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园林中的榭

丁磊 任兰红 张晓斐

摘要 文章通过对“榭”字起源与字意的考据,探索“榭”的内涵与形式的演替经历了从规模宏大的高台榭殿堂,以及由远观功能延伸的讲军习武之所,转变为古典园林中文人观景、游憩、观演以及会客之处。依据对诗词以及现存古典园林中榭的史料实例统计,发现水榭是园林中榭的主要形式。研究水榭的空间布局、尺度,是对榭在物质属性的探讨;对榭文化层面的探讨则体现在研究古人建造水榭时对传统文化及思想表达的方法和手段。古代园林水榭中体现的空间处理手法和利用建筑景观对文化内涵的表达手法都值得去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 台榭;古典园林;内涵演替;空间布局;文化内涵

1 “榭”字起源与含义

榭为形声字,从木,䠶声,台有屋也[1]。“榭”在《汉字字源》[2]中解释为:形声字,“䠶”、“射”之异体,木表意,篆书之形像树木,表示木是榭的建筑材料;射表声,指射箭,有高远意,表示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木屋。如图1即“榭”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尔雅·释宫关于榭的描述为“阇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无室曰榭”[3]。台一般是指用土堆成的高台。《尔雅》曰:“台,持也。言筑土高能胜自持也”;《说文》有:“观四方而高者也”[4]。《孔傅》:土高曰臺,有木曰榭;又《禮·禮運》合土以爲臺榭[5]。综上,榭在建筑形式上是指在台上建成的木屋。从功能上讲:榭有远眺观景,存放乐器,讲武之所。如:“榭者,所以藏樂器”[5];“宣榭,讲武屋”[6]。

图1 “榭”字形演变过程

2 榭的内涵演替

从上述榭的起源与含义演替可知,最初榭是建在高台上的建筑,即“台上有屋”。在高台上建造房屋最初是为了防水、防潮和防御。《考工典·宫廷总部杂录》有:“上古之世,巢居穴处,未有宫室。后世有作,乃为宫室,台榭户牖,以待风雨,人不复营巢窟以居。”再如《荀子·富国策》中:“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

春秋到汉代期间,台榭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使用功能,逐渐演变为皇家彰显宏大形象的建筑形式。诸如《淮南子·本经训》:“高筑城郭,设树险阻,崇台榭隆,侈苑囿之大。”由于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木结构技术不足,只能通过将木构房屋建在阶梯形的夯土台来实现营造雄伟的建筑体量和效果[7]。如秦咸阳一号宫殿遗迹,其立面效果是3层建筑形式,却是建筑在不同高度夯土台上的单个建筑的空间组织[8]。在此期间的台榭多为皇家所有。《管子·五行》:“天子修宫室,筑台榭,君危。”可见台榭成为皇家重要的建筑形式,诸如欧阳修于《新唐书》提到:“古之陂池台榭,皆在深宫重城之内。”[9]

台榭的另一个功能是观景,由于登高可以获得良好视野,汉代称之为“观”或“起观宇”。《三辅黄图》有:“观,观也,于上观望也。”此外,汉武帝元封二年在甘泉宫中所筑通天台,“望云雨悉在其下”,其上“能望见长安城”[10]。

因为宫廷建造大体量的夯土台所消耗人力与资源庞大,容易导致社会暴乱等问题,故有董仲舒《春秋繁露》[11]中言:“大为宫室,多为台榭,雕文刻镂,五色成光。赋敛无度,以夺民财……及其身弑。”因此汉代之后,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快就被新的建筑形式取代,基本不再建造高台榭,但仍在地势高处建榭,以获得良好的视野景观。如《礼记·月令》[12]中有:“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此外南北朝诗人谢朓《游东田》中:“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13]可知此时台榭利用自然地势的高度,以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图2 汉代画像石中的水边亭榭(东汉枣庄曹埠)

