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摘要】 晚近 国际学界 世界文学理论 的浓厚兴趣 在中国掀起 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 回归 ,正值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发展之后欣欣向荣之时。 因此, 争取话语权 成为不少中国学人的热切 追求。面对 实际上还很 强势的西方中心主义, 处于劣势地位的 文化常有的 羡憎情结 也在中国 的世界文学热中 时隐时现 民族主义情感 得到不少 人的共鸣 和支持 弱势文化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反抗是必要的, 在当今这个全球 资本主义时代 奢望各种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依然只是理论而已 从文本现实来理解 世界文学, 从未 达成 共识 改换认识视角 是可取的 ,比如把 世界文学 看做 全球 文学的 互联 互动 关系结构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中国话语 羡憎情结 文学 互动

1827 年初起,歌德多次 谈论 世界文学 亦即世界文学时代, 他相信 当前这个高速时代和不断简便的交流,可以让人祈望世界文学不久就能实现 [1] 。时隔 将近二百年, 国际学界 热衷于 世界文学 之时 西方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质疑, 不少人 似乎 认为 真正的 界文学时代 确实 就要 到来,中国学界 更是如此。并 且,人们能 在中国 发现一股 前所未有的 热情和激情,就像歌德当年 所说的那样 我坚信一种普遍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我们德意志人可在其中扮演光荣的角色。 [2] 当然, 一些 中国 有时会想 中国人 光荣 角色

不少中国学者在论述 世界文学 这个歌德概念时,特别 喜欢复制一个美丽的 传说: 歌德是在阅读中国文学时才第一次说出 世界文学 换言之 歌德 世界文学 理念同 他阅读 《好逑传》《玉娇梨》 中国小说 后的 体验 有着直接联系。尽管这不 完全 符合历史事实, [3] 但是 传说 还在 延续, 人们还在享受着 世界文学 这个 充满希望的词汇 [4] 与中国 人之间 天然 亲近感 这个让人 津津乐道的故事, 肯定不只 心理 因素 也不只在 追溯 一个概念的 历史渊源, 显然 还带着现实诉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既然世界文学的诞生与中国不无关系,那么中国学者理应在这个话题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度,这无疑给予了中国学者不少信心。 [5]

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核心追求便是 话语权 ,或曰 创建比较文学的 中国话语 不少人孜孜 追求 中国学派 亦即 比较文学 第三阶段 主角地位。 何为 第三阶段 ?答曰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 之后以 多元文化为旨归的、跨文化(非同一体系文化,即异质文化)的文 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则是 全球第三阶段的比较文学的集中表 [6] 。于是乎,有人 甚至 提出 中国比较文学 具有全球性 指导意义

在当今世界的其他地方,很 见到学术会议的 主旨或论文标题中 写有某个国家的 话语 美国话语 越南话语 之类, 也许 是没有必要, 也许 是没有底气。而在中国, 诸如 倡导 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 ”“ 建构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世界文学的中国立场 之类的标 语和文章名称很常见。本 来,争取话语权 无可 非议,这也是正当权利;可是老挂在嘴 ,反而会 令人 生疑。有一种建构中国话语的理由很直白: 美国人所说的 世界文学 ,一定是站 在美国学者的 立场上来对 世界文学 的内涵和价值 作出审美的理解的。而中国人则应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 世界文学 [7] 这么说 或许 有根据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 当代 美国也有不少学者的观点,仿佛就是站在 中国的 立场上看问题的。

本文 首先简要论述世界文学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然后 联系 全球权力关系 ,分析当代中国的世界文学热, 结合理论热点 讨论 中国立场 中国话语 在历史 久长 的欧洲中心主义 远未消散 平等 还很遥远的世界,霸权势力还在主导着 话语权 体现于世界文学,必然还存在中心 和边缘 中国文化虽然悠 久,却 在世界上 还处于弱势 弱者面对 霸权文化 ,时有 羡憎情结 中国 也不例外 畅想 世界文学 往往有着各种 现实根源和特定 需求 ,例如一些 中国学者企望的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定位。 针对 喋喋不休的重新定义世界文学 的诉求 ,本文 最后 主要 探讨 如何理解 世界文学 ,强调 世界文学的 实践性 ,视之为世界范围的 文学活动 当然,这也不过是 —— 莫莱蒂 Franco Moretti 的话说: 世界文学 猜想

此时,有必要重温 歌德 的一个今天 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即 人们不能只看到世界文学的积极意义 若随着交通越来越快而不可避免的世 界文学逐渐形 那我们对这样一种世界文学不能期待过多 只能 看它能做到什么和做到什么。 [8] 多一点 怀疑主义 的反思 ,有利于克服虚热。

1. 世界意识 与中国比较文学百年速览

据曾朴( 1872 - 1935 )回忆,旅法外交官陈季同( 1851-1907 )曾于 1898 年和他谈及 世界文学

我们现在要勉力的,第一不要局于一国的文学,嚣然自足,该推扩而参加世界的文学,既要参加世界的文学,入手方法,先要去隔膜,免误会。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规模的翻译不可,不但他们的名作要多译进来,我们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 [9]

一个睁眼 看世界并具有 清醒的世界意识 的中国学人的观点 他的 关于 文化 传输 主张,无疑已是极为先进的理念, 在当时 多见 并且 陈季同 的世界文学之说,只是出现在私人对话中,并未 彼时 中国社会 中扩散

