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魏华祥在越南《年轻人报》发表题为《中国农民如何贷款》的署名文章。文章在中共二十大胜利闭幕和越共阮富仲总书记成功对华正式访问后发表,旨在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重点落实领导人共识和全球发展倡议,积极探讨更多促经济、惠民生的合作项目。文章以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切入点,介绍运用数字化、大数据、引入竞争等方式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的世界性难题,反映了新时代的十年、十九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农村发展成就,为下一步促进中越两国农业等重点领域交流合作做了积极铺垫。原文如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在2030年之前消除全球绝对贫困。新冠疫情严重拖累了这一进程,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尤甚,金融支持不足制约产业发展和农村脱贫。孟加拉格莱珉、肯尼亚太阳能授信等普惠金融,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减贫的重要机制。但尚未从“盆景”长成“风景”,农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依然是世界性难题,成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收入发展阶段的主要障碍。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中国已历史性解决贫困问题,近年在农村脱贫攻坚、发展产业脱贫中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金融支持模式。乡村场景金融就是其中之一,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方案。
山东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简称山东农担)实施“乡村场景金融”战略,在360多个农业场景和190多家银行之间构建了“平台化数字管道”,疫情中为15万多农户“雪中送炭”,融资800多亿元,平均成本5%,户均节省5万共75亿元,代偿率仅0.22%。主要是从解决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切入,实现以银行为中心的“看资产、看流水、看押品”,转向以农户为中心的“看人看事看发展”,撬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构建农政银担机制,农字打头,以人民为中心,以农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打通农业一二三产利益联结,让数据要素增值变现,让农民在农村金融中有“话语权”“主动权”“收益权”,产生“四大效果”。
效果一:政策性金融市场化运作,让农民在选择金融服务上有主动权,同步解决怕求人看脸色的“融资烦”和动辄15%以上的“融资贵”的问题。坚持“利率优惠、风险共担、免收保证金、统一产品标准、数据依法共享”,与196家银行(其中3:7分险171家)实现合作。打造“网上24小时”客户直通平台,银行入驻“销售”贷款,公开合作利率和服务,农户预审后货比三家选择银行,实现足不出户“网购式”贷款。针对地方法人银行贴近农户但资金成本高的问题,“农担+支农支小再贷款”降本,进一步促进其与银行“国家队”良性竞争。“鲶鱼效应”不断显现,银行竞争着为农户服务,大部分银行实现基准利率放款,竞争、制度、政策、技术降费效应叠加,每百万贷款为农民节省资金成本近10万元。
效果二:精准服务增加普惠规模,让农民在信用定价上有话语权,解决了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难”问题。针对农民反映“银行要的咱没有,咱有的银行不要”,深入场景,把握农业规律、市场趋势、风险类别,“产业为经、区域为维、主体为点”,制定360多个“接地气可落地可管控”产品。“农耕贷”看农业保险数据、土地流转合同、地块信息、种植品种等数据,线上“秒批秒贷”。“三年期樱桃贷”“五加N年苹果贷”等,实现担保期限与农业周期匹配。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强村贷”,凭“四星以上党支部”“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就能贷款,实现要素赋能组织化、产业化,助力农业转型升级效应明显。
效果三:数据支撑提高业务质效,让农民通过数据要素获益,解决了金融与农业信息不对称,破除了由此带来的“业务长代偿率倍增”悖论。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复合型人才,打造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整合政府、银行、社会第三方及产业多维度数据,形成金融级数据和客户白名单,以数据定投向、提效率、防风险。“预审系统”“画像系统”“业务系统”等工具依次上线,获客、审批、保后管理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人均处理业务量提高3-5倍,单均审批时间从7-10天精简到1-3天,30万以下“农耕贷”线上“秒批秒贷”“随借随还”。采取“大数据策略+人工”风险审查,“软信息”交叉验证和“硬数据”科学判断防控风险,具备了“识、分、避、审、释、化”风险能力,代偿率0.22%远低于全国平均的1.48%。
