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爱健身的灭火器  ·  Validation异常:No ...·  1 年前    · 
重情义的跑步鞋  ·  [Maven] 02 - ...·  1 年前    · 
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动机首公开:妈妈,你的情感,我背不动

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动机首公开:妈妈,你的情感,我背不动

3 年前

来源|严建莉父母学堂

原文|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动机首公开:妈妈,你的情感,我背不动

孝顺听话,自律刻苦,成绩优异,考上北大,光宗耀祖,前途无量……

好多好多人都想要的完美小孩来了,可是22岁这年,他突然成了弑母凶手。

震惊全国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曝出最新进展,再上热搜。

吴被捕后一直对涉案内容闭口不谈。据北京青年报8月13日报道,近日其终于坦白,案发当天,趁妈妈换鞋时用哑铃砸死了她。8月14日,又改口称是“协助母亲自杀”。

这站不住脚的借口显然无法掩盖他残忍剥夺母亲生命的事实,也难以弥补给家人带来的永久伤痛。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肃审判。



无意为吴谢宇开脱,但案件的其他细节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吴谢宇自述很爱妈妈,爸爸病逝后妈妈情绪一直“很痛苦”,劝慰无效,于是“想帮妈妈解脱”。 本想弑母后自杀,但见到妈妈死状心生恐惧,遂放弃了自杀念头。

作案后假借妈妈名义向亲戚借款144万元,基本用于买彩票和嫖娼,后来因缺钱去夜店做男模,心态是“多活一天是一天”。

完美小孩,预谋缜密,恐怖杀人,潜逃3年,想想令人不寒而栗。

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一个人的面貌缘何一夕之间反转?吴谢宇犯罪有着什么样的心理轨迹?


01

完美小孩的压抑和爆发

2016年2月5日,吴谢宇的舅舅收到外甥一条短信,称他和妈妈将从波士顿回国过年,要舅舅去接站。此前,全家都以为吴谢宇去美国做交换学生,妈妈谢天琴陪读前往。

等了一天,没接到人。家人预感出事了。

春节后派出所第一天上班,谢家亲属带警察破门进入了母子俩平日居住的教职工宿舍,见到的一幕令所有人窒息。

谢天琴的尸体躺在房中,被100多层塑料膜包裹,每层之间都放了活性炭吸臭。房中还装有两个摄像头,凶手可随时远程监控屋内动静。

经尸检和调查,谢天琴被害于2015年7月11日,距案发已过去半年多!警方锁定,嫌疑人正是死者的儿子、北大高材生吴谢宇。



(被ATM机监控拍下的吴谢宇取款画面)

顺序回顾一下吴谢宇弑母案经过:

2015年6月底,吴谢宇网购刀具、防水布、医生护士服等作案工具;

2015年7月11日,谢天琴在家中遇害;

7月12-23日,吴谢宇数十次购买活性炭、塑料膜等用于处理尸体;

7月中旬,谢天琴亲戚陆续收到借钱短信,称儿子要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交换生,母亲陪读前往,借钱总额达144万;

8月,吴谢宇从母亲日记本上剪字、拼接、复印,伪造辞职信向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替母亲辞了职;

2016年2月4日,在河南取钱被ATM机摄像头拍到;

2016年2月5日,吴谢宇舅舅收到短信,称母子俩要回国;

2月6日,家人接站未见到人,报案;

2月14日,谢天琴尸体被警方发现;

此后两三年吴谢宇销声匿迹,归案后得知,他在重庆白天做教师、晚上做男模;

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送人时被抓,身上带了30多张网购身份证。

怎么会是他?怎么能是他?

亲戚、老师、同学、邻居,没一个人能将他们眼中百年不遇的完美小孩吴谢宇和弑母、嫖娼的凶犯形象重叠在一起!



1994年出生的吴谢宇从小就出了名的乖巧听话,学习自律不贪玩,性格温和,助人为乐,常年成绩第一,德智体发展全面,被同学们拜为“宇神”。2012年高分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入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为“天之骄子”。

在人精扎堆的北大,他大一学年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大二学年,获得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参加GRE考试,成绩排名全球前5%。

邻居说,这孩子彬彬有礼,见人就打招呼,和妈妈一起走,重物一定是他提着。

同学说,别管你理解快慢,只要有不会的题,他都耐心给你讲明白为止;生日年节都能收到他认真发来的问候短信;他集体荣誉感还特强,为了班级名次曾苦练长跑;从没见他发过脾气,性格阳光开朗。

舅舅说:“小宇从小非常非常非常完美、听话、学习成绩又好,还尊敬长辈、孝顺家人,我们一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

至今也没人知道,这个“非常非常非常完美”的小孩,波澜不惊的外表下内心发生了什么。



吴谢宇16岁那年,父亲因癌症去世,此后母子俩相依为命。

母亲谢天琴是一个农村家庭的长女,也是家族同辈中唯一的大学生,为人要强、清高、保守,道德感、原则性极强。在她担任历史老师的中学,人们都知道,谢老师夏天从不穿裙子,永远是规规矩矩的长裤加衬衫。

丈夫病逝后,她多次拒绝了单位的捐款。平日里,她不爱开玩笑,也很少与人交际。

儿子是谢天琴最大的骄傲和情感寄托。谢对儿子期望值很高,经常对儿子说:“你一定要成材!”