将榭建于水边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视野。有记载的水边榭的图像滥觞于东汉中晚期,载体为画像石(图2)。水边的地面相对比较复杂,建造难度提升。从画像石中的水边榭可以看出,建筑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逐渐升高,最高处则通过悬挑的形式探出水面,以获得更好的亲水性。这反映了木结构支撑技术的提升,从而为水榭成为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奠定基础。文献中的水边榭最早出现在南北朝。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二》中有:“云阴满池榭,中月悬高城”[14]。到唐宋期间水边榭已经极为常见。如唐代诗句[15],杜甫《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中:“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孙光宪《杂曲歌辞·杨柳枝》提到:“有池有榭即蒙蒙,浸润翻成长养功”;顾况《芙蓉榭》中:“风摆莲衣干,月背鸟巢寒。文鱼翻乱叶,翠羽上危栏”。以及南宋李昴英在《苦秋暑引》[16]中有:“桃笙亦浆汗,水国无凉榭。”

从书籍[14-17]中收集描写榭的诗词进行统计也可以清晰看到由高台榭到园林水榭的演变过程。本文共统计各朝代古诗词122首(图3),其中涉及到水榭的有35首(表1)。从图4可以看出,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描写水榭的诗词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可以说园中水榭逐渐取代高台榭成为榭的主要建筑形式。

图3 各时期诗词涉及榭的数量百分比

3 古典园林中的榭

《园冶》曰:“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18]榭以集景为目的,在园林中选址于景观较好的之处。由于园林榭以观水景为主,所以多为水榭。表2统计了周维权[19]、刘敦桢[20]收录的一些古典园林案例,共得到29处现存古典园林榭,其中28处在水边,仅可园的擘红小榭没有临水。

3.1 水榭的选址

图4 描写水榭诗词在各时期所占比例

榭属于开敞建筑,可作为园林中的观景点和休息处,所以布置十分灵活。然而“藉景成榭”,榭与景观有着密不的可分的关系。从观赏的角度讲要从内观赏“景色如画”;从外欣赏,则如清代施闰章所描述:“山水之有亭楼,犹人之高冠长佩也,在补其不足,不得掩其有余”[21]。远远观之,轻巧的造型点缀在山石林木中,对于自然风景则是锦上添花。

为了更好的实现观景和点景的目的,水榭应选址于水面开阔或者空间开敞之处,凸出水面,或者居于水面之中。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小盘谷”(图5、6),位于扬州新城东南大树巷。此园为小型宅园,面积0.3ha,紧邻邸宅的东侧。其北部有水池,于池岸边最阔处设水榭,三面临水,与隔岸的太湖石相对互为观赏;还与水面上的小桥相呼应,增加了景观层次。又如西苑太液池东岸的水云榭(图7),将整个建筑由岸边伸入水中,环境美妙,云霞倒映水面,小亭宛在云水之中,似出水芙蓉;同时也实现了最大化的取景,清代朱彝尊有诗《早秋水云榭》[17],其中描绘道:“残暑秋逾炽,凉风午乍催。微波莲叶卷,新雨豆花开。宛转通桥影,清冷傍水隈。夕阳山更好,金碧涌楼台。” 再站在水云榭南望,背面是北海大桥,又倚琼岛白塔;南面可越过宽阔的水面遥望瀛台;东岸万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绿荫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紫光阁;远处碧波千顷,近处荷花映日,确是人间美景尽收眼底。

表1 写水榭的诗词统计

图5 小盘谷平面图

图6 小盘谷水榭

图7 水云榭

水榭的选址还受到光线的影响。由表2可知设置于水之南岸朝北的水榭有11处,朝西的有8处,朝南的有5处,朝东的4处。可见多数水榭设置在南岸,其对景往往置于池岸北侧。其原因在于植物一般向阳生长,处于南岸利于观赏到植物的最佳面,如果对景是建筑同样可以观看光影中的建筑。倘若在池岸北侧观南侧建筑或植物,由于对面之景是背阳的,光线较暗,则观赏效果较差。同时,北向水面可避免水面反射造成眩光的现象。因此,坐落在池岸南侧,观北侧之景的朝向是水榭设置的通常做法。当然,水榭朝向的选择并不完全拘泥于此,由于池岸比例、尺度等原因其朝向也会有适宜的变化。

