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开始,要从唐宪宗的暴亡说起
来源:雪球App,作者: 书生剑客,(https://xueqiu.com/3993902801/147827259)
文/子妄语
时间: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春
地点:长安大明宫
此刻,志得意满的唐宪宗李纯正在他的寝宫里躺在他的“元和中兴”功名薄上继续做着他的长生梦,是的,他有理由如此骄傲。因为,自安史之乱后,藩镇问题一直是唐朝历任统治者的梦魇,而唐宪宗却只用了十余年时间使国家进入相对统一的地步,这份功业甚至可以比肩唐太宗和唐玄宗这两位唐朝的“超级帝王”。但是唐宪宗李纯却不知道,此刻将是他人生中的“绝唱”,当天,中兴之主唐宪宗在大明宫内暴亡,享年42(周岁)。
唐宪宗李纯
按照史学家的划分,唐朝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其中晚唐的划分很有意思,大多数学者认为晚唐的时间段应该在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到唐朝结束,836年的前一年,也就是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发生了“甘露之变”,无数文官的人头都被宦官控制的神策军割下,宦官的权势熏天,所以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公元836年,应该是晚唐的起始。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存疑。笔者认为晚唐正式开启的时间应该是公元820年,也就是唐宪宗暴亡之后。下面,笔者将把观点逐步分析一下。
安史之乱后的绥靖政策——唐朝势力的极限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很快,唐朝的东西二京陷落,玄宗皇帝仓皇逃往成都,太子继位,是为唐肃宗。随着唐朝联合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反击以及叛军的内乱(叛军首领安禄山被其子杀害,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唐朝终于平定了叛乱。
安史之乱示意图
但是河朔地区的实际掌控者却不是唐朝的李家天子,而是安史降将,唐代宗皇帝认可了安史降将对河朔地区的权力以换取和平。很多人对此事愤愤不平,认为唐朝统治者过于懦弱,急于求和,葬送了大好局面。这一点笔者实在是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无论从任何一个维度来讲,唐代宗虽算不得雄才大略,但至少是一个中材偏上的君主,他认可安史降将一定有其不得已之苦衷。
实际上,唐朝军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安史叛军,也并不弱小。我们先来看下发生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8年)的邺城之战。邺城之战前叛军将领安禄山已经被其子安庆绪谋杀,并且安庆绪与史思明已经心生龌龊,勾心斗角,可见叛军此时状态可谓四分五裂。反观唐军,唐肃宗共集结六十万大军,其中就包括战神郭子仪与李光弼。此役纸面实力唐军可谓占尽优势,但战争效果可以说很不理想,虽然前期郭子仪部连战连捷,但自从史思明和安庆绪联合后,唐军的进攻受挫,最终叛军趁着大风击败六十万唐军。
后期很多学者把战败的锅推到宦官鱼朝恩身上,认为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功亏一篑。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是细读史书我们会发现把责任一味推给鱼朝恩实在不公。邺城之败,问题复杂,既有唐军锐气殆尽、对叛军掉以轻心的心理。同时,节度使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各部队很难形成有机的整体。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唐军的势力此刻实际上已经达到极限
