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教育奠基 人才开路

文/本刊记者 杨宇

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摘自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心相通,民相亲,国之交才能稳步向前。在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普遍稀缺的当今,教育要发挥怎样的作用,才能为实现民心相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而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呢?

2016年11月,教育部与福建、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新疆等6省(区)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在签署仪式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既要立足自身优势,又要跳出自身局限,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优质服务、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2017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教育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重点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强化务实合作,加大推进力度,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教育积极行动,教育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国际上,中国教育主动对接沿线国家需求,加快推进语言互通,为民心相通架设桥梁、奠定路基。在国内,教育部携手有关部委、地方共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以及共建丝路合作机制等方面重点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

不难看出,中国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的定位非常清晰,这就是“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

奠定语言基础

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拟通过加快培养国家亟须非通用语种人才等重要举措,实现所有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需要。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现场的同传耳机里,有18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柬埔寨语、捷克语、匈牙利语、印度尼西亚语、哈萨克语、老挝语、蒙古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越南语、日语和韩语。

如果说法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属于使用相对较多的“大型小语种”,那么,老挝语、塞尔维亚语、匈牙利语等,就属于普通人极少接触的语言了。不少中国参会者和工作人员表示,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单子上列举的某些语言。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84个语种专业中,还有更多闻所未闻的语言:乌尔都语、缅甸语、僧伽罗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库尔德语……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教育部国际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使该校开设的外国语言专业在2018年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

此外,其他高校也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竞相开设相关语种专业。云南民族大学率先在全国综合类院校中开全南亚东南亚国家15个语种专业;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乌尔都语、波兰语等14个语种,计划到2020年实现沿线主要国家语种全覆盖。

据田学军副部长在5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中国公派1036人出国学习42个非通用语种,填补9个国内空白语种。同时,接受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进行高翻强化训练的3名乌兹别克斯坦学员,专程赴北京为该国官员提供翻译服务。为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双边关系发展,培养阿盟国家汉语翻译人才,2016年9月,教育部与外交部合作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中阿汉语翻译联合培养项目”。2016-2017学年,第一批12名学员来自6个国家。该项目第一阶段将连续举办5年。除此之外,外交部还支持上外成立了“汉阿高级翻译培训基地”。

发掘地方优势

语言是民心相通的桥梁,但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仅仅有语言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熟悉和了解当地国情民意的人,需要更多介绍沿线国家地区的研究成果。为此,教育部重点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为推进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二是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一国一本,共计66本。

推进民心相通,地缘优势绝对不可忽略。为推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落地,教育部在与新疆等地方教育部门的沟通磋商中,形成了“与沿边为主、国家对其‘一带一路’建设有明确定位、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基础薄弱的省份签约,给予实质性支持开展共建”的思路,推进“一带一路”重点省份立足本省特点,开展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6年9月以来,教育部先后与甘肃、宁夏、福建、贵州、云南、海南、新疆、广西等8省(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17年4月,教育部又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青岛等6省(区)、市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至此,签约总量达14个省(区)、市,基本实现与主要节点省份签约的全覆盖,基本形成了省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

根据合作备忘录,教育部和签约省(区)、市将统筹协调国内外优质资源,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提供人才支撑、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努力形成“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

已签约的部分省份都有哪些好做法?不难发现,大部分工作重点都聚焦在了“人才”上。如:甘肃突出重点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西部连片贫困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云南主办的“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滇西边境山区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以及设立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海南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汉语、热带农业、热带医学、海水养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广西推进“留学广西”东盟教育、“澜沧江-湄公河之约”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等。

促进双向留学

巴基斯坦北方公司专业技术骨干伊克拉姆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合影,6张微笑的面庞,定格在北京理工大学的逸夫楼前。这6个人分别是办公室的主人,以及他的大女儿、大女婿、二女儿、二女婿和小儿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曾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留学生。

伊克拉姆2005年到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伊克拉姆就带领全家人来中国旅行,并特别参观了北理工。回国后,伊克拉姆帮助子女们申请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并把他们送到北理工读书。

