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观云识雨勇做打赢尖兵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张毓津 特约记者 杨丹谱

2月28日午夜,中部战区某保障队技术保障室灯火通明,工程师刘大明正带领研发人员针对某项技术建设方案进行研究攻关。

“观云识雨事关打赢,我们必须只争朝夕!”作为技术保障室负责人,刘大明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些天,她带领攻关小组对方案的每一处细节进行反复核准,经常忙到深夜。

“事关打仗必须有人冲在前!”这是刘大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6年,五大战区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原济南军区空军气象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师刘大明调入中部战区某保障队。

由单一军种岗位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保障战位,刘大明心中有了强烈的本领恐慌——战区刚刚成立,联合作战气象水文保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从零起步更要跨越发展。

面对基础条件差、人手不足等问题,她毅然挑起重任。信息系统建设涉及到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专业,刘大明便带领全组人员加班加点学习专业知识,并同步展开数据收集、平台搭建、科研攻关等工作,一点点打牢战斗力基础。

为了满足战区联合作战气象水文信息保障需求,系统需要引接多路信源专线。刘大明带领团队赶赴多家科研院所调研,抵近观察、现场沟通,一个难题一个难题解决。几个月下来,看到多路气象水文信息融入战区气象水文保障系统,瘦了一圈的她格外欣喜。

“作为保障室唯一的女干部,她从不因家庭困难和女性身份分散工作精力。”在战友们眼中,每次执行战备训练和重大任务,长相秀气、说话温柔的刘大明都冲锋在前。执行某重大保障任务期间,她临产前几天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靠着这股劲头,刘大明先后带队完成多项重大演训保障任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被战区直属党委表彰为“优秀专业技术干部”。

解放军档案馆档案研究室主任孙瑾——

红色档案点燃初心使命

■黄智勇 解放军报记者 杨 伦

一张办公桌、一把放大镜、一双白手套,选择档案事业,就是选择了一份寂寞、一份孤独。可解放军档案馆档案研究室主任孙瑾却说:“档案不是冰冷的‘故纸堆’,而是有血性、有温度、有灵魂的‘红色基因库’,在档案馆里要做的、想做的、能做的实在太多太多。”

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军档案馆承担了国家重点图书《城市解放(中央卷)》编撰任务。看着一份份战斗命令、一张张伤亡统计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革命历史档案的孙瑾被深深震撼:我军官兵舍生取义的悲壮如在眼前,将士们骨子里充盈着的信仰仿佛可以触碰。当时,孙瑾克服孕期反应,一头扎进编撰工作中,直到身体多次出现不适,才遵医嘱卧床静养。为了保证图书按时出版,她在卧床时完成了20万字书稿的校对任务。

因为一份档案,负伤老兵的戎马足迹、征战荣光就能得到证明,合法权益就能得到维护;因为一份档案,历史虚无主义就会被剥下伪装,英雄的尊严就能得到捍卫。从申报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重点项目《革命战争年代英模档案资源开发与研究》,到参与完成《长征前夜的红军胜利》等7部图书,孙瑾始终牢记档案工作职责使命,为服务备战打仗贡献档案独特力量。2016年,在她的积极推动和努力下,解放军档案馆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阵中日记·解放战争篇》。这几年,她参研的项目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荣立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2019年被表彰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21年被表彰为全军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看到档案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捍卫真相的有力武器、辅助决策的重要参考,孙瑾更有信心:“档案是历史留给未来的无价之宝,能成为一名档案人,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军事体育教研室教员祝林芳——

激情搏击书写奋斗青春

■黄现敏 李大鹏 解放军报记者 王雁翔

凌空一个“旋转踢”稳稳落地,迅即恢复进攻姿态……3月1日,在陆军特种作战学院跆拳道特色队教学现场,军事体育教研室教员祝林芳一丝不苟地为学员讲解格斗要领。

1999年,因在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上夺得女子51公斤级冠军,祝林芳被特招入伍。搏击赛场与从军报国的梦想携手同行,激发出祝林芳更大的潜能。无论严冬酷暑,还是雨雪风霜,她都克服伤病等困难,每天坚持高强度训练。

首秀国际赛场,6场比赛打了7次封闭针,祝林芳咬牙夺得世界冠军。夺冠之后,她没有停下逐梦的脚步,而是继续征战国际国内赛场,先后赢得5次世界冠军、6次全国冠军。

随着训练伤越来越重,祝林芳不得不退出竞技擂台。为了入伍时那句“坚定报国志,青山不相移”的誓言,她放弃保送地方大学的机会,转而考取了军校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军校教员。

教书育人,责任重大,祝林芳丝毫不敢懈怠。她借鉴国内外先进训练经验,摸索出“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一系列新式训练法。并且创造性地把跆拳道技巧融入军事体能和特种格斗课目训练,创新出30多个实战训练技能和方法,改良18个格斗招式,使特种格斗课目的实战效能明显提升。