案发后人们都猜测,吴谢宇弑母,是否与妈妈长期对他管教严格有关?

吴谢宇否认了这一点。

此前他的一位同学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吴谢宇用不着母亲督促他学习,“比如他母亲要求他今晚看完这篇课文做个配套练习,但他一个月前自己就通读了全书,做遍了所有可能涉及的题”。



显然,在这个家庭里,高标准、严要求已被孩子内化为心中的铁律。

学习上吴谢宇超额满足母亲的期待,生活上也和母亲保持着紧密的情感联系。

他的高中同学回忆,住校时,吴谢宇几乎每天都会跟母亲打很长时间的电话,“就聊每天学了什么,上课讲了什么,哪些老师有意思,谁找他问一些问题”。

到北京上大学后这个习惯没变,吴谢宇仍然每晚和母亲通话,“每次电话约5到20分钟,主要聊当天的饮食、活动和学习情况。”(据《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报道)

20岁左右的大男孩,多年来每天定时和母亲事无巨细地汇报生活,是极少见的现象。这对母子,有着超乎寻常的紧密。

母亲沉浸在丧夫之痛中难以自拔,吴谢宇尝试了很多办法“帮母亲解脱”,曾带母亲四处旅游,向母亲发愿:“我将来一定赚很多钱,在物质上满足您”。但“无论怎么做母亲都不快乐”。

可以说,这个孩子背负了太多本不该属于他的完美焦虑和情感责任。

正像母亲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要他成材;最终,他也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了母亲,为了“帮她解脱”,剥夺了她的生命。



他和母亲都没有区分清楚,他们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人,有独立意志,需要自我负责。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始终紧紧纠缠在一起,边界不清。

迄今为止,被媒体挖地三尺找到的各路知情人,都没有提及吴谢宇有什么缺点,哪怕只是显现出寻常少年都该有的青春期叛逆。

而事实上,吴进入青春期以后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受黄色电影影响频繁自慰,“觉得自己很脏”,但又无法克服,为此非常纠结、痛苦。

本来青少年性欲萌生、通过自慰来满足性需求十分正常。但对吴来说,这就是他完美小孩人设中的巨大“污点”,也是他道德感极强的母亲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他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分裂和冲突当中,难以接纳自己。

后来他杀人后挥霍纵欲,更像是对人性压抑过重、控制过多之后的强力反弹。如果他不曾被要求做完美的神,又何必堕落去做暗夜的鬼?

从心理层面分析,似乎只有严厉的母亲消失,他才能从“完美”的诅咒中解绑。这很可能是他弑母的潜意识动机。



可以说,在22岁犯下惊天大案之前,吴谢宇在世人面前一直压抑自己,努力扮演着彻头彻尾的乖孩子,乖到你都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然而,此前并没有一个人产生怀疑,因为他满足了天下父母对完美小孩的理想化期待。

02

乖孩子不惜自毁,

想换取的是什么?

努力完美,某天突然反身一跃,堕入黑暗——吴谢宇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干的人。2000年发生的浙江好学生徐力弑母案如出一辙。

17岁的徐力从小品学兼优,一天突然用榔头将母亲打死在家中。谈及作案动机,徐力第一句话就说: “在家里,我没有一点秘密,我很压抑。”

徐父常年在外工作,徐母独自照顾儿子,对儿子严格控制,不允许他课余时间和同学交往、打球、看课外书、看电视,会审查儿子的日记,发现儿子出去玩就狠狠打骂,要求儿子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



一天午饭后,徐母看着电视织毛衣,徐力凑过去瞄了一眼电视,立刻遭到呵斥: “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徐力悲从中来,委屈异常,觉得自己已经很用功了,妈妈还是那么不近人情、贪得无厌。拎起书包往外走时,他看到门口鞋柜上有一把榔头,终于朝着妈妈发泄了积压多年的怨愤……

接连曝出的好孩子一秒变恶魔案件令人唏嘘,当事人的家属、老师无不惋惜:他们为什么要自毁前程,这样做能得到什么?

是啊,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对吴谢宇、徐力们来说,有什么比大好的前途、世人的艳羡、头顶的光环更有价值?