世界文学观 在中国的发端期,也就是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期, 文学 概念实际上与我们今天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相去甚远。 即便在 19 世纪的欧洲, literature 诸多含义同时并存 。根据 文学概念的宽泛界定,它是体现人类精神活动之所有文本的总称,或曰 无所不包 现代 的狭义 文学 概念远未占有主导地位。 [10] 从历史语 义层面理 解这种 杂文学 ,是把握中国早期世界文学观之不可 忽略的视角。清末民初大学的文学教程亦即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以 杂文学 为主,其中包括 西国文学史 黄人 1866 - 1913 )于 1904 1907 年间 ,借鉴日本学者太田善男之作《中国文学史》( 1904 ),编写他的《中国文学史》,亦论及 世界之 文学 世界文学史 。该著 虽已包 含我们今天理解的 文学 ,但在总体上仍 杂文学 之列 [11]

查考这个问题的另一个 重要 历史维度是 彼时中国人 与日俱增 世界意识 历史上的中国人坚信儒家 声教迄于四海 ,只有 天下 中国 观念,没有 世界 意识。 西方炮舰政策打开中国门 户所带来的交通往来,使得近代意义的天下观念取代了传统的天下观念, 人们开始关注天底下的世界。 世界 不再只是 佛教中 的现世 之说, 而是 一片 新天地 、一种新气象、一个新世界。 世界 概念的新用,是甲午之后的显著现象 天下观 世界意识 的转变, 不断吸纳 世界知识的过程 。因此, 我们 要在清末民初之 西学东渐 的历史大潮 中理解中国的早期世界文学观。 世界文学作品在晚清传入中国, 是随 西学 而进入中土的 。然而 ,与那些实学 (科学) 著作或介绍西方 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 政治等著述 译作 相比, (今人理解的) 文学作品 的译介 只是很 小一部分。

中国 近现代民族危机的 大背景下,我们便不难理解 中国早期世界文学观的实用主义倾向 和颇为 独特的 发展 走向 如西学东渐 大势 所指 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 和唤起民众 是彼时 引介外国文学的出发点, 时人企望 借西方先进文化 之力,达到 启蒙和 民族救亡 的目的。 鲁迅 那篇著名的 《摩罗诗力说》 1907 ),正是为了用 摩罗精神 救治中国 弊病 ,开启民族 精神。 鲁迅和周作人 共同 翻译 在东京出版的 《域外小说集》( 1909 ,亦 旨在标举 弱小民族文学 通过 苦难 意识 引发 反抗 和斗 王国 维所 彼时普遍视文学为 政论之手段 [12] ,对 外国 文学的 译介 也大多择取那些 张扬民族主义 的作品, 而许多举世闻名的 世界文学经典 不在 翻译 之列 正因为此, 有学者 认为 世界文学 当从 世界 人类 的整体视角来 对待 各国文学 当时 中国译界则注重对中国具有救亡意义的实用文学 ,这就偏离了世界文学 正向发展 也就是说,中国的世界文学观 的起始, 一种 逆向发展 形态 ,且 一直延续 五四 新文化运动之前。 [13] 正向发展 逆向发展 概念 ,或许不一定令人信服,因为这里关乎 世界文学 的标准这一复杂问题。而论 者对当初发展 大势的描述,基本上是可被认可的。

然而,即 便在 民族救亡 决定 实用 主义 选译 时期, 或如林纾 那样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 耳受手追 用文言 译述、改编了 一百多种西方长篇小说 外国材料中国腔 的林译小说占据文坛十多年之久, 文化界 终究还有王国维那样深谙西方文化的学者。与黄人论 世界之文学 同期,王国维 注重 人类之感情 [14] 和人类文学之共通性 立场 出发,于 1904 - 1907 年间译介 歌德、席勒 托尔斯泰 莎士比亚 等世界文学巨擘 [15] 王国维的系列译介 著述,是中国人初识 西方文学名家 名作的 重要 文献 ;虽 曲高和寡,但 文学 进入中国 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另外,旅日中国学子于 19 08 根据日语译本转译的 《共产党宣言》 节译本中,已能见到 沿袭日译 世界之文学 [16] 之说。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 世界主义 人类主义 思潮 ,成为 中国 世界文学观 的重要转机 ,中国近代以降文学意识中的民族界线开始受到冲击 1920 年前后, 蔡元培 欢呼世界 大同主义 [17] 周作人 提出 人道主义的文学 [18] 沈雁冰 认为 文学是 沟通人类感情代全人类呼喊的唯一工具 [19] 文学不再理所当然的被 目为 民族救亡 的工具,而当用来 人类 服务 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 史中 的第一 个纯文 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在其 机关刊物 《文学旬刊》 1921 创刊 宣言 中指出: 世界文学的联锁 就是人们最高精神的联锁 申明 该刊 一面努力介绍世界文学到中国 一面努力创造中国的文学 以贡献 世界的文学界中 [20] 文学研究会丛书 [21] 标准是 所有在世界文学水平线上占有甚高之位置 有永久普遍的性质之文学作品 [22]

