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细说南斯拉夫内战和科索沃战争(下)——科索沃战争

5 个月前

在波黑内战逐步平息的时候,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又开始出现了武装独立运动。

这里要不得不要先捋一下科索沃的历史,只有从历史角度才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独立运动。

科索沃面积并不大,约一万一千平方公里,和中国天津市的面积差不多。其东面和北面和塞尔维亚接壤,南面是马其顿,西南是阿尔巴尼亚,西北是黑山。

科索沃目前的人口约为二十多万,其中的90%是阿族,10%是塞族。在闹独立之前,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首府为普里斯蒂纳。


如同耶路撒冷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地一样,阿族和塞族也均把科索沃视为自己的圣地。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一直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伊利里亚人,应该说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包括科索沃在内的巴尔干地区,主要信奉基督教。

塞尔维亚人是公元6世纪由从东欧南下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与当地人融合而成的一个斯拉夫民族,在拜占庭时期开始信奉东正教。

1217—1459年间,塞尔维亚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完全控制了科索沃地区,在其最强盛时的国王斯蒂芬·杜尚曾自称他是“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而当时科索沃地区的常住民还主要是以塞尔维亚人为主。

14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半岛同塞尔维亚王国发生战争,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在科索沃地区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其中塞尔维亚大公率领巴尔干联军同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打的第一次战役,虽然最终战败没能抵挡住奥斯曼大军的步伐,但因为曾在战役中杀死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让奥斯曼王子被迫火线继位,代表了塞尔维亚不甘屈服的决心,成为了塞尔维亚人引为为傲的地方。


此后科索沃就成了塞尔维亚人的圣地,在1876-1878年的独立战争中,塞尔维亚军队经过当年科索沃之战的战场时,纷纷脱下靴子行军,表示不能惊动祖先的英灵。

而一战的导火索费迪南大公萨拉热窝遇刺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他遇刺那天正好是历史上科索沃之战爆发的纪念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认为这天奥匈帝国王储来访和举行军事演习,是对塞尔维亚人民的侮辱。

在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地区后,因为伊斯兰国家一向对非伊斯兰信仰的人征收重税,阿尔巴尼亚人为了不交赋税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集体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变宗教信仰而又难以承担税收重负的塞尔维亚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北上前往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而奥斯曼土耳其统治者则将北上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大方的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

到18世纪后,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占多数的地区。但在塞尔维亚人看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五百多年中,阿尔巴尼亚人是叛徒和受益者,而塞尔维亚人是反抗侵略的英雄和受害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塞尔维亚人做为胜利的一方重新控制了科索沃。在191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采取了报复政策,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驱逐到土耳其,让其他地区的斯拉夫人移居到科索沃。他们加强宣传阿尔巴尼亚人不是科索沃的土著居民,而是外来者,因而在各方面给予歧视,阿尔巴尼亚人的许多基本公民权利被剥夺。也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不是与南斯拉夫人一起进行抵抗德意法西斯斗争,而试图在德国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大阿尔巴尼亚,并为此帮助德国人攻击铁托领导的游击队。

1943年11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联邦原则的基础上建设南斯拉夫的决定》,将南境内的民族划分为“主体”和“少数民族”,其中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等属于前者,而阿尔巴尼亚人属于后者,而未来的联邦制国家由主体民族构成。

阿族对这个决定十分不满,因为它的人口数量比被视为主体民族的黑山人口还要多。1943年年底,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代表会议不仅通过了科索沃自决及并入阿尔巴尼亚以实现自治的决议,而且在1944年底发动了武装暴动,成立了军政府,宣布禁止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但很快就被南共的军队镇压下去。而且做为报复,在1945年11月成立的南联邦中,以阿族为主的科索沃只是一个三级单位“区”,比匈牙利人为主体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地位还低,一直到1963年才升格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属下的一个自治省。