效果四:“追花逐蜜”打通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一二三产业链条参与分配,探索解决产销脱节“增产不增收”和品牌化程度低“优质不优价”问题。博山猕猴桃因小气候具备独特甜滋味,但往往增产不增收,地头价格低,市场价格高,种植户“望洋兴叹”,种植意愿下降,要素投入踌躇不前,富民产业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全面分析了问题症结,根据猕猴桃特性研制了“气体含量可测控、零下1到2度不结冰”创新制冷方案,针对建设用地缺乏和农业周期研制了“模块化组合式冷链装备”,“大冰箱拉到田间地头追花逐蜜”。在种植端引导果农成立“种植合作社”,在销售端种植合作社对接“营销合作社”,标准化种管采加储,保鲜期延长6个月,价格翻三倍,种植户获得“果树股权、果园打工、当季收益、价格翻倍后分红”多重收入,一二三产利益联结机制打通,亩均增收8000多元。顺应“千家万户低标准小规模”种养殖规律、“食材繁多口味各异”消费规律、“万户千家小规模多形式”的集散流通规律,以及到家冷链服务新需求,加快打造“模块化组合式冷链装备+综合性冷链核心园区”产融生态模式,临沂沂水40万吨、淄博临淄60万吨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追花逐蜜”冷链装备正在多点落地,“农产品产地-核心园区-消费终端”的“一集一散”农产品流通新生态有望生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贯通,获得真实有效产业数据,实现数据要素赋能农业升级。
二、相比其他国家农业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乡村场景金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系统破解农业转型升级难题和要素供给难题,是政策性金融的市场化运作,是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数据能力的创新,把解决“融资烦”与“融资难”“融资贵”结合起来,具备破解结构性难题的能力和面对不同场景的普适性。
梳理肯尼亚、尼泊尔、孟加拉、印度、马里等国数字普惠金融实例,总的印象是:服务了一定场景下的特定主体,但局限是结构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场景“十里不同俗”,“靠天吃饭”自我发展能力弱;面临自然、市场、管理、社会等风险类别和不确定性,银行“收不抵支不愿贷”;扶贫性金融大多不能“授之以渔”,商业金融大多“抵押物一把尺子量”,乡村缺的就是有效抵押物。各种模式面临共同挑战:“就金融谈金融”,普惠获得性与银行商业性冲突;“一个模式一家银行”,供给渠道单一缺乏竞争效应;“预判风险因噎废食”,对各种风险及不确定性束手无策;“仰望数字普惠科技”,不具备真实可靠数据抓取、加工、运用能力;“农业一二三产不融合”,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不合理,产业成长性缺乏内在动力和自发能力。
以上挑战根本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核心问题在农业自身发展特性,主要症结是信息不对称,金融与乡村场景“割裂”,出路在场景打通、融合。山东农担跳出金融看金融,系统性解决结构性难题,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一是实行政策性金融工具市场化运作,实现农政银担多方共赢。山东农担政策性定位,不以盈利为目的;银行合作利率低但薄利多销,农担数字化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降低其业务成本,银行完成普惠任务且“有利可图”。二是撬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多家多层级金融机构竞争支农。竞争是良药,可以倒逼银行降低利率,提高服务水平,同时避免银行将不良客户推到担保机构。三是致力于全面综合精准“识弹拆弹”,实现“识分避查释化”全程风险管控。传统担保模式的最大缺陷是不具备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山东农担整合了政府、银行、第三方和行业发展数据“策略识险”,与银行分担风险、错位管控风险、竞争规避风险、探索适合农业特点的风险缓释和化解措施,扭转了“担保做大必亡”铁律。四是打造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打通一二三产利益联结机制。探索用股权激励引进复合型运营团队,从破解城乡冷链“最后一公里”难题切入,构建涉农供应链数据自动生成机制,成立城乡冷链产融公司。以国企数据资源市场化运作,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成立数据科技公司。以融资担保工具链接联通金融机构和客户,总体构成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这就为可持续创新发展,输出农村要素供给“解决方案”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实施主体。
三、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是关键。场景金融是要素浇灌农业发展的管道,所遵循、实践的理念与全球发展倡议丝丝相扣。
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乡村场景金融从解决农业转型升级痛点入手,可成为赋能不同国家千差万别农业场景的“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乡村场景金融使农民在金融语境中有话语权主动权收益权,可成为要素投入者客观评估农业主体价值的“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坚持普惠包容,乡村场景金融坚持政策性金融工具市场化运作,可成为破解普惠与商业化矛盾的“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创新驱动,乡村场景金融农业数字供应链增信,可成为弥合数字普惠与农业发展鸿沟的“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场景金融致力于实现“优质优价”,可成为稳定收入预期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坚持行动导向,乡村场景金融已具备一定的“解决方案”输出和落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