1923 年下半年开始 郑振铎 参照英国文学家德林瓦特( John Drinkwater, 1882-1937 《文学大纲》( The Outline of Literature , 1923 )和 哈佛大学 教授 文学评论家梅西 John Macy , 1877-19 32 《世界文学故事》(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Literature , 1925 ), 撰写 《文学大纲》 1924 1 月起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至 1927 竣稿。 郑振铎 《文学大纲 · 叙言》 中指出: 文学是属于人类全体的 文学是没有国界的 文学是没有古今界的 所以我们研究文学 我们欣赏文学 不应该有古今中外之观念 [23] 《文学大纲》 这部杰作不仅叙写西方文学经典和代表人物 亦论述 优秀 的东方文学尤其是中国 古代文学 同时 东西方文 学史 ,堪称 中国 世界文学史 研究 领域 的开山之作 于启程不久的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来说, 郑振铎 的告诫 道理玄远 文学的研究看不得爱国主义的色彩 也看不得 古是最好的 现代是最好的 的偏见 本国主义与外国主义也同样的是一种痼癖 [24]

世界文学 概念进入中国以后, 外国文学 这个更为常用的概念 几乎是一个连体, 外国文学 主要 西方文 ,包括俄苏文学 周作人 1917 起在 北京大学主讲 欧洲文学史 课程 通常被看做 世界文学学科 在中国 开端,周氏 以讲义为底稿的《欧洲文学史》 1918 年出版 着中国现代 文学的发展 大量 外国文学名作被译入中国,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也 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 但在 1949 年之后, 苏联版的马列文论占据统治地位, 比较文学 研究 长期被 视为 资产阶级的 伪科学 而受到排挤 ,政治因素 逐渐 使之 走向 边缘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亦即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 比较文 获新生 ,并确立了 专门学科 的地位 人们 又一次睁眼看世界, 外国文学 作品和理论的 翻译 研究 来势凶猛, 且有 一发不可收之势。

199 8 教育部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 这种学 科设置 世界文学 看做 作品还是 范畴或 机制 对于这个 问题 至今 似乎 模糊的 随心所 尽管 合二为一的 科布局遭到一些学者 的质疑 [25] 但其目 的显然是为了大力推进 世界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26] 无论如何 与改革开放 同时起步的 中国比较文 学的 出发, 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过去 十年里, 千余部 比较文学 专著 数千 学术 论文 相继发表, 加之许多西方著作的中文译本,真可 谓蔚为大观, 比较文学在中国呈现出 空前繁荣的 景象

2. 文化霸权 羡憎情结

本文开头说及中国学界 常有人援引歌德 1827 和艾克曼( Johann E c kermann )谈论世界文学时 提及 中国小说,并 认为 他直接受启于 中国文学 才提出世界文学设 想。这种念旧 的心 情或许是 复杂的:首先 中国之伟大 是毋庸置疑 的;其次,歌德偏偏只知道几部在中国 不算 上乘、 也不受重视的小说, 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更 了不起的经典,本该傲立 世界文学之林 。然而 无情的事实是,中国文学一直处在世界文学的边缘,太多被人遗忘,产生怨情也 在情理之中 我不是想要讨好 心理主义 ,但还是想用一个 心理学范畴 来描述这里出现的 现象,即 羡憎情结 r essentiment resentment ,也就是当下的时髦说法 羡慕嫉妒恨 尽管这种说法 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且不是 谁都有这种 情结 在当代中国 的不少专业 论文中, 常能隐约见到 羡憎情结 的出没。 当然 谁都 会承认这一点,因为这种情绪的质是反面的。

尼采 在其 道德的谱系 1887 中,首次 羡憎情结 这个 法语词 打上了哲学和心理学 印记 认为 人类道德生活 具有关键意义 是对过去 经历的 感受, 尤其是对精神伤害的 re - sentiment ), 由此生发 的恼怒。 羡憎情结 是一方对另一方 之暗藏 的嫉妒和幽愤,觉得他(你)过得比我好,该得的我没得到,是命运亏待了我。从个人心 理或社会心理 上说, 它有 两个前提:( 怀有 羡憎情结的 认为 自己 羡慕 和怨恨 是平等的 ,本来不相上下 这只是理论而已, 现实完全不同 羡憎 绝对高 一等,毫无平等可言。 所以尼采说, 羡憎情结 在所有弱者与无可奈何者那里都是不可避免的 [27] 在一个社会 甚至 整个世界,理论上每个人都 能与他人相比 ,但实际上却无法比,这样的社会和世界本身就 滋生羡憎情结的土壤。

就世界文学而言, 羡憎情结 的土壤 无疑 源于 欧洲中心主义 的文化霸权。 日本比较文学 平川佑弘曾 如此 及他 1950 年代 在东京 接受 教育 时的感 受: 对我这样一个外来者来说,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仿佛是一种全新的民族主义形式:西方民族主 义, [ …… ] 这是一个排外 的欧美俱乐部,有点像大西欧共荣圈。 [28] 瑞士裔比 较文学家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的 创办 弗里德里 希( Werner Friederich , 1905-1993 1960 年指出, 世界文学 是一个 专横 的术 我有 时觉得应称之为北大西洋公约文学。然而,这一称呼仍然名大于实; 即使在北约十五国内,我们通常涉及的,不会超过其中四分之一。 [29] 在美国 高校中 世界文学往往 就是 欧洲文学 的译本;或者说, 欧洲和北美 作品就是 《诺顿世界文学名篇选集》的标准。 [30] 法国比较文学家 艾田伯 René Étiemble , 19 09-2002 )在其 《是否应该重思世界文学概念》 1 974 )一文中, 鞭笞了 世界文学理论 实践 狭隘 西方中心主义偏见 徒有 世界文学 之名, 绝大多数 民族文学 视为 几个所谓伟大的 原创性 文学 之下的 从属 文学,严重忽视东方文学。 [31]

