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1 (1).jpg

▲1992年,北京经开区中英文巨大黄色木牌。

2 (1).jpg

▲1994年《亦庄之门》落成(改建前)。

3.jpg

▲2002年《十年树木》雕塑落成。

4.jpg

▲2002年《同心》雕塑落成。

5.jpg

▲2012年《绽放》雕塑落成。

1994年12月,雕塑《亦庄之门》建成,俗称“三棵柱”或“罗马柱”,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路北端。作者为马麟、周波、朱绍宝。设计采用古希腊爱奥尼柱式,总高13.3米,底座直径11米。柱子之间由拱券相连,两两形成3座开敞的大门,经制作木模现场一次浇注成型。寓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北京,开放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北京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志》P320

地标性建筑,是一个地区凝聚着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标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标性建筑建设,则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经开区必经之路上那极富冲击力的巨大黄色木牌,还有其上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ETDZ”字样,是每个路过之人对经开区的最初印象。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黄色木牌很快被三根呈三角形排布的石柱所替代。石柱支撑起三座拱门矗立在荣华路入口,这座后来被称为《亦庄之门》的建筑如同经开区对外敞开的大门,迎来送往。

在经开区建设20周年之际,名为《绽放》的巨大纪念雕塑落成于荣华路终点的南环岛。而在《绽放》的南方,则是北京经开区与亦庄新城不断向前延伸的广阔未来。

建设伊始

必经路上的黄色木牌

北京经开区成立伊始,管委会就将对外宣传视作重点工作。彼时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为了让大家知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在这里”,管委会在这条后来被命名为“荣华路”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木牌。这座木牌坐落在经开区入口双向车道间的绿化带上,上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ETDZ”字样。这种在当下看来“实在是很老土,一点都不委婉”的方式成为经开区的第一张名片,硕大的文字留在了每个过路人的心中,让这块巨大的木牌成为经开区第一个地标。

面向未来的《亦庄之门》

上世纪90年代,北京许多乡镇都会在入口处修建一座地标建筑,样式以中式牌坊大门居多,上面飞檐斗拱,铺满彩色的琉璃瓦。1993年,北京经开区启动了第一个正式地标建筑的设计工作。有人提出“随大溜”,修建类似的中式牌坊大门,但大家认为这样不能体现经开区的特色;第二年,时任管委会副主任马麟设计绘图,由经开区规划处的周波与朱绍宝制作模型的“三根罗马柱”设计方案得到了大家一致赞成,于当年12月替代黄色木牌矗立在荣华路双向车道北端起点的绿化带上。“罗马柱”由三根以正三角形排布的石柱组成,石柱样式选用了大家一致赞同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石柱顶端两两连接,支撑起三座面向不同方向的拱门。设计者马麟说,这寓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经开区的建设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座地标性建筑没有学名,经开区人或是根据其数量俗称为“三根柱”,或是根据其西方建筑的形制俗称为“罗马柱”;北京市雕塑委员会在将其选入《北京城市雕塑集》时,于书中将其命名为《擎天柱》;待到2012年复建时,经开区才正式将它命名为《亦庄之门》。

这座独特的建筑物坐落在进入经开区的必经之路上,很快成为代表性地标。许多百姓觉得建筑结构十分新鲜,结婚时便到此拍摄婚纱照;经开区接待客人时,一般都会提示:“看到三根柱子,就是进了经开区。我们就在三根柱子下面等您”;经开区人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区域内迷路时,往往选择返回“罗马柱”下重新寻觅道路;大家在集体活动需要集结时,也往往将“罗马柱”定为集合地点。

就这样,“罗马柱”在经开区的入口处迎来送往,见证着经开区早期建设的点滴历史。

2003年,北京五环路建成通车,高架桥恰好从北面经过荣华路的起点,遮掩了“罗马柱”的风姿;2007年,经开区交通流量越来越大,原先的荣华路不堪重负,势必要进行扩容改造。而在断面改造工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矗立于道路中央的“罗马柱”,在道路中央的绿化带被拆除时,大家不得不充满遗憾地告别了这座陪伴经开区走过14年的第一个地标性雕塑。

2012年8月10日,就在经开区建设20周年纪念雕塑《绽放》落成的同一天,《亦庄时讯》刊发了一篇文章,告知2007年被拆除的《亦庄之门》重建工作即将完工。“罗马柱”复建后被移入博大公园中心小丘之上,为了融合公园的景观设计,外形被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并由易损的混凝土结构变为美观耐用的汉白玉材质。