此后南斯拉夫对科索沃的阿族一直采取高压政策,整个科索沃被定位于向更富裕的加盟共和国出口原材料的一个资源输出地,中央对科索沃的投资也集中比如煤矿等产业上,导致科索沃的工农业都得不到发展,成为南斯拉夫最穷的一个地方。比如在1957年时其社会总产值还是南斯拉夫平均水平的42%,到1962年反而下降至33%。

此外,阿族的政治参与程度低,进入联邦国家机关的人只有9个,而塞族多达82个。而这些问题导致民族问题凸显,在1968年南共联盟科索沃的地方领导人公开提出联邦中央政府应阻止扩大科索沃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而世界上只有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如果不能在南联盟内阿族人得到应有的尊重,那它应当归属在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内。

与此同时阿族平民也开始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为了平息阿族的不满,南联邦1974年颁布新宪法,同意提高科索沃自治省的自主权力和地位。


科索沃自治省的省旗

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出现,再次对科索沃塞阿族人的独立活动进行压制,在1989年3月,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收回1974年宪法赋予科索沃自治省的部分立法、管理和司法权力。此后南斯拉夫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了南联盟,但科索沃的地位没有变,仍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

不过在原国家已经解体的情况下,阿族的分离活动也开始加强了。而且阿族认为的祖国阿尔巴尼亚政府因为经济崩溃而倒台,当年中国援助的大量轻重武器被阿尔巴尼亚的军队当硬通货大规模的倒卖到了科索沃地区。

得到武器的阿族势力腰杆子也开始硬了起来,自行搞了个全民公决宣布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国”、并选举了“总统”和新议会。塞尔维亚当时忙于波黑战争,对科索沃的活动采取了相对来说比较容忍的态度,南部阿族区域基本上形成了事实独立的状态,仅北部的塞族和阿族混居区由塞尔维亚军警实行控制。

科索沃内的阿族内部也形成了两个派别,以易卜拉欣·鲁戈瓦为首的温和派力主通过外交活动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并通过同塞尔维亚和谈来实现独立。而以阿德姆·贾沙里为首的激进派则组建了科索沃解放军提出通过武装斗争来获得独立。


科索沃解放军

1998年2月阿族激进势力对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塞尔维亚警察发动攻击,科索沃战争正式爆发。而联合国安理会则通过决议对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实行武器禁运。

此后,双方军事冲突不断,在此期间,北约谴责南联盟方面在科索沃解放军活动频繁的几个村庄如德雷尼察、奇雷兹和利科沙内等地区进行了大屠杀行为,不过这些所谓的大屠杀,死伤的平民基本都在100人以下,个人感觉更像是塞族军警或民兵打红了眼后的滥杀行为,而不是类似波黑战争中相互间那种有组织的屠杀。

1998年3月10日,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宣布其“管辖范围涵盖科索沃最近发生的暴力事件”。

在进入1999年后,南联盟方面从波黑战争中腾出手来,开始加强了对科索沃解放军的打击。1月15日,塞尔维亚武装警察部队与科索沃解放军在拉察克村发生激战,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拉察克事件发生后,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威廉·沃克尔声称塞尔维亚武装警察部队在拉察克村屠杀了45名无辜的阿族平民。塞尔维亚则谴责沃克尔散布谎言,偏袒阿族分离主义者,将沃克尔驱逐出境。

在沃克尔被逐之后,北约宣布派军舰前往亚得里亚海,六国联络小组要求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开始和平谈判。在这样的压力下,南联盟与科索沃阿族代表2—3月间先后在法国的朗布依埃和巴黎举行了两轮和平谈判,欧盟还特意草拟了一份朗布依埃协议,希望双方能和平谈判决绝争端。

朗布依埃协议核心内容是:同意科索沃继续自治三年,以公投的方式决定未来政治走向(即迈向独立或回归南联盟);要求在科索沃实现实质性的高度自治;要求塞军与武警全部撤离科索沃自治省,让维和部队进驻以确保境内阿族的安全与阿族、塞族间的和平。