艾田伯 呼吁修正世界文学 概念, 但是谈何容易, 穆夫提 Aamir Mufti 所说的现象依然如故: 无论 莫莱蒂 那样把 世界文学 看做 一种概念 配置而不是文学文本的结合体,或像 达姆罗什 那样 世界文学 视为超出 文化起源地 流通的特殊文学, [ …… ] 我们 都不能 无视 这一概念 所显示 同时 遮蔽的全 球权力关 系。 [32] 尽管 曼( Longman )、贝德福德( Be dford )、诺顿( Norton )等 西方 主流世界名著丛书 过去二十 多年逐渐拓宽了世界文学的语言边界, 收录 数十个国家的五百多位作家, 更多非西方国家作家的作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 丛书 选编者已经彻底冲破了由来已 根深蒂固 潜在 等级 标准 卡勒 Jonathan Culler )看来, 世界文学的 危险在于 它只选择被 视为精品 的作品,而 无视可能进入甄选 过程的 特定 标准和意识形态因素。 [33] 尽管如此, 德汉 Theo D’Haen )那样 呼吁 世界文学 界化 必要的 “‘ 欧洲 文学不 应当是 研究世界文学的焦点, 从而成为考察世 界文学的核心视角,而应 世界 其他文学相关联的对象。 [34] 同样, 西方 主流世界名著丛书 开始关注 被忽视 区域的优秀作 ,也是可喜的

上文援引 卡勒 之说, 他发表于 2006 年的 文章标题 《终于可以做比较文学了 很能用来形容 四十年前不少 中国 学人 的心情。当然,因为国情不同,比较文学的发展 历程 不同,这 终于 在中国的意涵是不一样的。 四十年前, 中国人 长期的自我封闭之后 放眼世界, 回望自己, 唯有 ,也 带着 不少 羡憎情结 1980 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 文化热 除了 比比 皆是 失望 怨恨 (《河殇》) 开启了 重新走向世界 的征程 走向世界 丛书风靡一时 。中国当代的 世界文学热 始于 那个年代。

进入 21 世纪以后, 国际比较文学的 多元文化转向 尤其是美国 学者积极 倡导 世界文学,在 中国引起 很大 反响 。伴随着 全球化时代之文学研究中的各种焦点 时兴议题 世界文学 又一次 中国 受到 广泛关 注, 而且 兴盛 空前, 论文 和著作连篇累牍, 各种 比较文学会议 也不会漏过 世界文学 议题 说得夸张一点, 世界文学研究几乎 成了中国比较文学从业人员的 全民 运动 认为歌德的理想正在日渐成为现实 者不乏 其人 理念看似高远,诉 求其实很实际 、很一般 ,也可以说是最起 码的 愿景,即期盼中国文学能够尽早 融入世界文学 语境。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 尼采 所说的一种情形: 怀有羡憎情结的弱者 设想 总有一天 他们 也要做强者, 他们的 王国 总有一天也该到来 [35]

3. 边缘 呐喊 与不平等的 世界文学体系

当代中 讨论 世界文学 的那种 与全球化接轨、 融入世界的愿望是 完全 可以理解的。 什么是其论述逻辑呢?中国学界未必谁都会认可如下观 点,但 似乎 是当下的主流意识,很符合 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国家战略: 中国文学就其自身历史和悠久传统以 及作家和作品 的数量而言,当在世界 文学中占有重要份额。虽然越 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但它依然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身份 很不相称 因此, 在把中国文学当做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来讨论时,我们要彰显中国立场和中国文学的价值, 达到在世界上推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目的。 不仅 如此, 我们 根据我们的标准,编写我们的《世界文学选》和《世界文学史》,令世界文学也有中国的版本。

一百多年来, 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口,民族主义几乎每次都担当了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先导的角色。显而易见,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过程也不能 不带上民族主 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和文化烙印。 [36] 国家实力和国际 地位的显著提高,直接导致 21 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 ,伴随着激情、希望和焦虑 强烈的 走向世界文学 的冲动 切望中国 文学早日真正跻身 世界文学之林 的呼唤,在于人们不得不承认 ,尽 管中国文学已经摆脱被冷落、被边缘的困境,但 仍然 处在世界文学的 边缘。 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世界很大,亚非拉还有许多优秀文学依然默默无闻;与那些文学相比,中国文学在西方的译介,其实 一定规模,且在西方的世界文学选集中的比重还在逐渐增加。

前文 所说的羡憎情结, 见之于 政治生活 ,便是 一个群体或一个 国族 感到自己遭到 不公正的 待遇 因此, 羡憎情结 会引发反抗意识 期盼 中国 文学走向世界和 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 中国学界为此呕心沥血者大有人在 此时, 不是 出于 单纯学术动机 国族 意识 ,很容易让世界文学研究变成 顺应国家 意志 学术 运动。 当代中国文学 西方 / 世界文学的联系 ,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方面, 世界意识 令其竭力融入所谓 世界文学体系 ;另一方面,百年前中国早期世界文学观中的实用 主义倾向卷土重来。与彼时相同的是坚实的民族主义情感,并得到不少学人的共鸣和支持。

