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斯塔夫列车巨炮拥有800毫米的口径在现代战争中可以装备到陆地部队吗?

用当今科技技术重新建造古斯塔夫列车巨炮并且装备陆地部队有没有实战意义?
关注者
5
被浏览
790

3 个回答

先说结论,没有实际意义。

古斯塔夫巨炮,大而不当,浪费资源,现在随便一门火炮都能轻松秒杀。

这个巨炮的作用仅仅是为了攻坚击破堡垒,而现在空军效果好得多。

关于古斯塔夫巨炮,可以参考下文:


人类制造完成并使用的最大口径身管武器,应该是美国人在二战末期搞的小戴维巨型迫击炮。口径达到了914mm(36寸)。

不过小戴维巨炮虽然设计初衷是为了突破德军齐格菲防线,但是造出来还没实战,德军就已经投降了。

所以小戴维巨炮除了用来进行一些测试,最终也就成了一个奇观而已。

实际上,就身管火炮而言,虽然小戴维口径足够大,但是确实作为一个短管炮,整体并不大。

人类真正用于实战的最大巨炮,应该是德军二战的古斯塔夫巨炮。

古斯塔夫(Schwerer Gustav)巨炮的的名来自于克虏伯掌门人父亲的名字,同型巨炮计划制造三门,实际建成2门,第二门以工程师妻子名字“多拉(Dora cannon)”命名。网络中经常有人搞混两门大炮,实际上这是两门不同的炮。

关于古斯塔夫巨炮的制造目的很简单,为了突破法国的马奇诺防线。

一战结束后,法国在德法边界修筑了坚固的马奇诺防线,这个防线由大量坚固堡垒构成。

德军如果还要报一战失败的仇恨,再启战端,那么马奇诺防线就是一个最大的障碍。

根据一战经验,德国人认为对于坚固工事的有效手段就是巨炮。

一战中,坚不可摧的列日要塞在当时的410mm巨炮大贝莎的轰击下迅速攻破,这个经验让德国人重启军备时候,就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巨炮的研发。

德国人首先搞出来的是600mm的卡尔臼炮。

卡尔臼炮可以发射2.17吨重型炮弹最远4320米,或者发射1.7吨炮弹到6640米。

其炮弹可以击穿2.5米厚混凝土在内部爆炸。

但是德军对这种火炮还是不满意,主要是两点。

第一是穿甲深度还是不够,毕竟短管臼炮,其抛射高度有限,重力穿透能力虽然已经很强,但是对马奇诺防线是否有效依旧存疑。毕竟马奇诺防线最坚固的堡垒混凝土厚3.5米。

第二就是射程太近了。

马奇诺防线大量坚固堡垒的火炮射程都是超过10km,卡尔臼炮射程只有几公里,都是在堡垒炮的射程以内,这个作为堡垒破坏火力有点不一定好用。

德国人还是在希特勒的直接要求下,开始研制超大口径的榴弹炮,为了保证射程和击穿效果,口径被定在了无与伦比的800mm。

最终第一门巨炮在1942年初完成。

古斯塔夫巨炮的基本参数如下:

口径:800mm

炮管长:32米.

全炮长:43米

宽: 7米

炮身重400吨。

炮弹:穿甲弹(7吨)高爆弹(4.75吨)

最大射程:47km(高爆弹)/38km(穿甲弹)

射速:14发/天。

首先说这个炮本身却是达成了预期设计要求。

可以将7吨重的混凝土破坏弹投送到38公里以外,足以破坏超5米厚的混凝土。

在其服役时,甚至没有那种对地攻击武器能做到这么大吨位的投送能力。

而实战中,古斯塔夫巨炮也确实完成了设计要求。

虽然法国人投降太快,德军根本就没机会使用巨炮轰击初始设计目标马奇诺防线,但是在1942年德军巴巴罗莎计划中,对苏军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群的攻击过程中,德军最终使用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武器。

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在1941年11月就完成了除要塞群以外的所有区域占领,但是对要塞群的攻击非常困难,当年12月停止进攻,德军开始运输准备巨炮。

