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使徒保罗 Paul, Apostle of Christ」?
1 个回答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使徒保罗》
**《使徒保罗》片名Paul, Apostle of Christ (2018),别名保罗,基督使徒。
美国基督教宗教题材电影。
影片关于大爱、关于信仰,讲述基督教最伟大传教士“使徒保罗”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影片通过插叙倒序的方式,将保罗转而信奉基督教、不远万里传教、建立基督教社区的故事一一展现。使徒保罗是耶稣的同龄人,年龄稍小于耶稣,最初的保罗是一名坚定的反基督人士,他熟悉圣经旧约,认为基督教运动会危害到犹太教,因此致力于迫害基督徒。一次当他前往大马士革捉拿基督徒时,途中耶稣亲自向他显现,见证神迹后,保罗的信仰发生转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旺盛斗志,他从坚定的反基督分子变成了最坚定的基督教传教士。
影片主要展现使徒保罗被暴君尼禄投入监狱的一段生涯。罗马暴君尼禄和使徒保罗都是历史著名人物,网络上有很多背景资料,想要进一步了解电影的话,可以稍微搜索查阅一下。
使徒保罗宣扬主旨是用爱感化一切,就像甘地一样,采取非暴力的方式对抗暴力,他想向世人证明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基督教是教人大爱、是无害的。
保罗只有极力展现基督教的大爱,才能得到更多底层人民的支持,才能得到强权统治者的放生,否则早早地就被赶尽杀绝了。尼禄之所以选择让基督教徒背负纵火的虚假罪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当时十分弱小,丝毫不可能构成反抗的可能。
《旧约》中强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报复需要实力,当双方实力明显不在同一层级时,弱者的报复只能招致灭门结局。因此,作为新约和旧约的交汇,《以赛亚书》做出了另一种选择,耶稣被不公审判并被钉上十字架时,“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使徒保罗也贯彻了这一宗旨,当他的信徒们手持刀剑杀入监狱时,保罗拒绝了越狱请求。他在《新约》中记录,“你们要效法我,如同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保罗意识到基督教想要发展壮大,想要让更多的人皈依教义,就不能通过强权暴力去征服人心,也不能通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式自我损耗。他宣扬的是一种和平无害的方式,只有世人认识到基督教是无害的,才能让处在发展初期弱小的宗教势力存活下来。这是低调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保证教义火种不灭的委曲求全方式。
同样的,路加医生被投入大牢时,身边的信徒们对未知前途充满迷茫,惶惶不可终日。深得真传的路加医生告诉大牢里的其他信徒们,“不要怕,只要一下子,我们就可以遇到那位救赎我们的主耶稣。”路加自然知道大家第二天就会被送入斗兽场喂狮子,可对教徒们可不能这么说,只能采用另一种安抚方式。结合基督教徒超越尘世的期盼,结合教义,让大家在死前得到一丝丝慰藉。就像动物们在遭受惊吓时,会发生假死性硬直反应一样,动物们的脊椎切断了肢体通往大脑的神经信号,超然脱俗,让它们在死前没有痛苦。这是弱者在面对无解绝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大自然的一种仁慈。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宗教拥有发展壮大的土壤。在人治时期,社会繁荣安定寄希望于少数掌权者的喜怒哀乐,一个暴君可以让整个国家动荡不堪,一个明君可以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宗教的发展也一样,能够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就能够得到发展机会,有违统治阶级需要的就会被剿灭。犹太教、基督教都是符合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宗教可以为统治阶级提供安抚人心的有效措施,不是脑壳坏掉的统治者都会支持某一种宗教。
当然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提高后,宗教也就会显出其天然短板。就像片中路加治好救助典狱长女儿的冰一样,这并不是耶稣显灵,而是医学发挥了作用。如果路加信奉的是犹太教,是不是就说明犹太教更胜一筹呢。
保罗见证了耶稣显灵后,笃定地信奉基督教,三十年间行走一万六千多公里,成功建立基督教社区,成为最伟大的传教士。神迹是否存在,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如果大家和信教人士交流交流,的确会发现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所表现出的精气神,和信奉金钱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和现代价值观产生冲突。有的宗教紧贴时代发展,做出了适当进化调整,有的宗教墨守成规,呆板地理解教条字面,最终结局显而易见。比较下来,能够结合普世价值观,来宣传本教教义,而且还能够具备拍摄宣传宗教题材电影条件的,估计也就是基督教了。
“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
影片关于基督教,但从普世价值观来看,也是关于信念追求。不论是信奉什么教义,凡是能够坚持理想信念追求的人、坚定地执行信条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传教不是打打嘴炮,不是道貌岸然的虚伪做派,而是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仅从这一点来看,保罗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