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在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提到,
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会见的地点呼应这句话的深远意味。此次会见是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中方领导人就是在这里接见的他,福建厅由此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时刻。
中美建交后的40多年间,中美一直在寻找相处之道,如今,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关键节点,需要就对话还是对抗、合作还是冲突作出选择。
拜登政府内阁官员的首次访华之旅已经结束,但是对于美国而言,理解中方的关切和立场并转化为行动,才刚刚开始。
此前,美国一边说要合作,一边制裁中国企业;一边说不寻求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一边拉起小院高墙,折腾了大半年发现收效甚微。
在下半年,美国面临的最大难题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已经行不通。如何重新找到和中国相处的工作路径,至关重要。
这次布林肯访华,中方对当前中美关系,作了一个清晰的判断: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而导致这种局面的,正是美国对华的错误认知。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美国对华错误认知的结果,就是将中国定义为“最严峻的竞争者”,说白了,就是威胁。
在会见布林肯时,习近平主席明确强调:
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都是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民,都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两国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应该得到重视,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都是机遇而非威胁。
不把中国当威胁,就是中国给美国下半年处理对华关系划定的第一条红线。
这对美国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前,在跟大国互动时,美国一直遵循着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国强必霸,因此实力水平一旦超过美国的心理界限,就要打压。
在美国的认知逻辑里,世界上只有两种国家,一种是朋友,一种是敌人。
当年,对经济有赶超势头的日本,美国一改此前对日态度,迫使其签署“不平等条约”,一边通过“301调查”和关税惩罚,阻碍日本的高端制造业产品出口;一边构陷东芝,打掉了日本高科技支柱性的大企业。
在欧洲,从科索沃战争到如今的乌克兰危机,美国屡屡挑起事端,坐收渔利;而对欧元的长期压制、对法国阿尔斯通这些高科技企业的绞杀,美国更是毫不手软。
美国在这些国家积累了很多打压对手的经验,反过来让美国更加认定,打压对手,就是维持自己地位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一个人的优势,也会变成弱点——越强,就会恃强,就会让人忽视其他因素。
过度崇信所谓“实力的地位”,导致美国看其他国家,要么是“听话”的盟友,要么就是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再想象不出第三种方式。
所以,看到中国,美国更紧张了。
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杨洁勉跟谭主聊起其中的原因,“
美国
很难以接受
一种不同的信仰、政治理念、社会制度的成功
。而且,中国的成功给想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借鉴和选择。这都是以前所没有的
。”
美国一直拿国强必霸的模板来镜像中国,在用西方传统大国走过的轨迹来误判中国。只是,经验不等于真理。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中华民族遭受了那么多苦难与打压,打倒我们了吗?
美国如果真的想跟中国交流,就必须找到正确相处之道的工作路径,这是底线,而不是条件。
跟美国的盲目自负不同,中国对关系的认知是更丰富的。
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一句话,布林肯确实应该放在心上:
大国竞争不符合时代潮流,更解决不了美国自身的问题和世界面临的
挑战。
什么是时代潮流?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经跟谭主聊起,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的特殊:
上个世纪,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殖民地,除了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发言权,而今天西方国家约占全球人口的13%至14%,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85%,并且现在它们越来越能够代表自己行事,独立思考——我们的时代正在被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所定义。世界第一次出现了由多数建立全球秩序的可能。
在多数国家共同参与的全球秩序下,大国理应是平等建设的一份子,而不是走向对抗博弈,给世界带来灾难。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
变化。
中国,也不同于美国曾经打压过的任何一个国家。
美国,也应该重视这样的变化。现在中美关系已经来到了“最低谷”,但如果美国继续用打压、威胁的方式来针对中国,中美关系还有可能继续螺旋向下,这对中美和世界都将是不可承受之重。
美国,要抓紧时间调整,找到正确的对华定位。
有了正确的对华认知和对华定位,美国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正确的对华行动。
关于这一点,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指出,
同样,美国也要尊重中国,不要损害中国的正当权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对方,更不能剥夺对方正当发展权利。
这是中国给下半年美国对华工作,划定的第二条红线。
通过剥夺对方正当发展权利来实现自己所谓的“发展”,这是美国在过去200多年中形成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遭到重创的美国,被两个数据刺激了神经: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取代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美国一双眼睛就盯紧了中国。
2013年,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美时,曾对中美关系作出这样的表述: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然而,美国却从自己的东、西海岸放眼望去,一边提出了“亚太再平衡”,一边挑起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矛盾。
就在几乎同一时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而对于中国提出的这个新的方案,美国态度冷漠。
2015年-2016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及100多个潜在合作领域中,对“一带一路”也只字未提。
在美国置之不理的时候,“一带一路”,却迅速找到了热情的合作伙伴。
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越南、沙特、埃及、伊朗等国,都把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跟“一带一路”对接。
跟美国不同,他们看懂了中国的方案,是在给世界创造增量。
2015年,中国再度邀请美国加入亚投行,但这一次,美国不仅拒绝,还力图反对其盟友加入,同时就在加速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亚太自由贸易圈中排挤中国的图谋,已在暗中酝酿。
刀刃向外的一刻,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开始一发而不可收。
上届美国政府就任后,美国对华彻底转向对抗。
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到2020年5月,疫情影响浮现前,美国制造业PMI就跌至金融危机后最低点。
等到拜登政府时,“重振”美国,已不再是对自己做“加法”,而是对世界做“减法”,遏制中国,同时也在压缩别人的生存空间。
最近,拜登政府开始提“去风险”的概念,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在吹风会上反问,美方说“去风险”,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风险?风险来自哪?中国向世界注入的是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怎么就成了风险?
