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催征日,奋楫争先时。干货满满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亮”出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更为新一年的砥砺前行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细读这份报告可以发现,未来产业先导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西湖大学、良渚文化等“杭州元素”均出现在了全省2024年的重点工作中。
这些“杭州元素”,让杭州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更加可期可盼。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杭州如何在奋进的鼓点中书写“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答卷?让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的声音。
关键词: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牵引带动省内各类科创走廊提高创新强度和质效。
——摘自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谈】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全省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一直在整合创新资源、引入创新要素等方面发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布局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和“国字号”科创平台,吸引了一批批科创企业入驻,区域人才总量突破了60万。
去年,省市正式确立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承载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赋予了大走廊新的目标和定位。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大走廊将持续下功夫打造创新策源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大走廊将以高校院所、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为重点,加快打造环大学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立“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通过建设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完善成果转化进中心的闭环机制,进而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
简单来说,从早期的技术研发孵化,到通过概念验证后的市场交易,再到后续的科创基金导入、科创联盟跟进服务,大走廊会提供完整的一条龙服务,科学家只需要安安静静做实验、搞科研。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产生裂变效应,在大走廊打造科创“核爆点”。
——省人大代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春浩
关键词:西湖大学
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
——摘自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委员谈】
高水平新型大学的创建,离不开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科学发现,而顶尖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西湖大学自创办以来,持续面向全球引进一流人才,2023年,我们新引进了46位博导,既有像管坤良、杨健、李波、金耀初、陈华一等一批海外执教多年的华人科学家,也有像Alexey Cheskidov、Marco Amabili等非华裔学者加盟,截至2023年底,共有215位优秀科学家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其中90%来自海外。
同时,我们努力营造善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人才发展环境,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已经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例如去年何睿华团队成功发现了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王睿团队设计了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长期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聚焦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一所生于浙江、长于浙江的大学,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西湖大学在坚持从“0”到“1”的基础研究的同时,已在杭州先后孵化了44家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努力助推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
对于我个人而言,集成电路是我近几年特别关注的领域。围绕实现《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聚焦碳化硅(SiC)芯片全产业链发展,这次省两会我提出了《关于全链条培育碳化硅芯片产业促进全省科技资源高效配置的建议》。我认为,浙江作为全国集成电路重要产业基地,应积极顺应前沿技术趋势,前瞻做好产业布局,主动拓展国际合作。具体来说,建议浙江通过规划捏合、生态捏合、创新捏合,推进碳化硅(SiC)芯片全产业链发展,全方位优化产业链生态,产业上实现高水平聚链、延链、跨链,创新上推进跨学科合作、全球开放合作,抢占下一代特色芯片产业发展先机。
——省政协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副主委,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
关键词:未来产业先导区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摘自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委员谈】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传统产业的跃迁升级。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迈向“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在发展未来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在近年来不断跑出“加速度”。有关未来产业的词汇如人工智能、算力经济、生物医药等成为备受关注的高频词汇。
作为一名从事医药工作多年的委员,看到报告中“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这句话时,我心情十分激动。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战略,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我们底气足、信心更足。我也将秉承“诚信、求实、专业、创新”的理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拓展履职思路,利用自身专业在医药领域贡献更多力量。
对于如何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我也思考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一是设立更多生物医药专项基金,在战略性产业领域孵化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二是创新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从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建立不同的人才补助政策;三是突出医药制造业创新建设,锚定医药产业发展定位,夯实我省医药产业基础;四是以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医药创新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围绕打造全球先进研发制造基地目标,打造专精特新的医药创新产业园。
——省政协委员,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药学工程师冯雅
关键词:“良渚论坛”、良渚文化大走廊
成功举办首届“良渚论坛”。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精心办好“良渚论坛”。持续推动四条诗路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良渚文化大走廊和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摘自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谈】
去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300多位中外嘉宾相聚良渚古城遗址,深度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我看来,良渚文化不仅是杭州的、浙江的,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把“良渚论坛”和良渚文化大走廊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是守护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从气势宏伟的良渚古城、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等级分明的墓葬,到美轮美奂的玉器、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通过考古和研究工作,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但作为一个复杂的史前文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比如,建造城墙是一个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庞大工程,良渚先人为什么选择在沼泽地里建城?良渚王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设有9座城门。中国古代历代的都邑形制与良渚王城布局可谓一脉相承,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良渚遗址在改写中国和世界水利史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城市规划学呢?
我希望以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为载体,把文化作为纽带,将城市、乡村、产业、生态有机串联起来,进一步优化城市界面和乡村风貌。在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不断提升周边百姓的生活品质。
我是一名基层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会一直坚守本职岗位,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省人大代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址管理科科长、文博馆员施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