杰姆逊 Fredric Jam eson )在其《跨国资本主义时代 的第三世界文学 中提 出了 著名 国族 寓言 说: 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 必然有其 寓言性 它们 必然 国族 寓言的形式 投射 政治 之维:讲述 个人命运的故事 ,总是 包含着第三世界 民众 的文化和社会 之艰难处境的寓言。 [37] 杰姆逊 通过对文学的所谓 主观个体性与 社会集体性的区分, 也就是国族 寓言中的那种个体即国族之说, 声称 三世界的文化完全是别样的。这篇名文 1986 年发表 以后 经常是人们争论 后殖民时代的文学与世界文学 及其与传统西方文学经典的关系 时的焦点 引发不少 争议,例如对 杰姆逊 的二元论或化约做法的 批判。尽管如 此, 他呼吁世界文学概念必须 注重第三世界文学 然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意图 是提醒西 方读者关注非西方文学,而他 建议 把这些文本 当做 国族寓言来阅读 [38] ,正是试图 让人 经由 陌生的路径 领略 陌生的文本。

杰姆逊 的愿望 实现 呢? 未必 中国学者的呐喊, 许就是 · 巴巴 Homi K. Bhabha )等学者时常强调的 弱势文化对霸权文化的抵制 反抗 甚至 反渗透 的一部分,或许也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让人有了底气。 虽然 文化的发展与政治 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可能 有利于 文学的 国际 传播, 可是 文学成就与经 济腾飞之 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从经济发展程度 导文学成就的做法 是浅薄的。 诚然, 当代中国 作家或诗人 近年 来获得 不少国际 文学大奖, 为削弱 西方 中心主义 做出了贡献 我们不能忘记一些基本事实:

莫莱蒂 在《 世界文学猜想 2000 中,将世界文学与国际资本主义相提并 我想借用经济史的世界体系学派之基本假设,即国际资本主义是 同一 不平等 的体系,有着中心和边缘(以及亚边缘),被捆绑在一个日益不平等的关系之中。 [39] 他又在 《进化 论,世界体系, 世界文学 2006 )中 如同资本主义,世界文学本身也是不平 等的整体,其 各不相同的部分 —— 世界上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 的发展,通常受制于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 [40] 什么是 体系中的位置 呢? 根据卡萨诺瓦( P ascale C asanova , 1959-2018 )描绘的 文学的世界共和国 形成和发展过程, 意大利 早在 文艺复兴时期 因其 拉丁文化遗产 而在文学上 强盛,后来受到法国的挑战, 巴黎 成为 世界文学 之都,接着是 西班牙、英国及欧洲 其他国家 纷纷 加入到 文学财富 的比拼 之中 美洲也 19 世纪 登上了国际文学舞台。 [41] 中国、日本、阿拉伯国家 古老文学 虽历史 悠久却是 从属的 :他们很晚才进入国 际文学空间, 只有从 属地位 [42]

世界文学 长期被看做西方 主要国家的文学经典之作, 可惜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 谁在世界文学的中心, 就对国际文学政治 具有决定性影响 弱势文化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反抗无疑属于正义之举 处于劣势和边缘地位的文学,时刻盼望破除西方中心,可又是那么想要进入那个 中心,那么想获得进入 世界文学 的入场券,渴望能在中心有所收获,这在 很大 程度上巩固着 中心 的强势地位 看来要摆 脱根深蒂固的 世界文学体系 西方设定的游戏规则并非易事。

当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各种努力, 被抬高到 国家战略 的高度,可见 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心情多么迫切。 或许因为 中国官方主导的 熊猫丛书 [43] 几乎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 重点资助国外出版社出版 译作 ,官方和学界一直在探索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有效路径。 想方设法 走向世界 ,其 真正 意图 实际上 就是 寻求进入西方世界的许可 ,赢得西方读者的青睐 ,获得西方大奖 虽然 新的世界文学 观念一再 显示出 超越 西方 中心 主义 企望 后者 仿佛 不愿退出历史舞台 在当今这个全球资本主义时代, 奢望各种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依然只是理论而已。对于中国文学来说, 杰姆逊所说的西方社会之 全盘全球化但是美国式 的后现代文化 “this whole global , y et American, postmodern culture” [44] 偏见也好, 趣味 也罢, 意识形态 起着很大的 作用。 因此, 对官方媒体甚至学界时而 讲述 的中国文学在 海外 热闹 多一点清醒是对的,这样可以少一点( 猫丛书 那样的)失望。 这么做,或许更能让中国文学 正常地融入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很难接受 民族主义冲动 一个简单的道理:自我 标榜 和他人赞赏,性质是不一样的,效果肯定也不一样。

4 . 改换视角: 世界文学是 文学的 互动

二十多年来, 全球化和 民理论的 影响下, 文学教授或比较文学家,还有其他一些学者, 常会提出 什么是世界文学 这个问题, 带着 暗藏的或 明确 的许诺。 有人 强调世界文学是 复数的存在 世界的文学 l iteratures of the w orld w orld l iteratures 全球文学 g lobal l iterature 概念 都在强 人类精神的 多样性和丰 富性, 使 统的 世界文学 world literature 概念 成为论争的焦点之一 涉及什么是 文学经典 也就是 对世界文学范围的界定 特别是 一些发展中国家或 后发国家 对西方 文化霸权 提出挑战, 要求各 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 占有 更大份额 重新定义世界文学 要求, 尤其在 第三世界 得到更多共鸣 。重新定义的前提自然是已有定义在先,可是定义在哪里呢?或者说 没有一种世界文学定义获得普遍认同, [ …… ] [45] 有人 甚至 认为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世界文学 版本。