“罗马柱”重建完工后被正式命名为《亦庄之门》。过去的它矗立在经开区入口处迎来送往,向每一个过路人介绍着北京经开区;现在的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平静地坐落在博大公园中,见证着北京经开区的发展。

建设10年

《十年树木》万众《同心》

2002年,经开区迎来建设十周年。此时,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人文环境建设突飞猛进。当年6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完成经开区雕塑规划总体方案并完成70余件雕塑作品,其中经开区建设10周年区庆雕塑作品《十年树木》最为引人注目。

《十年树木》雕塑于当年8月28日在博大公园正门广场落成,由北京市领导亲自揭幕。在经开区管委会大楼中向北望去,便能看到绿树成荫的博大公园中一枝独秀的《十年树木》。雕塑采用当时极为流行的全钢结构,高达33.5米的中心椎体直冲云霄,底部是十个圆环围绕锥体螺旋式上升,多圆同心的放射造型寓意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如今,地处经开区黄金地段的博大公园,是无数亦城居民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走入公园正门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十年树木》。许多老人在这里歇脚、孩子在这里玩耍,《十年树木》就这样深深刻入了无数经开区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经开区人尽皆知的又一代表性地标。

此外,《融》《魔棒》《天籁》《运动的旋律》等一系列雕塑相继在宏达北路、一栋洋房、经开区体育场等地落成。它们以活泼明快的色调、优美流畅的线条、自由奔放的设计理念、新颖时尚的造型,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彰显着经开区良好的人文环境。

此外,为了庆祝经开区建设10周年,区内企业与民众也主动参与雕塑建设。当年8月29日,为体现经开区全区员工、居民凝聚力而建设的雕塑《同心》揭幕。这座雕塑由区内企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与个人自愿捐资建成。自7月16日发起捐资计划,各单位、个人积极响应,很快筹齐了雕塑建设所需的全部资金。在捐款过程中,凡是个人捐款50元以上、单位捐款5000元以上者,均被刻名于雕塑前的一块毛石之上。《同心》雕塑外形取自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华结”中的“同心结”,由140余根钢筋缠绕而成。《同心》雕塑与镌刻着捐赠者名单的毛石并立于国际企业文化园东花坛之内,已成经开区一代人的集体纪念。

建设20年

繁荣昌盛百花《绽放》

2012年,北京经开区走过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工业总产值达到2740亿元,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作为经开区建设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纪念雕塑设计征集活动得到全区上下一致关注。经开区以营造纪念活动氛围、铭记建设历史、展望未来发展为理念,以体现经开区20年发展成就,体现未来产业新区发展的前景,体现出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即“三个体现”为设计主题,向全社会广泛征集经开区建设20周年纪念雕塑设计方案。当年4月20日,《绽放》《继往开来之沃土-继往开来之果实》《逐梦腾飞》三件入选作品对外公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投票并开展民间投票。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共收到民间有效选票3000余张。而无论是专家评审还是民间票选,中选的都是1号作品《绽放》。

《绽放》雕塑原定建设高度为10米,并矗立于博大公园之内。经过对初步方案的反复设计与打磨,最终决定将雕塑高度拓展到与经开区建设20周年相对应的20米,并将选址由原定的博大公园迁移至主干道荣华路的南端终点——荣华南路南环岛。当年8月10日,《绽放》雕塑落成,采用不锈钢碑式建筑,整体造型高耸现代、通透简洁。经过“十年树木”的辛勤耕耘、二十年发展的厚积薄发,雕塑上部犹如绽放的花朵,象征经开区的快速发展与强劲活力。雕塑表面的浮雕记录了经开区二十年来不断发展的历史大事和经开区的形象LOGO标识,以及国家级经开区宜业宜居的美好景象。

《绽放》雕塑所在的荣华南路南环岛,是荣华路的终点,与过去树立在荣华路北侧起点、如今已经移入博大公园的《亦庄之门》在二十年、4.34公里的时空距离上遥相呼应。从《亦庄之门》到《绽放》,见证了经开区二十来年的筚路蓝缕,见证了从在一片农田中奠基到功能完善、经济繁荣的蜕变,凝结的是无数人二十年的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坚定信念。(陈知晖)

“亦城印记”问答题24

1.经开区南北向的主路名为荣华路,其名意义是()。

2.1996年,经开区起步区基本建成,当时唯一穿过经开区的公交线路是()。

3.2000年4月,区内环行免费交通车和通往大北窑班车支线,由()运营。(答案见下期)

上期答案

1.农村工作办公室

2.2001年2月

3.双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