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和谐世界:中国以传统哲学智慧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李诗佳(中国特稿社)

今年8月中旬,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是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举行的第五次军事演习。

这次代号为“和平使命—2007”的军事演习是联合反恐行动的预演,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军事合作。

虽然军演是军事力量的展示,但宗旨是为了增进参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中国参加的包括中美军演在内的其他联合军演也是如此。

“这些努力清楚表明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增进和平与和谐、减少冲突的迫切愿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说。

“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意在缩小贫富悬殊、缓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的热点词汇。“和谐世界”的概念则是中国国内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延伸。

“和谐”的哲学传统

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会发现,“和谐”并不是一个新鲜出炉的政治术语,而是一个哲学传统。

几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在甲骨上刻下了代表和谐和平之意的“和”字。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的先哲孔子详细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世界上充满了不同和矛盾,而君子却能在矛盾和冲突中求得平衡,实现和谐。

明朝时期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特别是在对比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后写道:中国人是安于现状并且珍惜和谐与和平的,中华民族完全没有对海外掠夺侵略的野心。

“和谐的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它强调了一个和谐群体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说。

“和谐强调协调、联合、融合与和平。它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原则,是现代中国外交的基本要素。”

周恩来总理1954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后来成为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邓小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思想;世纪之交以来,中国领导人承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领导人在不同时代所采取的一贯政策充分表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时,中国总是一如既往地把和平与和谐当作为优先要务,”阮宗泽说。

2005年,中国在国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还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望和步骤。

2005 9 15 ,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60届联合国峰会上提出这一理念。他表示,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要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要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胡锦涛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05年年底,中国政府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在去年8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期间,中国政府表示,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同时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建立和谐世界。

倡导多边主义

倡导多边主义是中国外交的显著特点,中国比以前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和地区组织中。

这项政策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经进行了重点阐述,并且贯穿了此后5年的外交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在国际和地区框架内发挥建设性作用。

“多边外交主张发展由两个以上国家参与的国际政治关系,它比双边关系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明进说。

王明进认为,中国视多边主义为长期策略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愿与其他国家一道寻求解决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其二,中国希望其他国家分享其发展成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参加了去年6月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承诺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环境的保护。

中国还举办了覆盖非洲、中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三大峰会。

2006 11 5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圆桌会议。

去年11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聚集了4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6月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起草了地区内部多领域合作文件,在法律上确保长期持久、睦邻友好的良好合作关系;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峰会则在纪念了双方长达15年的对话伙伴关系的同时,增进了在战略、经济、安全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成熟,”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

与大国和邻邦的互动

世界上很多矛盾都与大国和核心经济体的活动和影响力有关,中国与他们的互动关系也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历经5年僵局,中日关系终于缓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4月对日本进行了“融冰”之旅,这是7年以来中国总理第一次访问日本。双方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达成一致。

在面对共同利益和挑战时,中美关系从“利益攸关方”发展到“建设性合作者”。

在经贸领域,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中美贸易额超过2600亿美元。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预计到2010年中美贸易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

贸易和安全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的基石,也是中国外交政策新的视角。

为解决不断增多的贸易争端,中国同美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国进行战略对话。中国和美国2006年底举行首次战略经济对话。

为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中国分别同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开展互办“文化年”活动。

“中国同世界大国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它在平衡世界大国间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晋林波说。

维护边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责任。在平等协商和互谅互让的原则下,中国已经与其14个邻邦中的12个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22000公里的陆地边界已有90%完成勘界工作。

在中国同越南、印度和俄罗斯的边境上,从前的战场如今已正在见证着蓬勃发展的边境贸易。

在海洋能源问题上,中国本着“求同存异,共同开发”的原则,已经同包括越南和菲律宾在内的一些邻邦在共同开发矿产能源问题上达成共识。

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渴望同别国建立和谐关系也反映在他参与处理国际事务和冲突方面。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大约1600名中国维和人员在包括苏丹、黎巴嫩和利比里亚在内的10个国家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一直是通过政治手段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坚定拥护者。朝鲜已关闭了其在宁边的核设施,这是迈向无核化的实质性步伐。

为推动广大非洲国家的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在今后3年中为他们提供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援助。同时,中国为遭受自然灾难的国家提供援助项目和资金。中国也为一些受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紧急救援帮助。

2007 3 20 , 一艘货轮停靠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瓜达尔港。当天 , 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正式启用。瓜达尔港位于卡拉奇以西约 460 公里处 , 为深水港。中国政府为该港口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 2002 3 月开工兴建。已建成的港口一期工程包括 3 个泊位 , 设计年吞吐量为 10 万标准集装箱和 72 万吨散货。

在复杂的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通过高层访问、外交特使以及领导人直接接触,与苏丹进行持续沟通,建议苏丹同联合国和非洲联盟合作,采取积极措施缓解达尔富尔地区局势。中国派出了达尔富尔特使刘贵今,为解决问题奔走。

“中国已成为国际冲突的积极斡旋者,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陈须隆说。

他说,和谐这个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在现代外交上的运用,将引导中国实现稳定和繁荣,并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