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外来工子女像一朵朵小小的蒲公英,随着父母的足迹飘来飘去。与娇生惯养的城里孩子们相比,外来工子女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自强自立、艰苦奋斗也许更值得人们关注和赞许。今年“六一”儿童节,广东省中山市妇儿工委举行中山市“百佳自强好儿童”表彰活动。100名流动儿童获得“百佳自强好儿童”荣誉称号。
2002年跟随父母从湖南来到中山生活的曾琳达就是其中一员。她主动申请办理“十六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2005年入读公办小学读书,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定期进行免疫接种。由于在校表现突出,六年来曾琳达每年均获得“综合素质优秀奖”、“优秀班干部”、“学习标兵”等荣誉,并多次在国家及省的学科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最终,她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考取并入读广州华师附中。作为一名流动儿童,曾琳达收获了城市对她的包容和接纳,收获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卫生保健服务,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和优秀的成绩,收获了个人发展和幸福生活。这主要得益于健全的流动儿童登记制度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到广东中山工作的外来人员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移,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目前,中山常住人口312.0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占50%以上,已登记在册的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13万人。
由于流动儿童没有纳入城市人口登记和管理体系,信息登记欠缺或不全,儿童缺乏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情况普遍存在。2003年,中山市政府大胆突破暂住户口登记常规管理,推行“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登记管理工作,把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户口登记纳入常规人口管理。2005年,中山市独立设置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为正处级单位,负责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下辖24个镇区分别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215个流动人口和出租屋较多的村和社区设立管理站,全市专、兼职综合协管员3000多人,通过定期巡查和宣传引导,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安全管理服务。2006年起至今,市财政共投入480万元建设“中山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专门设有“16周岁以下儿童随行卡”信息登记界面,连接市镇村三级,形成全市流动儿童数据信息库,实现全市暂住儿童信息管理网络化。每一名流动儿童随父母到中山生活,无论是主动申请办理“随行卡”还是协管员上门采集登记信息,政府部门都能及时掌握流动儿童个人和家庭基本信息、教育和保健信息,为政府的决策和资源配置提供了基础。
2009年,广东中山正式承接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权利保护”项目的子项目——“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广东省成立项目省级指导组,中山市、镇两级分别成立项目试点工作领导组,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工作网络。省级指导组定期到中山调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在政策措施、具体实施、舆论宣传等方面给予指引,明确流动儿童登记工作的发展方向。中山市政府、市妇儿工委分别出台《关于转发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中山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信息登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配套专项资金,全面开展0-16周岁流动儿童信息采集登记工作。0-6周岁的流动儿童信息主要由流管办协管员在日常巡查出租屋的时候进行采集登记;3-16周岁的学龄段流动儿童由学校、幼儿园统一采集登记信息再交流管办录入信息系统再制作随行卡派发给流动儿童。目前,全市已免费为流动儿童办理“随行卡”12.43万张,登记覆盖率达95%。
2005年,刚满1岁的任锐,跟随父母从四川省南充市来到中山生活。今年,任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他母亲从电视和网络得知积分制后,帮助任锐办理“随行卡”,并申请积分入读公办学校。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共累计积分196分,任锐成功入读家门口附近的环境优美的公办学校——火炬开发区第四小学。从今年起,任锐与本地的小朋友一起在公办学校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近年来,中山市坚持“两个为主”原则,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深入挖潜,扩充公办学校学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确保适龄流动儿童全部入学。2009年,中山市政府颁发《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坚持“总量控制、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分区排名”的原则,每年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积分排名的方式为外来流动人员安排一定数量的入户指标,达到一定分数的流动人员子女亦可入读公办学校,主动办理“十六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可以在积分中加分。目前,全市已有4625名流动人员通过积分成功入户。中山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总计34.5万余人,其中非中山户籍学生约为17.8万人。全市已有7万多名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约占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40%,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自去年中山实行外来流动人员子女通过积分入读公办学校以来,两年里逾9000外来流动人员子女不花一分钱就读中山公办学校。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中山市政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民办教育。市政府累计投入18亿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市教育局专门设置民办教育管理科,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指导,保证全市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获得优质教学。2011年起,中山启动低收费民办学校升级转型,以此优化全市民办教育结构,全面提升民办教育水平。目前,低收费民办学校已全部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以上等级,不仅让流动儿童上学易,更让他们“上好学”。
近年来,中山市注重镇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充分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为流动儿童保健、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2004年起,市、镇两级财政投入300万元专款,实施“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救助贫困流动人口孕产妇281人,流动人口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05年的7.49‰、6.38‰下降到2010年的4.67‰、3.58‰,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严格把关流动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证验证工作,确保每名流动儿童均接受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目前,全市流动儿童“六苗”接种率达98%。另外,教育、卫生等部门制定政策文件,推动完善民办学校的学生健康体格检查工作,提高流动儿童的身体素质。
来自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现居住在港口镇丽江花园的蒋奶奶,到中山后坚持按时带着孙子杨天晴到港口镇医院注射疫苗。现在,杨天晴已3岁了,注射过几次疫苗。蒋奶奶说,她知道要按时帮孙子打预防针,而且每次打预防针都是免费的,医生的服务态度也很好,孙子的健康有保障。
“百佳自强好儿童”评选表彰,是首次从政府层面对流动儿童的表彰,既强化了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感,也培养了他们的自立、自尊、自信、自爱品质,激励更多的流动儿童主动靠近社会主流价值,走出精神孤岛和文化边缘,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六一”儿童节,中山市组织100名“百佳自强好儿童”到广州亚运开幕式海心沙公园参观,登上广州塔俯瞰广州全景,感受广州的发展、变化;游览广州大学城,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交流,感受高校学术氛围,激发自强向上斗志。像这样的活动,在中山可谓精彩纷呈。“让我玩”公益体育项目,让流动儿童在体育锻炼中增强自信,融入城市;企业外来员工子女夏令营活动,让流动儿童在暑假期间接受大学生志愿者的兴趣培训和学习辅导,更让企业外来员工安心工作;试点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娱乐、融入社区的场所;成立流动儿童合唱团,举办“博爱同行 共同长大”全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少儿合唱比赛,为流动儿童打造一个培养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中山创作全国第一首以关爱流动儿童为主题的公益歌曲《共同长大》,荣获2010年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铜奖并得到普遍好评和广泛传唱;以流动儿童为题材的本土创作舞蹈节目《流动娃》荣获第六届CCTV 电视舞蹈大赛少儿组决赛金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流动儿童,像洁白的蒲公英,海角天涯都能安家,像金色的向阳花,风风雨雨都不害怕。在同一蓝天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共同长大。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就是明天的中山市民。中山市将坚持儿童优先,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每一位流动儿童在中山这个和美家园里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中山市妇儿工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