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能够因为一个人的死,把愚人节变成“复活节”的,也只有他了吧。今年4月1日前夕,一段张国荣粉丝和张国荣隔空“对话”的视频在网络引爆。视频中来自百度贴吧的十位荣迷(张国荣的粉丝),在镜头前说出他们最想对哥哥说的话。而他们在录制视频时听到的张国荣的语音回应,则是百度通过“情感语音合成技术”实现。

有人说,在华人娱乐圈,有两个人去世后比生前更受欢迎,一个是张国荣,一个是Beyond乐队的黄家驹。也有人说,张国荣、海子、顾城是内地小资情怀的三大俗。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今时今日的我们还在年复一年地纪念张国荣?为什么一个人死去,能够比活着的时候还要红?

的确没有一个华人明星,像张国荣这样,死后粉丝有增无减,成为永不过时的偶像。张国荣的影响力,原本更多是在香港。十年前他去世的时候,正值SARS,可是哀悼的香港市民依然挤满了街道。可是内地的青年一代真正认识张国荣,却是在他死后年复一年的悼念中,有些人是真的深爱张国荣,有些人爱的也许只是所有人都深爱张国荣的氛围和感觉。连许多媒体都说,纪念张国荣已经成为一种“纪念文化”,不管标题有多么千篇一律,还是要做下去。

是啊,为什么要做?张国荣也不过是个歌者而已,用不喜欢张国荣的人的话来说,一个戏子而已。他凭什么?

每年这么多人怀念他,纪念他,分析他,消费他,争论他,只有他不再说话,那么多歌在朋友圈一遍又一遍的播放,只有他听不到。“人纵有千般本领,终敌不过命运。”我们对他的怀念,是否真的只是一种小资情怀的一厢情愿?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是?

因为张国荣死后13年,我们失去了华人巨星。

把张国荣放在他身后13年华人娱乐文化背景下去解读,我们会发现太多的无奈。消费模式的改变已经让音乐产业山河日下,拥有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华语地区已到了无新歌可听的地步,我们再也看不到张国荣演唱会那种华丽到让人目瞪口呆的突破性表演,只有各种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反复出现的华丽编曲和飙高音。金像奖仍然是年过五旬的刘德华、郭富城、刘青云、张家辉等人的游戏,年轻一代青黄不接,张国荣死去以后多年,香港电影没有死,却也没有活过来。

当年陈凯歌拍《梅兰芳》之时,人们突然想起他,是因为再找不到能演这个角色的人,其实除了这个角色,他在其它方面就可以取代吗?他能写歌、谱曲,能演戏能导演,董桥在文章中称他是“最后一个西关大少”,其斯文、艳丽,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其撩人之处。他是这些年唯一可以冠以“美丽”而不会有人质疑的男人——并不是死去的张国荣创造了这种魅力,而是当年活着的张国荣成就了这种魅力。

抛开所谓的纪念文化,与其问张国荣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不如问他为什么再也无法被取代?流水线工业时代的小鲜肉层出不穷,我们甚至来不及记住他们的样子,又一波小鲜肉就又红了出来,可是这么多的小鲜肉,谁有张国荣这样的才艺风流,有他敢为天下先穿上苏格兰裙的做派,有他不疯魔不成活的演戏态度,有他重情重义提携后辈的情怀?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怀念张国荣,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张国荣去世后,人们对“张国荣”这个文化符号的解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比起他的音乐和电影作品本身,我们反而更多地在争论他的文化价值,他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坚持音乐和电影梦想的人,死后却要承受他是否被神话的争论,这真是娱乐至死的最好例证。

媒体将张国荣的风华尽情渲染,加之他的死,令他不由自主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张国荣”三个字,的确已经超越了他自身的意义,褪去光环,也许他不过是一个裁缝的儿子,一个香港文化产业创造出来的成功产品。今天怀念他的人也正在老去,90后00后正在爱着的,是一茬又一茬的鲜肉老公和偶像,他们中能有几个,真的认识张国荣?

可是这一切都不足以说明,张国荣只是被神话的符号,这个男人真真实实在这个世界存在过,他唱过那么多好听的歌,演过那么多好戏,中国人爱他,难道真是只是通过一个叫“张国荣”的符号,宣泄自己的情绪?

多年以后我们仍然记得,张国荣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大街小巷的人们都不相信。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一遍从他的歌,他的电影里重温他的一颦一笑,一边还怀抱着幻想,等待着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走出来告诉我们,这一切只是一个愚人节玩笑。怪你过分美丽,我们还是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