表2 现存主要古典园林榭的统计

表3 典型水榭的尺度

图8 寄畅园知鱼槛

图9 凤舞鸾吟小戏台

3.2 水榭的尺度

水榭的建筑体量通常较小。一方面因为相对阁、楼、厅、堂而言,榭在园林中居于附属地位;另一方面,园林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先秦两汉时期的大尺度的自然山水到唐宋时期小规模的人工写意山水的转变,进而形成“拳石勺水”、“壶中天地”的审美[22]。而水榭作为园林中“勺水”的岸边建筑,其尺度自然不宜过大。

如洪繻《过彰化东郭废公园感赋八首》中:“四面烟山四面风,半池亭榭尚玲珑”[17];黎遂球《春园十首》有:“经过小榭绿池东,坐见封姨剪落红”[17];田霡的《历下亭》:“阶下芰荷香正浓,竹边小榭水云封 ”[17]。其中的“玲珑”和“小榭”都说明榭的尺度不大。如前文提到的小盘谷面积小,故其中水榭体量亦小,且仅有南侧花厅的1/4,得以主次分明,其支撑为太湖石,空灵剔透,以小见大,有太湖万顷的寓意。

而从现存古典园林水榭可知,大多面阔3到5间,甚至有更小尺度的加上回廊只有3间面阔,从而使得水榭的位置更为灵活。表3列出了苏州园林几例典型水榭的相关尺度。此外,少数水榭由于是宅邸的主要建筑,故其尺度较大,如艺圃的延光阁,既是水榭也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居所,开间15.5m,进深6m,在苏州园林的水榭中体量最大。

3.3 水榭与水面的关系

一般的水榭形式较为简单,在水边架起平台,部分平台探入水中,另一部分在岸上。平台上围绕有低矮的栏杆,其上覆以顶盖,便形成水榭空间。水榭临水部分开敞,便于观水。水榭宜尽可能贴近水面,宜低不宜高,形成近水、亲水的关系。若平台与水面高差过大,会给人悬空的感觉,失去凌波亲水的氛围。如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图8),突出于锦汇漪中,三面环水,与水面距离较近,可临水观鱼,情趣甚浓。明万历年间园主秦耀罢官回家,便移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他在此凭槛观鱼时,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一种怡然自得之情油然而生,便吟咏出“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23]再如明代,申时行在《晨起观荷花》中写道:“水榭临文漪,晨曦出旸谷,宛彼芙蕖花,嫣然媚初旭”[17]。描写了由于水榭临近水面,作者可以近距离欣赏水中花卉和初晨美景。

4 榭的园林文化内涵

榭在园林中是良好的观景平台,供古人在停留和休息时观赏水景,增加了空间趣味,承载着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文人的行为方式,丰富了文人墨客的水边活动内容。因此,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4.1 家游山水之乐

我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南方园林多体现的是一种隐逸文化,正所谓“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24]”。能隐于朝着毕竟为少数,大多数文人士大夫只能选择隐于市中。为了既能满足个人的物资需求,又能获得山野间幽居高卧,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于是将自然山水搬到家中。而园林榭的设置正是为了更好的欣赏这些美景。

苏州的古老园林沧浪亭内有一水榭,南靠土山北临薪溪,水边放置假山石,门前置古木几株,梧桐两颗。符合园主苏舜钦所作:“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25]的雅韵。又如耦园的“山水间”来源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以展现园主人依山近水、寄情自然的生活。无锡寄畅园曲池南岸有 “先月榭”,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月影入池,可尽情观赏水月天光。”,在先月榭既可坐观明月自锡山龙光塔旁缓缓升起,又可静观曲池映月影水涟漪之色[26];也有苏州耦园受月池,正是“水池泻满月光”之意。都反映了赏月时宁静的氛围和作者的悠然自得。

4.2 退隐修身之道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7]。因此入世失意时园林成为文人雅士归隐的庇护和精神寄托之处,退居隐逸的情怀是在园林榭的命名和楹联中所表征的重要方面。表达了园主即使退居归隐,仍然心怀家国,待时机以济世的心里报复。