2017年,经过8次国际裁判培训、3次选拔和35次国际奥运赛事积分赛,祝林芳从201个国家和地区入围的3600名国际裁判中脱颖而出,成为东京奥运会30名跆拳道裁判中唯一一名中国籍裁判。

东京奥运会期间,祝林芳强忍伤病,高标准完成7场比赛主裁和32场比赛边裁的执裁任务,交出39场执裁零失误的完美答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从世界冠军,到“金牌”教员,再到“金牌”裁判员,祝林芳拼搏在不同赛场,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高溥宇——

亮剑九天争当空战尖刀

■王学峰 董 凯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初春时节,骤雪初歇,“飞豹”战机的轰鸣声响彻整个机场上空。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女飞行员、飞行一大队副大队长高溥宇驾机升空,经过一番空中“厮杀”后顺利返场。

作为首位两次“亮剑”空军实战化品牌训练的女飞行员,高溥宇将每一次升空都当成突破自我的挑战,不断书写着自己追梦空天的篇章。

高溥宇的外公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祖父在16岁那年便戍守西藏,军人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她从小便产生了深深的军人情结。18岁那年,当她听说空军招收女飞行员时毅然报了名,从此便开启了与广袤蓝天的不解之缘。

进入航校后,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单调枯燥的生活节奏,近乎苛刻的纪律要求,远远超出了高溥宇的预料。“谁说女子不如男,当兵就要当个好兵。”父亲不断的鼓励给了她极大信心,数月后的体能考核,高溥宇取得了全优成绩。

改装“飞豹”期间,高溥宇不畏改装难度和风险挑战,主动选择改装前舱。为了夯实航理知识储备,她一有空就拿起书本学习,有机会就拉着教员请教,不分昼夜钻研,最终系统掌握了10多个方面的前沿知识,积累了厚厚的10本万余字的学习笔记,将5万余字的操作手册和机上数字化设备原理烂熟于心。

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高溥宇一杆一舵地练、一关一关地闯,最终成为同批改装的女飞行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任长机、教员,第一个任中队长、副大队长,第一个参加大项演训任务的飞行员,并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在空军“金飞镖-2021”突防突击检验性考核中,高溥宇和后舱飞行员取得歼轰机组单架次火箭弹命中率最高的优异成绩。

“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更狠。”这是与高溥宇搭档过的飞行员对她的肯定和褒奖。高溥宇坦言,只有对自己更狠一点,离打赢才能更近一点。

海军航空大学某实验室主任关欣——

教研一线绽放别样精彩

■朱晋荣 蓝明朝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战地玫瑰生长在硝烟弥漫的土地,它耐得住干旱,忍得了严寒。海军航空大学某实验室主任关欣就像战地玫瑰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绽放在教战研战一线。

博士毕业那年,许多科技公司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但她最终选择到军校任职教员。钻学海、破难题,关欣全身心都扑在科研事业上,凭着一股韧劲,她很快成为团队核心,并提前晋升为教授。

因工作能力突出,关欣被选为某电子对抗平台型号项目负责人。在一次方案论证会上,由资深专家领衔的总师组倾向使用原理简单、计算快速的算法。关欣却认为科研不能一味求稳,要敢于探索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传统算法难以满足某新型装备的需要,必须另辟蹊径。

顶着巨大压力,关欣把自己泡在实验室里,白天进行演算查找问题,晚上调整公式复盘试验。奋战60个日夜,关欣提出3种全新的计算方法,大大提升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结题时,两位总师对这位年轻女将的成果赞不绝口:“正是她的坚持,使我们的平台性能远超了预期。”

关欣常说,课题贴近了实战,思维不能还停留在课堂上。一次,某部在使用新装备时发现问题。为了观察故障现象,关欣登上战机参与任务全过程。在颠簸的机身里,她强忍着身体不适,记录下各类数据,终于找准故障的症结。

每次从部队调研回来,关欣都要将最新的战术战法讲给学员听,给学员补上“实战”这门课。学员们都说关教授的课堂不光有书墨香还有“硝烟味”。

入伍23年,关欣先后荣获国家级、军队级奖项10余项。曾有人问她:“这些荣誉里面你最中意哪个?”关欣指着学员颁给她的“最受欢迎教员”的荣誉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林,让更多学员拥有制胜的翅膀,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护理部主任陈璟——