,当唐军客场作战进攻河朔之时,无论是军队心理还是民心都已经发生很大改变。说到底,整体来看,此时唐军已与安史叛军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如果想改变这个状态,则需要付出巨大牺牲。
因此当精明的唐代宗上台后,开始使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安史降军。这种绥靖政策使众多世人扼腕叹息,但这条政策对当时处于内外交困的唐朝来说,实在是最好的一个选择。可以说,是历史为唐代宗做出的选择,唐代宗的绥靖政策只是顺应潮流而已。
唐代宗
从德宗到顺宗——对藩镇说不
中央与藩镇的的一团和气正式以唐德宗的继位而告终,这位中年天子可不满意现在的状况,他要的是乾纲独断。于是,一场热闹的削藩大戏诞生了。战争总体情况可以用“高开低走”四个字来形容。
战争的前期朝廷不但连战连捷,甚至割下了成德节度使李惟岳的首级。但是最后却是惨淡收尾,削藩战不但掉进泥潭,甚至连帝都长安都被泾原士兵洗劫一空,德宗皇帝也是差点被杀,最后仓皇出逃。显然,德宗皇帝与代宗的差距就在于是否能够看清形势,当时的形势并不是削弱藩镇最好的时机。当然,站在一千二百余年后的现在,我们实在不应该过分批评德宗皇帝,至少,他敢于对藩镇说不,并且有勇气挑战天下最骄横的藩镇。
唐德宗
唐顺宗是位短命帝王,且在位期间很多政务都是交由王伾主导,但是当西川节度使韦皋请求合并三川之时,顺宗朝廷还是采取强硬的反对态度。
德宗和顺宗对待藩镇的态度可以说对青少年时期的唐宪宗有着深深的影响的,德宗和顺宗也为宪宗后来的统一战争积累了巨额财富。
唐宪宗的功绩——大大削弱了藩镇的危害
唐德宗刚登基时全国形势图
唐宪宗为什么可以和唐太宗和唐玄宗比肩,笔者认为,唐宪宗最主要的功绩可以说就是削藩,我们从三方面分析:
1、政治及军事的胜利
唐宪宗继位后,年轻的皇帝发现他周围的局势十分凶险。
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曾出版过一本《唐代藩镇研究》的书籍。里面记载着唐朝的藩镇大致分为四种: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这四种藩镇除了河朔藩镇割据外其余藩镇还是服从唐朝的管理的。但是唐宪宗继位后,笔者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这四个类型的藩镇都有割据之心。河朔藩镇自不必说,就连西川的刘辟(属于边疆防御型),镇海节度使李锜(东南财源型)都有割据之心,再加上淮西镇(中原防遏型)从中搅局,此时的唐帝国可谓凶险异常。
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唐宪宗,唐宪宗先后剿灭西川刘辟,镇海李锜,淮西吴元济,淄清李师道。再加上魏博的和平归降,并迫使承德和幽州相继归顺,唐朝终于实现了统一。
2、制度上限制藩镇
藩镇之所以做大是因为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把其他各州的财富吸收到本州进行分配。针对此问题,唐宪宗提高了州刺使的地位,大多数州每年的财税可以不通过节度使直接进入国库,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节度使的实力。
再者,唐宪宗削平一些藩镇后直接肢解,使其再也无力对抗朝廷。例如淮西镇及淄青镇(平卢),唐宪宗平叛后立刻对其进行肢解。以后唐朝存在的一百余年,这些藩镇再也没有能力掀起太大的风浪。
唐宪宗去世后全国示意图
3
、
借着削藩的东风全面推行两税
两税法是在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提出的,但是因为藩镇势力过强,很多地区无法实现实行两税法。由于唐宪宗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效忠唐朝中央朝廷的地区越来越多,两税法可以顺利推行全国大部分地区,这充盈了唐中央的国库,使唐朝后期的财源相对稳定。
暴亡之谜,晚唐开始
唐宪宗在元和十五年暴亡,唐宪宗的暴亡,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宦官陈弘志所为,这点各处正史基本都有记载。
