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来说,过去一个月的科研生活如此新鲜:上午还在白马湖实验室与团队成员头脑风暴,下午便赶到浙能集团兰溪电厂实地验证,一天“三过学校而不入”……
科研人员在高校、科创平台与企业间的自由流转,得益于我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大胆试验。
创新浙江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浙江省委日前召开专题会议指出,要强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今年10月,白马湖实验室和浙江工业大学瞄准高校与高能级平台融合创新不充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等教科人一体化发展的堵点,探索共建改革试验区——科教融合学院。如今,“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新机制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口中的时髦语。
“我在白马湖实验室工作,保留学校的事业编制保障,同时可从实验室获取市场机制下的科研报酬和成果转化奖励。”张士汉说,团队成员的薪资有了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以往国内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在高校和附属企业“双聘”,但没有取得跨单位的组织认同,存在科研成果难以落地、经费支持难以保障等困难,教科人一体化由此难产。浙江推进改革的破题之道何在?
白马湖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部长郭妍表示,白马湖实验室是浙江省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浙江工业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双方在教科人一体化改革方面均有实质性、迫切性的需求,双方可通过深化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
改革的核心在于对教育、科技、人才各创新主体既充分尊重、严格保护,又创新体制机制,使各创新主体高度融合、有效打通。“我们下定决心刀刃向内,在制度层面破题。一方面兼顾实验室、高校和人才三方权责、利益,以‘双融计划’叠加薪酬、人才政策等资源,让人才自愿流动; 另一方面落实双方科研人员的成果互认、业绩共享等政策,打消人才的后顾之忧。”郭妍说。
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白马湖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团队为例,科研领军人才从浙江工业大学“双聘”,工程技术人才从浙能集团所属电厂借调,青年科研骨干由实验室招募,形成了科研攻关的大兵团。“我们的研究均立足于产业实际需求。”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领军人才冯远静说,他们围绕船舶智能清舱卸船作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无人化智能清舱卸船装备已在浙能嘉华发电厂全面部署。“双聘”期间,团队累计申请专利1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
当前,科教融合学院已有首批“双聘”人才20余人,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8人,后续还将有龙头企业工程师10余人陆续加入。此外,学院“智慧能源创新班”已招收硕士50人、博士5人,未来将实施“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并聘任“产业导师”作为第一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白马湖实验室主任、科教融合学院院长高翔说:“我们希望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建成全国能源与碳中和领域能源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四大高地,努力打造‘教科人一体化’的全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