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国家经济
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也正逐步发生巨大变革。人们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地坑院正被一座座砖瓦房所替代,尤其是年轻人更把地坑院看作是贫穷的体现,如今极少再有人建造地坑院了。村子里最晚的院子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因为没有人居住,成片的地下村落正在加速走向消亡。人马寨村的王宝藏说,在200年前,他们村还几乎没有砖瓦房,大家都住在地坑院内,住在地坑院内的人数只剩1/3了,而地坑院在这几年内也消失了五六十个。地坑院如果有人住,一般都能住上一两百年,在陕县有100多年历史的地坑院有很多,但没人住后很快就会倒塌。西张村镇一位工作人员说,仅在2003年9月29日的
强降雨
中,西张村镇地坑院就有600余孔窑洞倒塌,使地坑院的消失速度进一步加快。抢救有
代表性
的地下村落,保护民居
文化遗产
已成当务之急。90年代后期,国家出台了“退宅还田”的
土地政策
,由于地坑院占地较多,被当地政府列入“退宅还田”项目之内。填院造房,退宅还田,使一座座地坑院逐渐被水淹土埋,地坑院的数量在迅速减少,地下村庄正在
一步一步
走向消失。在此民居保护与
土地开发
产生矛盾的关键时刻,有选择地保护抢救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坑院村庄,已是刻不容缓。作为
民族文化遗产
的内容之一,作为民居史上的一大奇特景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民居地坑院进行抢救性保护。我们要积极地宣传呼吁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培养群众的保护意识,提高领导对保护工作的认识,将地坑院的保护纳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