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于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当类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任莫能明也——《资治通鉴》
除了正史书记载之外,我们也可以推测,宪宗的死绝不简单,因为宪宗死后,宫内立刻发生一场杀戮。宪宗皇帝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以及澧王李恽被拥立太子的一群宦官杀害,无疑这又是一场宫廷政变。政变之后,太子李宥继位,后改名李恒,是为唐穆宗。
唐宪宗的暴亡,直接开启了晚唐,部分读者可能有些疑问,刚刚经历了“元和中兴”的唐朝为何会直接开启晚唐的节奏呢?笔者认为,至少有四方面原因:
1、藩镇动荡
河朔三镇
实际上,唐宪宗平藩就像是一场比较成功外科手术,手术虽然成功,但是术后的各项并发症还是很棘手。就拿河北的幽州镇和承德镇来说,虽然表面上臣服李唐朝廷,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着独立的基因,一旦时局生变,必定脱离开来。接替唐宪宗的唐穆宗显然不是一位“良医”,继位后本来已经服从唐朝中央的河朔三镇(幽州、魏博、承德)很快反水。虽然幽州节度使刘总帮助朝廷肢解幽州镇,但朝廷选人不明,错误不断,加上河朔地区桀骜不驯的性格,河朔三镇不但再次脱离唐朝的管控,穆宗朝廷又损失了忠于唐朝的节度使田弘正及李愬。至此,河朔三镇直到唐朝灭亡也没有实质回归过唐朝中央。
2、宦官弄权
早在唐德宗时期,宦官掌握中央禁军(神策军)成为了制度,神策军最高掌控者——神策军中尉都为宦官所担任,掌握了军队的宦官的势力开始不断壮大。但虽然此时宦官势大,但却可以控制,因为宦官并非无法处理。真正使宦官参政议政的人是唐宪宗李纯,自从唐宪宗设置枢密使,宦官就开始染指政务。
枢密之名,自宪宗以任宦官刘光琦始——《读通鉴论》
唐宪宗时,凭借宪宗皇帝的手段,尚可掌控宦官,但当宪宗皇帝暴亡后,唐穆宗靠着宦官登基,宦官的势力得到空前加强,左右神策军中尉及枢密使被称为“四贵”。至此,掌握了军政大权的宦官再也没有人可以控制。以后唐朝的皇帝,除唐敬宗和唐哀帝(朱温拥立)之外,都是由宦官所拥立,且唐敬宗虽然不是宦官拥立,但却被宦官杀害,宦官势力可见一斑。唐文宗太和九年,神策军中尉仇士良发动甘露之变,率领神策军士屠戮文官上千人,宦官的势力达到了历史最强。虽然宦官弄权并不能完全怪唐宪宗,但自从唐宪宗暴亡后,宦官弄权再也不可逆转。
仇士良
3、党争加剧
作为晚唐三大顽疾的“牛李党争”最早发生在唐宪宗年间,当时的宰相李吉甫打压科举出身的牛僧孺和李宗闵。牛李党争最激烈之时虽然没有发生在宪宗朝,但与宪宗暴亡也脱离不了干系(详见下段)。再者,“牛李党争”就与宦官在后面推波助澜有很大关系,而宦官的失控就是在唐宪宗暴亡后,所以,这也从侧面引起了党争的加剧。
4、皇权摇摆
前文提到,唐宪宗暴亡实际上非正常的,王夫之先生就曾预直言不讳的认为是唐穆宗和宪宗皇后郭氏所为。
则宪宗之贼,非郭氏、穆宗谁哉?——《读通鉴论》
众所周知,唐宪宗去世后,继承皇位的分为两个派系,一派为穆宗系,这一派始自唐宪宗之子唐穆宗,经有唐穆宗之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主政。另一派为宣宗派,这一派始自唐宪宗之子唐宣宗,之后由宣宗之子唐懿宗、宣宗之孙唐僖宗、唐昭宗等主政。
唐宣宗
自唐宣宗继位后,开始追究唐宪宗之死。不但逼迫郭太后企图坠楼自杀,并且全面否定穆宗系的唐武宗之政,贬谪唐武宗任用所有帝国高层。唐武宗时期任用“李党”,唐宣宗就开始启用“牛党”,“牛李党争”开始成为了皇帝们打击异己的工具。这种做法堪称自毁长城,为了打击一派,不求对错,全面打击,造成的只能是政策的不连续以及帝国内部的消耗,皇权的摇摆。而这一切的起始,都要追寻到宪宗之死。
总结
唐宪宗之死,藩镇割据重新燃烧,宦官开始专权,党争变得激烈,更重要的是,皇权开始摇摆;皇权的摇摆,同样会使藩镇割据更加恃无恐,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党争更加扑朔迷离,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尽管唐宪宗是位明君,但晚唐的开始,就在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李纯暴亡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