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天下第一行书上谁的印章最多吗?
萃花的朋友们喜爱书画的特别多,在介绍今天的内容之前,想出一道送分题目考考大家:故宫《兰亭序》上谁的印章最多啊?
凭直觉,近一半的人大概都回答是乾隆吧,但是告诉你们哦,答案不是“弹幕狂魔”乾隆,而是项元汴!
项元汴何许人?明代的 收藏家、鉴赏家 ,光说身份可能大家还是没什么概念,如果说他的 书画收藏几乎是故宫的一半 ,是不是瞬间觉得精神抖擞?
当然了也怨不得大家对他不熟悉,因为今天这位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主人公,一直以他的各种代表符号示人:
媲美乾隆的国宝钤印
第一类最容易懂,也最常见的符号是印章。项元汴的一生,是与藏品为伴的一生,他以在冯本《兰亭序》上盖50多方印章的好成绩秒杀了“弹幕”鼻祖乾隆的10余枚,成为 在 《兰亭序》 上 盖章最多的收藏家 。
以白线为界,左边是乾隆盖章的地盘,右边是项元汴盖的“神品”、(数数看同一个神品他盖了多少次!)“子京”、“项墨林鉴赏章”、“墨林山人”、“墨林秘玩”、“项子京家珍藏”……项元汴就是有一万种称呼自己的方式。
此外,他还在褚遂良摹《兰亭序》上盖98方印,怀素的 《自叙帖》 上盖了70多方……
萃花大胆猜测,在这场书画弹幕较量中,乾隆恐怕只是胜在了出生比较晚,见过的书画比较多而已……
看到列举作品的朋友们肯定也发现了,它们个个来头不小啊,项元汴到底是怎么办到的?我仿佛听到有人说:因为他有钱!我得承认这是很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的本事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
生在浙江嘉兴的他,作为最高学府的学生,没有选择去当官,反倒做起生意来了。从地位比较低的商人进阶到收藏家,他哥哥功不可没,带他参加艺术圈轰趴, 结识了画坛巨匠、鉴赏大家文征明。
项元汴把家族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受文征明熏陶塑造起鉴赏品位,不同于一般商人收藏只为争奇斗富, 项元汴是一门心思,打心底里喜欢。 如果别有意图,文征明估计也不带他玩了!
即使在文征明过世后,他的儿子们也与项元汴保持着来往。项元汴长达半个世纪的收藏, 与文家父子在艺术圈的牵线搭桥分不开。
独一无二的书画密码
如果大家觉得单单比较盖章多少,没意思!那么接下来萃花讲的这一趴,烧脑又实用。在项元汴收藏的某些书画作品的角落里,除了常见的纪年和有感而发的跋文外,还会有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字眼。
看不懂的人会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有人压根就没有发现角落有字,但这恰恰是大收藏家才懂的书画密码!对,看完这篇文章你也懂了~~~比如韩滉《五牛图》角落里的“此”字(放大的单字是标注,原作中并没有哦)
又如王蒙《稚川移居图》角落里的“圣”字
当一个个独立的字眼引起学者的注意后,学术界开始了项元汴书画密码的解读,他们发现传世书画上的 单字连起来看 ,是清末以前学童的课本 《千字文》 的内容。(朋友们可上网自行搜索文章内容)
项元汴把这1000个不重复的字写在角落,其实就是为了 给自己的大量书画收藏编号 !这大概是他买买买后最头疼的事情了……
那会儿,阿拉伯数字还没普及,编号如果写“几千几百几”的话,太麻烦,于是他采用《千字文》中的单字编号。
古时候人人把这个背得滚瓜烂熟,不会有我们现在一头雾水的情况出现。 想想看,如果项元汴用《咏鹅》来编号,大家是不是一眼就能识破他的小心思?不过话说回来,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编号就像是书画的身份证号,印章可以被骗子钻空子,做出赝品,但这种系统的编号是骗子没办法窃取的。倘若市面上出现了一幅《五牛图》,角落里没有“此”,或者角落里出现了“圣”,按照项元汴书画密码逻辑这完全就是赝品!是不是感觉Get到了新技能?
看到这肯定有朋友急着求这本书画密码了,萃花有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先说好消息吧,我会给大家这个书画密码,坏消息是:这个密码并不完善。
东吴大学翁同文教授认为项元汴应该是有一本《千文编号书目》毁于战乱了。后来项元汴的收藏流落到一些人手中,他们可能并不知晓有千字编号的存在,很容易在 重新装裱时截去角落里的编号 。
正因为这样,现在有很多书画无法求证是否应当被归入《千文编号书目》。这直接导致可以拿来编目的文献不够,所以萃花提供的 千字文目录是残缺的 。
翁教授还根据千字文编号作品数量,推算出他 藏品的总数为二千一百九十件 ,相当于故宫博物院书画收藏总量的一半!(感兴趣可以找萃花要文献揣摩推算过程)
根深蒂固的商人思维
看完前面项元汴的书画收藏“癖好”,有没有觉得他比一般的文人偏执多了?完全没有世人印象中商人的铜臭味。不不不,这只是他的作为收藏家的一面,可别忘了,他说到底还是个商人!
计较利益得失是商人的本能, 书画上另一部分信息暴露了这一点。他喜欢在藏品的题记中标上价格,比如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的“值千金”,(《故宫书画录》卷一,页二七)末尾还盖了个“墨林”的印章。
赵孟頫《书道德经卷》“其值七十金”,冯摹本《兰亭序》原价伍百伍拾金,杨凝式《韭花帖》叁百金…… 对价格敏感是商人的本能。 不过,书画作品上这些记账行为,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 历代书画价值的变迁 。
可精明如项元汴,也有一些不顺心的买卖,他曾花高价买了唐人摹本《万岁通天帖》,没过几天就觉得自己买贵了,闷闷不乐,他哥哥爱弟心切,照原价从弟弟手中买进。哥哥项笃寿:“谁让你是我的好弟弟呢!”
他也因为商人的本能遭人诟病,有人批评他 商人气息太重,俗不可耐 。如果他们知道明代有个藏家顾从德也干过这样的事,或许能消消气。
只不过顾从德收藏比较少不那么明显,项元汴收藏太多,标价太多,躺了枪!话说回来,他大量书画标价目的是什么,真的是商人“陋习”使然吗?
萃花访问了一下曾到访过天籁阁的清代藏书家朱彝尊,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京蓄书画子甲天下,卷尾必估其价,析产时,按所书以诸子遗,不者以为见爽铢两焉。”
子京(项元汴字号)书画题记标价,目的是让下一任主人珍视它,即使出售,也要卖给有能力保护它的藏家。换言之,这也是 一种有效地保护措施 。
有些人觉得这听起来太可笑了,保护一件书画珍品还需要标价提醒?大家莫不是忘了当年发现赵孟頫《亭林碑》真迹时,是被当作墙纸糊在村舍墙壁上的。
试想,如果《亭林碑》有几十两的标价,它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子?再往深处想,我们历代的书画名作被毁,可能是少了项元汴这样“直白俗气”的提醒。
从书画作品上项元汴出发,萃花给大家诠释了一个更立体的项元汴。说到底,这是多重角色碰撞的必然结果,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不会鉴赏的商人不是一个优秀的收藏家。 不论是他的章、他的编号、他的记账,都给传世书画作品 提供了宝贵研究资料 。以己之力为中国留下这么多文化瑰宝, 对国家、对文化都是功不可没的 !
我们期待着故宫继“石渠宝笈特展”之后,会推出“项元汴特展”,如果真的灵验了,记得带上萃花这份指南,解锁观展新姿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