紧盯战场锤炼卫勤硬功

■解放军报记者 赖瑜鸿 通讯员 林 娟

开年以来,陈璟很忙。

“战伤早期救治阶段要注意对失血性休克伤员进行快速、高效、不间断输血……”卫勤训练场上,陈璟叫停了训练,及时纠正护理单元的救治表现。

走下训练场,又赴科研室。她和普通外科护理骨干团队研制的双路加压连续输血系统和便携式密闭正压输液系统,正在进行探索性尝试,每一个环节她都要反复论证。

在医院,提起陈璟,大家的看法很一致:年轻、有干劲、不服输。她曾连续多年参加各类军事演习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战伤救治经验。不过,她最初也曾经历过“滑铁卢”。

2017年,上级组织野战救护比武,模拟伤员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大量出血。因补液不顺利,伤员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比武失利。从那以后,陈璟下决心提高战场液体复苏效果,战伤早期救治中的护理工作成了她重点研究方向。

担任护理部主任后,她带领团队体系推进战伤救治护理科研工作,研发出野战护理装备实用新型专利8项,探索机动卫勤分队医护资源调度策略,总结出伤员爆炸伤创面救治关键护理技术,不断提高机动卫勤分队在全天候、陌生地域及不同战场环境下伤员救治效能。

这些年来,陈璟参与研制的野战护理装备和技术很多,但熟悉她的人都清楚:“陈璟搞科研不是奔着拿奖去的,只要能最大限度提高野战护理实效,她肯定会拼尽全力。”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日常为兵为民服务上。在陈璟看来,护理人员必须着眼细微去解决疑难,以提高伤病员和家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此,她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成立护理心理关爱小组,编印护理心理服务指导手册,重点关注伤病员心理健康,全时全维全程做好体系部队健康管理和伤病诊疗服务。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安玮——

厚积薄发矢志科技强军

■解放军报记者 王握文 通讯员 杨 柳

2月27日,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安玮背起行囊,带领团队成员又一次赶赴驻西北某部队调研。作为我国某系统副总设计师兼地面系统总设计师,她常年奔波于实验室、试验场和部队之间,忙得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身材纤瘦的她,身上似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上世纪90年代,安玮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成为我国著名电子技术专家孙仲康教授的关门弟子。孙仲康给安玮的博士论文选题,是某领域的信息处理研究。从此,她便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开始了一场寂寞的长跑。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专家评阅;攻关困难重重,身体多次“报警”,10年间历经3次手术……然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安玮都没有动摇矢志科技强军的信念。

默默坚持,攻关不止。历经23载寒暑之后,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美丽的花朵。安玮依靠自主创新,先后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多项标志性原始创新成果。

“冷板凳”坐热了,机会就来了。当我国某重大项目启动时,安玮所在团队以独此一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成为应用系统总体单位,而她则成为该领域的“巾帼总师”。

经过多年攻关,安玮领衔研制的某新型装备,以超过预期的技战术指标交付部队。然而安玮并没有停下脚步,她率领团队深入部队,为官兵讲授系统原理和操作规程,参与战备值班了解装备使用情况,围绕训法、战法创新进行技术优化升级,将技战术指标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如今,安玮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已成为该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为部队培养出一批批能熟练驾驭新型装备的打赢能手。安玮自己则率领团队又打响了新一代装备研制攻关战斗。

武警部队特种警察学院学员郭千姣——

千锤百炼锻造特战精英

■梁 帅 曾思敏 解放军报记者 安普忠

攀登障碍、擒拿格斗、特战射击……2月的北京寒风凛冽,武警部队特种警察学院训练场的学员们却热情似火,大四女学员郭千姣一个个敏捷利索的动作,吸引了众人目光。9个课目,她获得7个优秀、2个良好。

2016年,受电视上女特种兵形象的影响,“当女兵、当特战女兵”的愿望在郭千姣的心里生根发芽。面对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征兵报名表,郭千姣毅然穿上橄榄绿,踏上了逐梦路。

她入伍的第一站便是习主席亲自命名并授旗的“猎鹰突击队”。从小练习舞蹈的她身体瘦弱、肢体柔软,面对特战专业残酷严苛的“硬课目”,郭千姣入伍第一关就是如何由“精舞”向“精武”转变。

看到训练场那些刚毅阳光、生龙活虎的老兵,她暗自较劲。从此,抬轮胎、跟车跑等体能训练成为“基础课”;拉韧带、打对抗等搏击训练成为“家常饭”。很快,她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入伍第2年便荣立三等功。

作为特战女兵优秀代表,2018年9月,郭千姣考入武警部队特种警察学院。高中学文,军校学理,知识结构的差距给了她当头一棒,第一次期末考试就有学科亮了“红灯”。打那时起,课堂上她提问最多,图书馆她去得最早,节假日她外出最少。辛勤耕耘,收获的是所有学科均名列前茅。结合对防护材料的学习研究,郭千姣以“液体铠甲”为题,代表军队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最终获得一等奖。

入伍不到6年,她获评“全国十佳科普使者”,荣立二等功1次,被表彰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面对荣誉,她对记者说:“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特战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