?
这里我要介绍一个人,他叫李叫兽。这个李叫兽不是我这个李教授啊,我是白天的教授。
李叫兽叫李靖,90后,20多岁的年轻人,公司被百度花一个亿收购了,他成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他是一个理论控,也是一个刻意练习控。他说他从小就坚信一个事儿:
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
。
他还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男生间经常打架。李叫兽为了不挨打,就研究了打架这个事儿背后的道理,他最后总结出打架的套路是:用坚硬打击柔软。
大家看,这个道理简直太有道理了,是吧?你们别笑,你看他怎么做。他运用这个道理,开始研究人身体哪里柔软,如何打击,并加以刻意练习。3个月后,他成了学校里谁也不敢惹的第一高手。
所以,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论。
我最尊敬的大师查理·芒格称它为思维模型。
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我认真精读过不下5遍,最开始我觉得它是投资故事,读到最后,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刻意练习的课本,而芒格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芒格说,他一生读书,总结了100多个思维模型,而其中最常用的有20多个。这些思维模型是指引他投资走向成功的瑰宝。
我们这次两天的大课上,我将给大家详细讲述其中的几个模型。
那么怎么建立你自己的思维模型呢?这个我们后面会讨论。
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反复练习。
李叫兽说,他在掌握了一个“道理”之后,就会反复努力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它什么现象?
第二,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
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找到套路不是终点,你还要把这个套路“内置”到你的脑子中去。
正如我们前面在“人人都是掘地蜂”时讲过的,我们人类做出理性决策大量是对既有思维方式的自发式反应,翻译一下,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是“自圆其说”、“自我证明”。
打一个比方。你在面试的时候,发现应试者是一个大眼睛的美女,你几乎第一秒就喜欢她、想聘请她了。那么,面试剩下的一个小时,你在做什么?证明她适合这份工作嘛。
所以,
高手所做的,就是把正确的套路,通过反复、刻意、长期的练习,内置到大脑中去
。
脑科学研究证明,如果经常通过刻意的思维训练激发某几个神经元,最终这几个神经元会连在一起,成为一种脑结构。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生理基础。这个时候我们是真的能说,一项能力“长”在了我们的大脑中了。
刻意练习的第三步,是及时反馈。
即使你已经在有意识地反复刻意练习,你仍需要一个教练对你的练习进行及时反馈。
任何一个人都看不清自己,如同你永远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从地上站起来。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高尔夫运动员、象棋运动员,都需要教练?他们自身的水平不是足够高了吗?
这就是教练的好处了,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帮你认清自己。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可以非常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
你是不是一个“识字的文盲”?
◆ 第一性原理,是探究创新最坚实的基础思维模型。
◆ 建立第一性原理的捷径,是学习芒格,建立基于硬科学的“多元思维模型”。
◆ 硬科学将成为未来的“元认知”,没有“元认知”的人,将成为“识字的文盲”。
◆ 拥有“元认知”的人,会具备更强的破局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很厉害的人。
创新总是快速流变的,那么它背后不变的东西到底有哪些?要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需要一个特别可靠而坚实的基础思维模型作为抓手,去和大家一起刻意练习。
这个思维模型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系统,在剥离了具体的表象之后,都存在着一个不能被删除或违反的逻辑基点,这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前提,它就是“第一性原理”。
而芒格有一句话是第一性原理在商业界的化身:“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准则,它分成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今天的课我们是理论建模,所以我想谈谈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就是建立在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上的。但这个可以作为“第一性原理”的公理,是很难找的。
我给各位一个捷径,就是学习芒格,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将跨学科的重要理论作为你的前提,没有跨学科的学习是不可能找到第一性原理的。
现在的现实是,
大多数人毕业后就不再学习跨学科理论,停止了基础学科的学习。但等你进入到行业中,就会将所有看到的东西往自己既有的认知模型上去套
。
如果你的大脑中只有一个思维模型,你的视野是狭隘的,所以你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就像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到的全世界都是钉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锤子综合症”。
获得更多的跨学科“公理”,需要大量的阅读。
你需要大量学习硬科学:数学、物理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把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融会贯通。
我认为在今天这个创新爆发的时代,硬科学的基础思维模型已经成为了“元认知”,不了解这些“元认知”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识字的文盲”。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难,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每个学科最底层的思维模型也就那么几个。
当有一天你真的把几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联合起来了,你就能得到一个叫lollapalooza效应的东西,就像物理学里面的临界点效应,你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怎么不一样?
你将拥有破局能力。你能够击透工作的本质,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人类中的绝大多数是注定一生无法养成破局能力的。为什么?因为它需要你跳出舒适区,不断学习。它很难
。
越聪明的人,往往越无法养成这样的能力。他们宁愿去花精力自圆其说,去骂同事、骂老板,而不愿意自我精进。
这样的人注定要一生在低水平重复中度过。
---------END---------
鳄鱼金融提供
对冲套利策略·金融咨询学院·企业资本运作·上市IPO服务
公众号鳄鱼金融
是泛金融革命发起与引领者!
普及
传播
金融
知识
,
提升全民
金融
素养
!
让每个人更平等的参与金融市场是
鳄鱼金融
的使命!即使你生于贫困,也绝不能死于贫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