同样来自巴基斯坦的法哈姆,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留学生,他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曹传宝的耐心指导下,法哈姆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

伊克拉姆一家和法哈姆,正是“一带一路”友好交流的缩影。

通过留学深化培养人才的力度,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注重来华留学高端人才培养,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和未来领导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达20多万。“留学中国”品牌逐步形成。

此外,来华留学政策法规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已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链条,新出台《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大幅提升政府奖学金学历生比例,加强来华留学质量建设。建立质量标准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不断升级。推动高校加强来华留学品牌课程、专业建设,评选出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50门。

留学是双向的,除了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在教育部《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2012年以来,这个数字已达到35万多,仅2016年就有7.44万人,比2012年增长38.61%。

2016年,中国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这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开展的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的宗旨就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关于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要求,目的是加快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和国别区域问题研究人才。2017年,又将有1150人在该项目支持下奔赴各自的留学目的地。

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相关高校和重点省份纷纷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主动合作开展留学生项目。

2017年6月,连接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运营在即。这条铁路是肯尼亚近百年来新建的第一条铁路,完全采用中国资金、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

铁路建成后,为了培养当地的运行、维护、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负责铁路建设的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启动肯尼亚留学生项目。从2016年起,两批共60名肯尼亚学生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开始了为期4年半的学习。

得益于“中缅职教留学生合作项目”,87名缅甸学生前不久进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始为期3年的学习,他们毕业后将成为缅甸高职院校的师资骨干。

与此同时,部分省区也先后启动了各具特色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例如,陕西明确将“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额度,从每年450万元大幅提高到1500万元,并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广西2016年招收的东盟国家留学生达到9061人,成为全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海南高校着力挖掘自身优势,为东盟各国培训热带农业、海洋、食品、旅游、经济等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500多人,向东盟国家派出汉语志愿者教师1000人,为东盟国家培训本土汉语教师2000人。

加强国际合作

5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田学军副部长举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在南非工作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浙江师范大学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促进中非民心相通方面的一些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10年来,浙师大每年都派师生到非洲去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了大半个非洲,迄今已与20多个国家50多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办了90多期培训班,培训了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0多名政府高官、教育界的管理人员、校长和智库的精英。该校非洲研究所长期开展国别和区域的研究,产出大量极具价值的成果,曾发布中国南非人文交流年度报告,入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最佳区域研究中心。

教育人文交流的拓展与深化,为民心相通系牢了纽带。在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方面,2016年通过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内的六大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共签署86项合作协议,取得400余项成果,共有10万多名中外来宾参加相关活动,为我国外交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与民意基础。在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上,教育国际合作得到了实质性推进,如中国-东盟启动实施“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千名中小学教师交流计划”等。2017年4月24日,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比勒陀利亚召开。时隔一个月,新拓展的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方面,开展了“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教育援外行动,在中非各选择20所高校开展一对一长期稳定合作,鼓励合作双方在各自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交流,包括合作科研、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等。2016年,针对“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还开发了网上申报系统,共有北京大学等18家高校申报了25个项目。

“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既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

这里还有一份成绩单:在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方面,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阶段。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并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等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7个合作办学项目。

二是境外办学稳妥推进。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4个机构分别是老挝苏州大学(2011年批复设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013年批复设立)、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2013年批复设立)、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2014年批复设立)。开设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学、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金融与投融资管理、哲学、法律、学前及特殊教育、航海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新闻及传播学等。

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实现互联互通,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实现学历学位的互认。近年来,教育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24个,包括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斯里兰卡、蒙古、埃及。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教育部又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黑、爱沙尼亚、老挝等国教育部门签署了教育领域合作文件,与塞浦路斯签署了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协议。至此,与中国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到25个。

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介绍,在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方面,我国还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协调世界银行编写了《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的政策建议》,并牵头组织制定了《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等。

此外,根据中央部署,教育部和中央外办等部门合作起草并由中办、国办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扩大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

教育国际合作的加强,无疑为培养人才开拓了更宽广的路径。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将会更加通畅、广泛和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也会愈加灵活多样,更多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会不断涌现在“一带一路”上。(部分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

责任编辑:张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