1942年6月5日,古斯塔夫巨炮开始对要塞炮台进行轰击,“斯大林堡垒”被击中6发4.8吨的炮弹,“莫洛托夫堡垒”被击中7发炮弹,位于后方的“库贝拉”弹药库被7.1吨重的“混凝土破坏弹”击中9发,击穿了弹药库8米厚的岩石,将这座弹药库引爆,由此引发的大爆炸导致了整个要塞摇晃。这个储备第4防御地区所有弹药的仓库被炸毁。

几乎所有防御最好的炮台基本都是被巨炮轰开了。

在从6月5日到6月17日12天里,古斯塔夫总共发射了48枚炮弹,完成了自己作为堡垒开罐器的使命。最终帮助德军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

但是,这个也仅仅是巨炮唯一的辉煌时刻了。

这门巨炮的威力,并没有掩盖其天生的缺点。

过大过重,这门炮的使用非常麻烦。

炮身全重超过400吨,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运输。所以德国人为这个巨物设计了一个列车炮架,一般的铁轨还无法承受,所以需要特制的复轨,也就是两条双轨并行,才能承受这个巨炮。

这样炮身炮架以及附属动力的全重就达到了惊人的1488吨。

然后是慢,什么都慢。

要使用巨炮,准备很慢。因为需要先行修建特殊轨道铁路,然后火炮拆散运输,到目的地以后组装,准备过程非常长。

然后射速也很慢。

每天最高14发。注意是每天。毕竟是数吨重的炮弹,每一次装填都是吊车和多名士兵配合。

每一次的发射药也是接近2吨。装填速度非常慢。

为了操作这样一门大炮,德军独立成立了一个重炮营,直接操作指挥人员就有503人。

而巨炮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目标,为了防止空袭,还会配备高炮部队和烟雾释放部队,总共会有超过4000人为这一门巨炮服务。

这样的资源消耗和时间浪费是惊人的。

在最后的战争中,曾经有记载多拉巨炮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但是并未参与战斗即撤离,最后被德国工兵拆毁。

另有信息说古斯塔夫参与了炮轰华沙,但是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这点。

有证可查的800mm巨炮参战记录,仅有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德国人最晚在1944年就放弃了巨炮。

毕竟这真不是一个实用的武器。

客观来说,古斯塔夫巨炮带有明显德国人喜好巨物的特征。

应该说对于一战巨炮攻击堡垒的成功案例让德国人对未来军事科技的判断走入了一个错误的分支。

对于重型爆炸物的投送,实际上在飞机逐渐成熟以后,其投送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火炮。

火炮基于其原理,投送能力远不如飞机。而火炮大型化所带来的副作用增加也远远高于飞机。

炮弹的炸药装药量远低于航空炸弹,诸如古斯塔夫巨炮的穿甲弹全重7吨,内装炸药只有250kg。即使高爆弹4.75吨重,内部也只有500kg炸药,其装药比例仅仅只有3.5%和10.5%。

而二战期间即使强调钻地能力而降低装药量的高脚柜炸弹,全重5.4吨,装药量为2.4吨,装药比例44.4%。

而且航弹实际上可以更高高度投放,末端速度远高于炮弹,对地下目标穿透能力远高于炮弹。

并且,飞机对这种巨型兵器具有天生的克制,可以说是飞机的天然靶子。

所以盟军在面对坚固堡垒,最终采用的钻地弹这种科技,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了。

关于二战钻地弹可以参考这篇:

德军对于重型轰炸机重视程度远远不如盟军,而同期英国人基于重型轰炸机,研发出早期重型钻地弹,其对地下堡垒的攻击效果远远高于古斯塔夫巨炮。

德国人可以说是点错了科技树,浪费了大量而宝贵的战争资源。

这点来说,古斯塔夫巨炮是典型的大而无当,浪费资源的典型了。

不过,这样的大炮,确实很帅。这个大概就是男人的浪漫吧。

世界有史以来口径最大的火炮“古斯塔夫”的辉煌与落幕!
1.1 万 播放 · 8 赞同
完整版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