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濯缨取自《楚辞》:“沧浪水之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暗含文人时局清明、心怀家国,世道浑浊则超脱隐退的情怀[28]。而其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即涵盖曾子“三省吾身”,颜子仁人“四勿”和“大禹惜寸阴,众人惜分阴”的典故,表达虽然退居归隐但依然提高自我学识、修养,以等时局清明再实现家国抱负。拙政园芙蓉榭,源自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6]。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象征园主的高洁品格。

4.3 休闲曲宴之趣

由于水榭近水的特征成为适合休闲曲宴的场所,从中获得宜居之乐、修习之乐、会客之乐以及曲艺之乐。如红楼梦中描写“藕香榭已经摆下了”[29];胡寅在水榭会客品茶时写道“要须临水榭,满啜一瓯玉”[16];还有孟元老描写在园中庆祝婚礼的场景“凡历池馆堂榭,率皆陈设盘筵[30]”。这些都是在水榭中借美景宴请宾客的场景。此外,在水榭中观赏曲艺也是古人风雅之事。《汉书·五行志》中有“榭者,所以藏乐器”[31],说明榭作为歌舞曲艺演出的舞台有很久远的历史。上海豫园点春堂对面的水榭,即凤舞鸾吟小戏台(图9),就是园主看戏所在,其依山临水,半跨池上,可以优化音响效果;另有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为拍曲清唱之处,厅堂为核心的表演处,旁边的房间作化妆之用,且底层架空、池水和屋面“满轩”形式均可增加声乐的音响效果。

台上起屋,为榭之原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榭由防潮、防卫的居住之所,到规模宏大的彰显帝王气势的高台殿堂,再逐步演变为园林中的文人挚爱的水边小筑。本文通过古代文人涉及“水榭”的诗词进行收集和解读以及对现存主要园林榭的统计,总结了典型的古典园林水榭在园林中的空间布局特点。水榭通常位于池面开阔处,起到观景、点景的作用;同时通常坐落于池岸南侧,对面设置对景;其尺度较小,便于灵活布置。榭的园林文化内涵是以观景活动为依托,体现了园主的家游山水之乐、退居隐逸修身的品德与休闲曲宴之趣。水榭作为园林中的观水建筑,虽体量不大,但为人们提供了轻松、休闲、优美的空间环境,其中体现的空间处理手法和建筑文化内涵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图、表来源

图1:参考文献[5].

图2:李亚利,滕铭予.汉画像中的亭榭建筑研究[J].西安:考古与文物,2015,208(2):82-90.

图5:参考文献[20].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窦文宇.汉字字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尔雅·释宫[M].管锡华,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张玉书.新修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1988.

[6]杜预.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李海群,王倩.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缘起[J].黑河:黑河学刊,2013,187(2):51-53.

[8]祁英涛.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J].北京:文物,1983(4):60-74.

[9]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吴宇江.大为苑囿高为台榭——论秦汉时代的园林[J].北京:中外建筑,1996(6):46-47.

[1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尹戴忠.上古“远看”概念场研究[J].湘潭: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10-118.

[13]谢宣城.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

[16]佚名.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周啸天.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18]沈福煦.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榭·台[J].上海:园林,2007,182(6):12-13.

[1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1]周桂菁.风景园林建筑的功能与作用[J].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21(2):46-51.

[22]赵熙春.明代园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23]高慧,王红英.中国古典园林的诗词意境探析[J].现代园艺,2014,269(17):83-85.

[24]董贵山.明代中晚期市隐诗与明代市隐心态[J].吉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5):9-11.

[25]周苏宁.沧浪亭[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8.

[26]徐峰.舫榭建筑的休闲思想研究——以无锡寄畅园“先月榭”为例[J].秦皇岛: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293.

[27]吴克强,张学贤,毛赛春.《论语》阅读与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8]王小回.江南园林建筑的命名与道家思想意蕴[J].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164-168.

[29]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0]李昉.太平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1]《经典读库》编委会.二十四史精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青岛绿城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通讯作者,电子邮箱:ap1ap1@163.com

原载《南方建筑》 2018年第4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