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刘杉博士:春节前会不会降准



导语: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在增大,如何拿捏政策出台时机,的确需要认真考虑。就目前经济与社会环境看,3月1日后降准,可能性最大。

有媒体从国有大行及数家股份制银行证实,央行1月14日在2800亿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后,再度进行了同等数量的MLF投放。

央行继续增加流动性供给,显然与市场资金偏紧有关。虽是年初,但近期股市活跃,银行资金分流严重,再加上新股申购集中,以及准备春节现金,市场流动性压力明显。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利率水平也回升到5%以上,从侧面验证银行资金偏紧的事实。

央行续做MLF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其同时释放的信号是短期不会全面降准。

尽管央行稳健行事的理由很多,但市场近来坚信降准的靴子会落地。由于货币传导机制失灵,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015年货币政策一定会比去年宽松。刚刚结束的央行工作会议提出货币供给“合理充裕”的措辞,让市场对全面降准的预期更加确定。

然而,降准靴子迟迟不落地,也反映出宏观当局决心难下。事实上决策者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担心通货紧缩现象持续,另一方面担心降准可能刺激房地产市场反弹,加重资产泡沫。

担心房价反弹是影响宏观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对通货紧缩缺乏明确一致的判断,恐怕是货币政策犹豫不决的更直接原因。

学界对是否存在通货紧缩还有争论,对通缩的形成机理更没有形成可信的研究结果,这都让行政当局难以下定决心。

2014年CPI上涨2.0%,年度涨幅为2009年以来新低,表现为温和通胀。但CPI月度数据持续在低位徘徊,PPI则连续34个月负增长,显示生产形势不乐观,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延续。

如果将物价持续下跌作为通货紧缩的判断基础,那么可以推断,PPI已经出现通缩特征,且有继续加重趋势。CPI虽然相对稳定,但主要得益于食品价格的支撑,而非食品类价格,同样为持续负增长。虽然货币供给并无收缩,但货币传导机制失灵,以及近期资金向股票市场转移,都使货币供给无法支持实体经济价格稳定。因此,通货紧缩的迹象相当明显。

此次通货紧缩或延续相当一段时间,导致物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因素有五点。

其一,产能过剩严重。长期高速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需要消化,特别是出口降速,使得产能过剩状况更加突出。由于房地产周期拐点来临,相关产业链也面临减产局面。

其二,有效需求不足。收入增长乏力、人口红利消失、内需结构调整,以及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化,导致居民、企业和政府各类需求均难以增长。总需求不足是促使物价总水平下跌的直接原因。

其三,货币供给无效。如果说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那么尽管货币供给持续增长,但鉴于有效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下降,商业银行贷款意愿也不足,从而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货币沉淀于金融体系之内,增量货币对价格总水平影响有限。

其四,美元走强输入通缩。美元持续走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定价重心下移,再加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新能源革命导致的油价下降和需求减少,使得大宗商品总体价格走低。鉴于欧洲、日本和新兴经济体恢复经济需要时日,在美元继续走强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将在较长时间徘徊在底部区域,从而使中国要继续接受输入性通缩。

其五,技术革命降低商业成本。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了商业业态,降低了商业成本,而互联网在实体经济和融资领域的应用,同样降低了生产及融资成本。新技术革命导致生产成本下降,抑制了价格总水平涨幅。

以上五点,实际成为“新常态”一部分,这要求中国做出理性选择。如果选择市场出清,这会让通货紧缩延续一段时间,但有利于长期增长效率,政府或可以接受这一选择,只不过要对就业率和增长率有足够的接受心理。如果放松货币,以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经济下滑,后果难料。可能货币传导机制继续失灵,货币政策无效。也可能促使房地产反弹,导致危机延后。

正是由于两难困境,宏观当局举棋不定。不过,考虑到出口增速下降,国际收支趋于平衡,那么降准的最好措辞是对冲基础货币供给减少,因而选择美联储加息,是副作用最小的降准时机。然而美联储加息时间并不明朗,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却在增大,如何拿捏政策出台时机,的确需要认真考虑。

不动产登记条例3月1日实施,此举将促使投资者抛售房产,因而在该条例正式实施后再行降准,或可以减少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刺激作用。

就目前经济与社会环境看,3月1日后降准,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