中国学者对迄今 世界文学 的质疑,其实 与第三世界学者或欧美不少倡导 世界文学的学者 观点 没什么两样, 其一是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其二是对 强势的西方话语决定 世界文学经典 表示 不满。 当然 令人称快 的发展 但是依然纠缠于 中心 边缘 西方 其余 等命题,似乎并不有利于问题的 深入探讨,这种两极 思考也不是新的世界文学观所要的。 我们确实要摆脱欧洲中心主义, 但不 是用 (哪怕是地域性的)华夏 中心主义或其他中心 主义 取而代之 谁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 。要让他人接受 时而能够听到的那种 中国文学意义上的 普世价值观 中国的世界文学 ,似乎只是幻想 鉴于莎士比亚和歌德 无法 撼动 全人类的文学一时也很难 尽收眼底 所以 改换思维方式 视角来讨论 何为 世界文学 不失 适当 之举 在大多数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中,不管是 论述 西方的经典还是中国的经典,似乎都在说 实体性的 世界文学, 是所谓 具有人类 普世价值的 经典名作 可是又不存在 统一的 世界文学观, 这正是以往不能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莫雷蒂或许是有道理的 世界文学 并非一个客体,而是一个 难题 ,一个需要用新的批评方法 加以 解决的 难题 [ …… ] [46]

1826 世界文学 之说见于 独立 不久 的墨西哥 份名为 《埃尔 - 伊里斯》( El-Iris 的刊物 [47] 翌年,歌德的 世界文学 Weltliteraur 概念问世,后世的 大部分学者 将世界文学 概念 与这 位德意志 文豪联系 在一起。 对于这个歌德概念 从来就有各种理解和说法 其实 这在歌德与马克思 / 恩格斯这两 著名的 世界文学 早期论者那里就能见出: 虽然他 们用的是同一个 名称 却赋予其 不同的性质。 歌德 从人类 相通的 思想和情感 出发 希望每个人都能为世界文学的尽快来临而出力; 《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看到的是 资产 阶级 所开拓 世界市场及其剥削 造就 了世界文学 对于世界文学的缘由,歌德认为是普遍人性,马恩则认为是资产阶级;歌德相信不同文学的汇流,马恩则 预测各 种民族的 地方的文学 消亡。 [48]

Erwin K oppen , 1929 - 1990 )早就指出: 如同文学研究者运用的大部分概念和范畴,世界文学也没有一个可靠的定义或 内容精准的界说。 [49] 莫莱蒂 说: 虽然 世界文学 这个 术语 已经存在近两个世纪,但 我们 —— 不管有多少 松散 界说 —— 对于这个 客体 仍然没有一个 真正的理论 我们没有概念、也没有猜想来统合大量关于世界文学的 数据 。我们 不知道 什么是世界文学。 [50] 这一说辞 当然不能从不可知论的角度来理解,或可视之为 莫莱蒂 对众说纷纭反而无从说起的无奈 。如果一定要把 世界文学 目为 歌德概念,那就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 歌德没有关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在新近的世界文学讨论中, 达姆罗什 David Damrosch 给出的 定义 产生了很 大影响: 文学是民族文学间的椭圆形折射;二 世界文学是 从翻译 中获益 的文学; 世界文学不是一套经典文本,而是 一种阅读模式:一种客观对待与我 们自身时空不同的世界的形式。 [51] 氏定义 像人们一般所理解的对某一事物的定义, 在很大程度上 抛开了事物 本体 主要在讲世界文学如何产生及其运作形式 ,也就是什么 使 作品 成为 世界文学。 氏定义的 第一条 略嫌 玄虚,含混却又是不言而喻之理。定义中最值得关注者,或许是他不把世界 文学看做一 套经典文本, 经典 正是人们 以往 谈论世界文学时首先会想到的

当前比较文学学者 努力从 全球视角和 新的世界文学 绘制世界文学地图 ,虽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注重机制的描绘 [52] 但还有很多地图绘制者依然喜于各种民族文学亦即不同地域 经典 汇集 拼贴 ,绘制出色彩不一甚至形状各异的世界文学地图 达姆罗什 做法是明智的 因为 经典 常常是见仁见智的 问题: 谁之 经典 ?何为 标准 谈论 经典 会引来麻烦 一些 纠缠不清 的问题 上饶舌 ,此外 还有 什么文学?谁 世界? 等问题。 当今世界文学最突出的特征 变异性,不同的读者会 热衷 完全不同的文本。 [53] 我们 往往 不知道是否在说同一个世界文学。因为不存在 共享的跨国视野, 中国学界 有人渴望 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 这当然未必就是 达姆罗什 感兴 趣的 后经典、超经典时代的世界文学 [54] 强调 作品 进入 陌生文化空间 接受而成为世界文学,而这空间在很多方面是 当地文化的民族传统与当地作家的现实需求 所定义 [55]

对世界文学的理解 ,肯定不同于歌德时代 人们试图 重新打开 这个 打上歌德烙印的 概念,自然有其现实意义,可是未必 像( 尤其 在中国学界) 有些人 所想象的那样,仿佛 歌德的世界文学 理想在全球化 的今天 很快就要 实现 这种思路 一般 世界文学 视为 文本现实 实践 形式 而言,文学的国际市场 其实 早在 歌德或马恩 亦即 世界文学 命名以前就已 存在 [56] 有人甚至认为 18 世纪 之前 已有世界文学 [57] 无论如何,歌德在 倡导世界文学的时候,强 调对话和交流以及 各种 民族文学的 相互尊重 互接 学的国际 交流 浸润 其世界文学设想中具有中心意义。 [58] 这正是我们在歌德这位 注重实践的 文豪那里所要继承的思想遗产。