不管怎么包装,美方的“去风险”还是“脱钩断链”,本质是“去中国化”,最终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不仅解决不了美国自身的问题,还会伤及自身,拖累世界。
与此同时,拜登政府还联合盟友,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全球基建计划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美国财长耶伦追着中国的脚步,跑遍了中亚、中东、非洲,一边构陷中国的项目是“债务陷阱”,一边开出自己的空头支票。
但2022年,还是中国驻美大使的秦刚就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这些区域应该成为国际合作的大舞台,而不是大国竞争的角斗场。放眼世界,莫不如此。
一句话,显现了中美思考问题的维度之差。也是这样的差异让美国想不通,跟中国的相处,问题出在了哪儿。
国际问题学者郑永年把美国对华的心态,总结为“集体恐惧感”。
集体恐惧感,侵蚀了美国的耐心,但创造增量,需要时间。当下一决胜负,只能让美国在短期存量博弈中,陷入自我消耗。
但中国,是有耐心的。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10年,是亚投行成立第8年。
现在,亚投行已经成为规模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多边开发机构,56%融资都是气候融资。
不久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与此同时中国还向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递交了中国加入该协定的一份交流文件,而它的前身就是美国主导的TPP——只要规则公正,连接与发展的机遇,中国都会把握。
朋友遍天下,是因为中国人看待自身与其他国家发展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整体的。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
当整体增量的空间凿深拓广,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有了超越“你赢我输”的可能。
习近平主席从“
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
”到“
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
”的表述变化,也正是“做加法”,超越零和博弈的体现。
美国要发展,但不能剥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这是让中美关系止跌的第二条底线。
美国在逻辑的“死结”里打转,像一只二维平面上的蚂蚁。
这个“死结”,怎么拆?
杨洁勉跟谭主交流时,把美国的症结总结为“自恋的历史观”:
美国今天的地位,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他成功的道理。但任何事情物极必反,
美国就没有想到或者看不清楚,人类和国际社会的前景永远是波浪式的,有起有伏,是在不断地打破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取得了前进的动力。
美国一直在标榜他们的一切是最好的,而且是永远最好的,这是很可笑的,世界上哪有绝对的事情?
美国建国的历史非常短暂,只有短短247年。在短短2个多世纪,美国抓住了很多机遇期,才有了今天在全球领先的地位。
但这同时也给了美国一种短视的误区,以为可以一直把领先保持下去。
而历经五千年治乱兴衰,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能从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穿越时代、历久弥新的存在。
文明与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底气。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双方必谈的问题,也是花时间最多的问题。
布林肯结束访华行程当晚,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向中外媒体吹风。吹风会现场,杨涛表示,美方现在还有一个动向,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同“一中政策”相关联,作为“一中政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强调这个动向,是因为,在某些美国人眼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将台湾“和平分裂”。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美国打“台湾牌”背后,是妄图改变中国的体制与道路的念头,这甚至是对中华文明的挑战。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民族复兴而解决。中国的发展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走自己的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中国的道路与制度,都将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杨洁勉在与谭主的交流中提到,
美国有一种“天命论”的优越感,认为世界上只该有一种道路,所有国家都应该按照美国模式来发展。
但美国改变不了中国,此前,在与习近平主席的多次沟通中,拜登总统都做出承诺,美方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在习近平主席会见布林肯时,布林肯也再次表示,美方遵守拜登总统作出的承诺。
听其言,观其行。美国,要说到做到。
布林肯回去后,有两个细节,应该时时想起:
在习近平主席会见布林肯的大厅,圆桌中央摆了一排盛夏的荷花。“荷”与“和”读音相同,和平和睦原本也应是两国人民交往的应有之义。
而在习近平主席背后,是一幅画着武夷山的大型画作,武夷山,面向的是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无论如何,布林肯访华,对于中美关系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如何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布林肯或许应该仔细想想中方的话。让这趟没白来,是美国政府下半年要重点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