答案可能是: 自我。



图 / @喜晶晶 微博

作为完成母亲期待的傀儡,他们一路优秀,却从来没有自我。

徐母理直气壮吼出的那句“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无所谓”,听着让人脊背发凉。她从未允许孩子是个独立于她之外的个体,有生命权,有自由意志。

吴谢宇的妈妈则经常向孩子明示暗示一种信息: 我生活得很不容易,你是我最大的骄傲和希望,你一定要成材、争气,满足我的要求和期待。

孩子天然忠诚于父母,大都会对包裹在辛劳可怜母亲形象中的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无力抵抗。



03

家庭教育

是爱还是驯化

对于如何让孩子遵从家长的意志,我们有很多办法,打骂被视为最低端的一种,尽管民间使用率很高。

人们热衷于围绕这些办法津津乐道,交流经验。不仔细辨识,你还会觉得这些办法充满智慧。

8月8日播出的《圆桌派》节目中,窦文涛邀请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谈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李玫瑾说:

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其中除了爱之外,还有敬和畏。 这个敬来自于哪儿,我认为首先得来自于畏。得先怕,他才会敬,如果他不怕,他不会敬的。”



谈到如何在贬损孩子时让孩子不发脾气,平静接受,李教授给家长支招:

“我孩子这一代,我父亲对他也是说话特别重,有一次我在家,他突然大吼,我说他那么小,你把他吓着。 我父亲当时就说,他经过这样的事情,今后走上社会,就没有人能吓着他。”



“我们有一个概念叫‘ 脱敏 ’,对某一类不好的东西慢慢去适应,而不是一下就接触。现在关键是什么呢?前边没急过,现在急,这时间点不对,而且没脱敏。”

对孩子,要先让他“怕”,才能得到他的“敬”。

贬损孩子要趁早,这样就可以让孩子“脱敏”,以后就可以尽情贬损他了。

李玫瑾教授在此前某次演讲中举过一个溥仪的例子,认为是身边人的顺从助长了小皇帝的淘气任性。无人敢管的溥仪只会听一个人的话,就是喂养他长大的乳母,因为他对乳母很依恋,有感情。



在《圆桌派》中,李教授又一次传播她的这一理念:

“我们很多家长是属于什么呢,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开始管,也就是说到孩子接近成年的时候,他开始摆脱对你的依赖了,这时候他就能自己做主了,你现在开始管,那冲突肯定非常大。”



针对李玫瑾在《圆桌派》发言的高赞评论

李教授认为,管控孩子一定要及时、充分地利用孩子对你的依赖感。她学过心理学,知道3岁之前,特别是1岁之前,是母婴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期。但是,和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顺从、听话吗?

这样软硬兼施、收放自如的技巧,是爱还是操纵?

如果按照李教授的观点,徐力、吴谢宇的母亲可以说做得非常“智慧”了。徐力从小挨骂,应该早就“脱敏”了;吴谢宇和母亲情感联系紧密,孝顺听话。

为什么他们路过完美,最终错过,不仅错过,还走向了完美的反面?

徐力、吴谢宇残忍剥夺了母亲的生命;又有多少孩子精神上的生命早已被父母无声地剥夺了!



针对李玫瑾在《圆桌派》发言的高赞评论,来自公众号「看理想」用户留言区

在或强压或渗透的控制中,在相爱相杀的共生关系中,孩子的自我难以获得生长的空间。没有自我,又奢谈自尊、自信、自爱?

以驯服孩子为目的的教育,或许立竿见影,短期见效,但其伤在心,其害在远。

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本来小事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 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会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

所谓“严厉教育”,其实和教育无关,不过是成年人某种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振振有词地宣扬棍棒教育的人,往往是道德伪君子,道德伪善甚至把他们自己都骗了,这使得他们在对孩子施行各种惩罚时心安理得。

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

——选摘自尹建莉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之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04

“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当年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

今天,我们仍然要喊:“救救孩子!”从功利的、错误的家庭教育中救救孩子!

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在2016年发表过一篇轰动性的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演讲中说,全国自杀率在下降,中小学生自杀率却在上升,我们的孩子已经大面积地患上了空心病,网瘾、厌学等都是空心病的表象: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断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另一位学生讲:“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功利主义的教育病和社会病导致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迷失自己。”

——节选自《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三败俱伤,我们还要继续愚蠢下去吗?》

徐凯文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面对他所揭露的真相,人们沉默了。

如今,高分低能已不能成为抹黑好学生的理由,很多孩子高分高能,但他们的心理大厦是豆腐渣工程。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把目标放在了学历、工作,而没有放在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孩子们在家长的催逼下,被恐惧、焦虑驱动着去竞争、去优秀,却不曾知道自我为何物,梦想为何物,爱为何物。



父母每为自己培养出一个听话、好使、指哪打哪的工具,这世界上就又少一个自尊自信、自主自由的人。

如何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人?首先要问你敢不敢让孩子拥有独立意志、自主权利?敢不敢让孩子“不听话”?

母爱(家庭教育)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和满足,不霸占孩子的身体和灵魂,让他们自己拥有身体和灵魂,充满主动性和安全感地去探索体验世界,这就是教育的全部秘密。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为他自己而活,成为他自己,活着才有意义,不是吗?



“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都爱你噢!”你的孩子也在等着你对他说出这句话……

放下焦虑,放下控制,谦卑地去聆听生命的乐音吧!

感谢孩子,让我们有机会体验亲子之爱,并有机会见证上帝最精美的造物——人——内在秩序的徐徐展开。

你会感动,你会惊叹,你会泪目,这生命的奇景,这最珍贵的馈赠。

发布于 2019-08-22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