歌德之后不断有人抒发 世界文学遐想, 提出新的 见解。间或也会有一些 定义, 其中不乏 老生常谈之 翻新 。新的发展趋势似乎 更喜于 采取 模糊处理 的方 法,也就是把 世界文学看做 一种 研究 视野 情怀 ,或者一种 立场 而就在模糊处理中, 较文学 的世 界文学 回归 呈现 出新的面貌 ,比如 —— 就像 源熙 Haun S aussy 一篇文章标题所示 —— 把世界文学看做一种比较 实践 [59] 而这仿佛又与歌德的初衷相去不远。 如此, 全球化时代的 世界文学更多的被看做一种全球互联过程,探讨那些建立在自我与他者基础上的国族形象,而不是有着特定数量的经典。 世界文学 一个 动态概念 或如 卡萨诺瓦 所说: 这个概念工具不是 世界文学 身,[ …… ]而是 一个 空间 :一些内在关联的、必须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和描述的立场。 [60] 从关系角度来看, 即把世界 文学 看做 一种 关系结构 泽( Mat thias Freise )的 观点很有新意:

[ …… ] 可以 关系取代本 质主义 视角来 观察 作为 现象的世界文学。 我认为 ,世界文学 必须 作为 一种 网状关系,而非 一组客观 对象,比如一组文学文本 理解。 些关系 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普 性与地方性 之间 的张力。 我们把客观对象 和诸关系 按照 不同 系统 鉴别分类 世界文学的 不同理解 首先就从这种 差异 中产生。 理解 作为 关系 的世界文学 ,提醒我们关注其 过程性 世界文学 并不存在 而是在发生 [61]

这是 弗莱 文章的第一段文字,该文的最后一句话是: 最初的 智人 为何 要离开阿比西尼亚 而向他乡迁徙 我们已无从 知晓, 但他现 在仍然在路上。 [62] 不把世界文学看做文学生产的 结果 ,而是 诸关系中发生 [63] ,是 文学活动 提哈诺夫( Galin Tihanov 在其《世界文学的定位》一文中 亦持同样观点 他围绕 世界文学 的时间、空间和语言等范畴,试图 存在 视角来 回答 世界文学 在何 [64] 在他 提出的世界文学 网格 grid )中, 界文学 就是特定 区域 之间的文学 互动 过程 ,是 各种文学之间的对话 生动的文学互动 [65]

受到 弗莱 提哈诺夫 等人思想的启示 世界文学 本原 已经包含真实的文学活动 杨慧林 联想到 德里达 Jac ques D errida , 1930-2004 《文学行动》中 行为 性关联 performativity 行为性事件 performative event 以及巴丢 Alain Badiou 多次引用的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 , 1842 - 1898 诗句 除了发生 什么也没有发生 [66] 这种联系是很巧妙的。 世界文学的 生过程 中, 普世价值必然 透过 特定的 族传统 和文化来理解 在地方经验中理解普世 作品 也会因其 价值追求和审美取向得到世人的尊重。 体现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 系,理当也是 如此。 同样,中国目前的世界文学热,正是在 参与 世界文学的互动 努力 融入 发生中的 世界文学。

[26] 决策者 未必知道当时国际学界的最新动向,例如伯 恩海默主编的《多元文 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ed. by Charles Bernheimer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 叙写了 比较文学 试图突破 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发展 趋势 该著 出版 以来, 美国学界 世界文学 理念大为改观,将 世界文学经典的 视域 扩展 至亚非拉 地区。 十年之后,苏源熙主编的《全 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 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 ed. by Haun Sauss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 着重探讨了 全球化 风潮中 的比较文学学科所 面临 的各种挑战 以及比较文学学者的 各种 应对策略。

[27] Friedrich Nietzsche,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 in: Nietzsche’s Werke , Bd. VIII, Leipzig : Naumann, 1906 , p. 320.

[28] Sukehiro Hirakawa, “Japanese Culture: Accommodation to Modern Times , i n: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28 ( 1979 ) , p. ( 46-50 ), 47 .

[29] Werner Friederich, “On the Integrity of Our Planning , i n : The Teaching of World Literature , ed. by Haskel l Block,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0 , p. ( 9-22 ) 15 .

[30] Cf. William Atkinson , “The Perils of World Literature , in : W orld Literature Today , Vol. 80, No. 5 (2006), pp. 43-47 .

[31] Cf. René Étiemble , “S hould We Rethink the Notion of Worl d Literature? (1974) , in : World Literature in Theory , ed. by Damrosch , Chichester , West Sussex UK : Wiley Blackwell, 20 14, pp. 85-98 .

[32] Aamir R. Mufti, “Orientalism and the Institution of World Literatures , in : Critical Inquiry , Vol. 36, No. 3 (Spring 201 0), p. ( 458-493 ) 465.

[33] Jonathan Culle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Last, in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 ed. by Hau n Saussy,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 p. ( 237-248 ) 244 .

[34] T heo D’Haen, Worlding World Literat ure ,” in: Recherches littéraires/Literary Research , v ol . 32 (2016), p. (7-23) 14.

[35] Friedrich Nietzsche,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 p. 332 .