但在谈判中,塞尔维亚始终不接受维和部队进驻和塞族警察撤离的条件,他们认为以北约军队为主体的维和军队进驻就相当于北约在科索沃实行军事占领。3月18日,阿尔巴尼亚、英国和美国代表,科索沃阿族方面在朗布依埃协议上签约,但塞尔维亚拒绝在协议上签字。


于是主持和谈的英法两国外长发表声明认为南联盟在和谈中没有任何妥协,要为和谈失败承担一切责任。

和谈失败后塞族武装开始对科索沃解放军发起猛攻,阿族军队节节败退,不得不向北约求援。塞族武装在这段时间的进攻中,确实出现了暴力对待和屠杀科索沃解放军的俘虏及其亲属行为,而且有规模的从原居住区驱赶阿族平民,这也导致了大批阿族人民逃离科索沃,造成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

根据联合国人权组织的报告,1999年3月19日至6月15日期间,特别是在德雷尼察的塞尔维亚政府军对该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进行了种族清洗,包括即审即决和任意处决、拘留、殴打、抢劫。以及摧毁学校、医院和其他必需民用设施的行为。

1999年3月23日,美国巴尔干特使理查德·霍布鲁克宣布和平谈判失败,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告终止外交努力。同一天夜里,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外交努力”失败,北约决定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空袭。代号为“盟军行动”

3月24日晚8时起,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发动长达七十多天的大规模空袭。


其中在1999年5月7日,5枚联合直接攻击制导炸弹击中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3名中国记者被炸死,数名外交人员受伤,整个大使馆建筑严重受损。此事件在我国被称为五八事件,随后在全国数个大城市爆发了反美示威活动。而且这次袭击也促使中国的军工研制开始步入了快车道。

空袭几乎炸毁了塞尔维亚境内所有的桥梁和交通枢纽。主要的油料或武器仓库所全部被炸。科索沃前线的塞族军队在缺少补给的情况下已经难以再战。

1999年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透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至此以后,塞尔维亚失去对科索沃的控制权,虽然一直坚持宣传拥有主权。

北约的空袭造成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但最终结果却是接受了原协议,这酿成了极大的民怨,特别是军方的不满。

而战争和制裁导致塞尔维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最高峰时达到恐怖的1300%,基本上每隔40小时物价就会翻倍。这又引起了平民的强烈不满。

米洛舍维奇在内外压力下于2000年7月作出决定在9月24日提前进行南联盟总统大选。9月28日,南联盟选举委员会公布总统选举结果:反对党候选人科什图尼察获得48.96%的选票,米洛舍维奇获得38.62%的选票,因此两周后,将举行第二轮选举。但反对派认为这是米洛舍维奇“政治舞弊”的结果,科什图尼察首轮即以超过52%的选票赢得了大选。于是,反对党号召进行全民抵抗运动。

2000年10月5日,“抵抗”(Otpor) 青年运动和反对派群众七万人兵分五路进攻贝尔格莱德,聚集在国会大厦前要求米洛舍维奇下台。在这关键时刻军方突然宣布“不干涉民主化进程”,10月7日宪法法院裁定科斯图尼察当选总统。于是米洛舍维奇下台。

2001年4月1日,南斯拉夫政府以腐败和滥用职权等罪名将米洛舍维奇逮捕入狱。此后将其移交给海牙国际法院。2006年3月11日,米洛舍维奇在荷兰海牙附近的联合国监狱里去世。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至今已经获得近百个联合国会员国,以及马耳他骑士团、纽埃、库克群岛的外交承认。但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东欧等国反对下,科索沃至今没有加入联合国。

科索沃国旗

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就科索沃案发表咨询意见,认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不违反国际法”。2016年8月5日,科索沃首次参加奥运会。

应该说民族主义是南斯拉夫解体的主要原因,当年铁托未能通过自己的威望提前消除各地区的民族主义,而过分强调的民族间的差异和独立性导致各民族忽视了对国家主体的认同,以及米洛舍维奇等领导人推崇的大塞尔维亚主义最终导致了整个南斯拉夫迅速地分崩离析。

发布于 2023-03-28 13:52 ・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