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全党全国迅速兴起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原原本本学习十八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为此,人民网理论频道推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13亿追梦人实干兴邦》系列策划,帮助广大网友深入认识和理解十八大精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奋斗的实践中去。本期主题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让全民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
辛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塑魂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这些都是全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梦”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必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了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了“大家”,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决定了“中国梦”既指向未来又呈现当下。面向未来,“中国梦”承载了我们美好的希冀与追求;着眼当下,“中国梦”要求我们的一切制度安排都应努力扶正却邪,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为走向新社会奠基铺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中国梦”的起点就在脚下而不在别处。

颜晓峰:中国精神激励中国梦想
新华社:筑梦,凝聚13亿人的磅礴力量
夏春涛:“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
公方彬:精神崛起 走向世界的中国之梦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
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未来5―10年,确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大战略,明确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大目标,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全局,对于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提振社会对改革的信心,意义重大。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应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自2010年以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破题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召开相关的国际研讨会集思广益,对该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课题组调查研究的结论是,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如果能够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有望到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40%,从而奠定橄榄型社会的基础。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
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大致为23%―25%,规模约为3亿人。我国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社会结构指标还仍处在工业化初期水平,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
⒈从国内收入结构看,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以2012年第一季度为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其中中位数为5658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实际增长12.7%,其中中位数1872元。城乡居民收入的中位数远远低于平均数,5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数。低收入者比重偏大。
⒉与目前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严重落后
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大都在70%以上,远高于我国。例如,美国人均年收入从3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的群体都是“中产阶级”,占全社会人口的90%。

国企高管薪酬凭啥“旱涝保收”
最低工资标准偏低 需落实年增13%以上
公务员考试“考碗族”变“考霸”
人社部:H7N9患者医保报销可放宽条件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方能取信于民
财政部18日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2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0.33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0.64亿元。
自2010年首次公开部门预算以来,今年是中央部门连续第四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与往年相比有明显的三大亮点,一是部门“三公经费”预算首次与部门预算同步公开,这更便于公众监督预决算情况;二是预算的一些科目更加细化;三是“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对于公众来说,最感欣慰的当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在今年3月17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李克强总理提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如今恰好过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我们可以发现承诺正在兑现。
推动预算公开,削减“三公经费”,既是打造透明财政、民生财政的需要,也是打造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必经之路。

辜胜阻:行政体制改革的“六权”法则
周天勇:新任领导层发出积极改革讯号
改革更需要的是触动“利益的雷区”
新一届部长执政新理念:改革 公平 廉洁
科普: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四川芦山地震勾起了国人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再想到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智利、日本等国多次发生8级到9级大地震的情况,人们不禁会想: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国际地震专家。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
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彭志刚介绍说,地震学界对于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在争论之中,尚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两次8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几率高于2004年前平均两年一次,所以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上一个特大地震比较集中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这是有科学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又发生了9.2级地震。所以,一些地震学家提出“超大地震活跃期”的概念。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情况完全可能是随机现象。人类对地震有可靠的观测记录实际上始于1900年,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时间。区区一百多年,对研究地震的周期性来说还是太短了,因此,得出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结论为时尚早。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中,大多数对“地震活跃期”的说法持谨慎态度。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就认为:“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宿舍关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深聚焦:一季度电影牛市释放新信号
教育部:高校招聘会禁以"985"、"211"设限
北大招办主任:北大的招生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