[36] 吴俊:《关于民族主义和世界华文文学的若干思考》,载《文艺研究》 2015 年第 2 期,第( 5-13 8 页。

[37] Fredric Jameson , “Third-Wor 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 tional Capitalism , in : Social Text , No. 15 (Autumn, 1986), p. ( 65-88 ) 69 .

[38] Fredric Jameson , ibidem, p. 69.

[39] Franco Moretti, “Conjectures o n World Literature,” (2000) i n : F. Moretti, Distant Reading , London : Verso, 2013 , p. ( 43–62 ) 4 6 .

[40] Franco Moretti , “Evolution, World-Systems, Weltliteratur , in: Studying Transcultural Literary History , ed. by Gunilla Lin dberg-Wada , Berlin : de Gruyter , 200 6 , p. (113-121) 1 15.

[41] Cf. Pascale Casanova, 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 , t r an s . by M. B. DeBevoise , Cambridge , M ass. and Lond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pp. 11 , 46-47 . (Original: Pascale Casanova , La République mondiale des lettres , Paris : Le Se uil, 1999 )

[42] P ascale C asanova , “Literature as a World , in: New Left Review , 31 ( January - February 2005 ), p. ( 71-90 ) 83 n 20.

[43] 效仿英国的 企鹅经典丛书 Penguin Books 中国自 1981 年陆续出版 熊猫丛书 Panda Books ,主要用英、法两种文字 ,也有少量 德、日 译本 出版中国当代、现代和古代作品共 190 多种 。因为 销路不畅 ,该丛书 已经停止出版

[44] Fredric Jameson ,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 in: New Left Review , N o. 146 (July-August 1984) : p. ( 5 3- 92 ) 57 .

[45] 达姆罗什 :《世界 文学的框架》, 方维规主编《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 6 年,第( 62-77 63

[46] Franco Moretti, “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 (2000) i n : F. Moretti, Distant Reading , London : Verso, 2013 , p. ( 43–62 ) 4 6 .

[47] Cf. Hans-George Ruprecht, “Weltlite ratur vue du Mexique en 1826 , in: Bulletin hispanique 73 ( 1971 ) , pp. 307-318 ; Roberto Fern á ndez Retamar, “Para una theoría de la literatura hispanoamericana , i n : R . F . Retamar , Para una teoría de la literatura hispanoam ericana e otras aproximaciones , Hav ana : Casa de las Américas , 1975 , pp. 41-52 . 参见 尤赛夫 :《 世界文学去殖民化 》,载 方维规主编《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 6 年,第( 145 - 158 146

[48] Cf. Haun Saussy, “ World Literature as a Comparative Practice , in: Introducing Comparative Literat ure: New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 e d. by César Domínguez, Haun Saussy, and Darío Villanueva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5 , p. ( 56-67 ) 57.

[49] Erwin Koppen, “Weltliteratur” , in: Real le x iko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geschichte , hrsg. von Klaus Kanzog und Achim Mass er, Berlin: de Gruyter, 1984 , p. 81 5.

[50] Franco Moretti , “Evolution, World-Systems, Weltliteratur , in: Studying Transcultural Literary History , ed. by Gunilla Lindberg-Wada , Be rlin : de Gruyter , 2006 , (113-121) 113.

[51] David Damrosch, What I s World Literatur e?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3 , p. 281 .

[52] Cf. Theo D’Haen, “Mapping World Literature,” in :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World Literature , ed. by Theo D’ H aen, Dav id Damrosch and Djelal Kadir, London : Routledge, 2012, pp. 413- 4 22.

[53] David Damr osch, What I s World Literature? , p. 281 .

[54] David Damrosch, “World Literature in a Postcanonical, Hypercanonical Ag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 ed. by Haun Saussy, Baltimore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43-54.

[55] David Damrosch, What I s World Li terature? , p. 283 .

[56] David Damrosch, Introduction: World Literatur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 World Literature in Theory , ed. by D . Damro sch, Chichester, West Susse x : Wiley-Blackwell, 2014, p. (1-12) 3.

[57] Franco Moret ti , “Evolution, World-Systems, Welt literatur , in: Studying Transcultural Literary History , ed. by Gunilla Lin dberg-Wada , Berlin : de Gruyter , 2006 , p. ( 113 -121 ) 1 20 .

[58] Cf. Hend rik Birus , “Goethes Idee der Weltliteratur . Eine historische Vergegenwärtigung” , in: Weltliteratur heute. Konzepte und Perspektiven , hrsg. von Manfred Schmeling , Würzbur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 1995 , p. (5-28) 11.

[59] Haun Saussy, “World Literature as a Co mparative Practice , in: Introduci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ew Trends and Appl ications , ed. by César Domínguez, H aun Saussy, and Darío Villanueva ,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 p. 56-67 .

[60] P ascale C asanova , “Literature as a World , in: New Left Review , 31 ( January - February 2005 ), pp. ( 71-90 ) 72-73 .

[61] 弗莱泽 《世界文学的 四个角度 —— 读者 作者 文本 系统》 方维规主编 《思想 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 6 年,第 174 - 185 174 着重号系笔者所加。

[62] 弗莱泽 ,同上,第 185 页。

[63] 弗莱泽 ,同上,第 174 页。

[64] 提哈诺夫 :《世界文学的定位》,载 方维规主编《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 6 年,第( 49 - 61 49

[65] 提哈诺夫 ,同上 ,第 54 59

[66] 杨慧林:《 世界文学 何以 发生 :比较文学的人文学意义》,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1 期,第 111-115 1 13- 1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