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29     信息来源: 编辑部     浏览数:

2013 年开始,安化以“荒山茶”的概念再次在安化茶历史上创造了一个新话题。大家开始在谈论野生茶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彻底陷落到一个由各种词汇构成的泥潭里:古树、老树、野生树、大树、中树、小树、家边、家边大树、家边小树、乔木、灌木、密植型、生态型、荒山茶、放荒的茶树、套种的小树、台地茶等等……

够乱了是吗?不够。这还只是民间的茶商和茶农基于商业需求告诉你的词语,如果求助于学者,你还会听到:野生型、管理型、生态型、野生栽培型、乔木型、灌木型,台地型……

眼冒金星,越踩越深。至今并无一个官方(政府)或者学术部门对此有通行的标准方案。多大算大,多老算老?大多数人最后半窒息着投降: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少数人,譬如我们长期呆在安化品茶又没有品牌的人,非要把猫抓乱的那团线理顺不可。

其实在混乱的线团里面只有一个硬核。在安化的时间长了,发现大多数还算本分的茶农嘴里只有两个概念:老树和新树。有茶商半开玩笑地说:“倘若一个茶农嘴里还冒出古树或者中树这个概念,那他多半和外面做生意的时间也长了,而且生意做得不小。”

通用法则是:自己这一辈子种下10-20亩茶,无论是“满天星式”密植在林间和坡地上,还是现代化密植的方式种成我们常见的阶梯状茶园,通通叫做新树;除了小树以外的都是大树――哪怕是被扦插过的树刚抽出才几年大的新枝条,也是老树。这些被戏称为“野生”的包括父辈留下来的茶园,以及在林间发现的曾经无人打理,又重新管理起来的茶园。至于它们是否曾被扦插,都不在考量范围内。

很多人会听说过所谓的“家边”茶园,这不是老树体系的称呼,而是地理位置体系里的,对应的是“树林里的茶园”。多数村子边的是新栽种的密植型现代茶园,也就是“家边新树”。一些村子,譬如高马村,因为历史以来京 有大规模古茶园,虽然后来被矮化过,却也保存完好,所以也有许多“家边老树”。

这两年特别流行的一个概念是“国有林里的茶”,这些茶被认为是最好的茶,生长于国有林里,比如最出名的芙蓉山国有林场,一片300克的茯砖高达300元,一支新百两高达1400元,还是离地价。曾经被荒弃,随着茶叶价格走高,才被村民重新管理起来。一般而言都应该属于新茶树。但由于“国有林”这个地理标签就意味着金钱,所以茶农也在林间栽种新的茶树,这种行为属于违法,但“国有林茶树”这种茶品依旧在市场流通。

打算揭开迷雾看真相的茶客,只要了解如下知识:

1.安化原生种茶树,只有云台山大叶种,在此母本基础上培养了很多品种,这化没有乔木茶,只有灌木茶,有些长得很高的灌木很容易误判为是乔木。

2.纯粹的野茶被认定为不适合饮用,但今年市场上出现颇多这种产品。

3.按林业局标准,100年以上的茶树即为古茶树。茶树生长缓慢,品种不同,不能纯以树干粗细判断树龄。判断一棵树是否“千年古树”主要靠史书记载或者村里长辈口口相传,基本属于“信则有”。

4.茶叶滋味取决于很多因素(见上图),不是茶树越老越好喝。树龄只是数十个因素中的一个。即便在其他条件都一致的前提下,200岁的那棵树做出来的茶也未必比99岁那株好喝。

5.一般而言,大树茶的耐泡度优于小树茶。但优秀的小树茶头三泡的适口度也不差,甜度高,甚至有很多人更喜欢小树茶。

6.茶客通过实践的经验谈认为,没有被扦插过的有着更好的滋味和耐泡度。但部分学术界人士不认可这一点。在安化地区,除了少数的几棵,基本没有成片的、没有被人为栽植的树。

7.茶农意识到改良茶质以后,不进行修剪,经过4-6年后,茶质会有明显提升。

8.不要妄想单纯凭借干茶或者叶底的外观判别是否老树茶。老树和新茶的条索形态、颜色、叶片大小及厚薄、叶脉清晰度,叶片柔韧度、锯齿数量以及形状各种指标均无定论,尤其做成干茶后更难分别。故此一般茶客的准确度只有25%以下,有经验的茶商可能达到50%。用一个高马村的茶农的话说:“我都分不出来,何况你们。”

9.评判一款茶是新茶还是老茶,最靠谱的方式是靠喝,从其耐泡度,香气,汤感厚薄,以及茶气进行判断。前提是你通过喝了大量的真的老茶,建立了良好以及准确的老茶鉴别标准。没建立标准之前无从通过任何线索鉴别。

10.每个山头,包括普通山头都有好茶叶;名山也不见得每片茶地品质都比别人强。但从植物学意义上的“好茶叶”到成品意义上的“好茶”之间的道路依旧艰险。工艺、储藏等因素和原材料同等重要。


安化云台山大叶种是黑茶的原生产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目前,在安化还生长着许多成片的古茶树。按目前在安化茶叶界的通行标准,100年以上的茶树被称为古茶树。一般只有乔木型大茶树的寿命才能超过100年,灌木型茶树几十年就会老化死亡。而安化没有乔木茶树。

在人类活动介入之前,这些都是野生古茶树(树林茶)。在安化历史上把野茶驯化为家茶的方式是:把野生大茶树砍断,连续三年焚烧,然后把草木灰堆在根部,待其重新发芽,称为过渡性茶树。这种过渡型茶树所结出来的茶果培育出来的,才变成真正的栽培型茶树。

安化地区种茶历史超过千年,所以很多古茶树其实已经是栽培型的家茶。在古代,有大规模的人工栽培茶园。只是后来被丢荒的时间长了,又重新“野”了起来。

这种方式在湖南其它县也被采用,但不是用于驯化野茶,而是当灌木型茶树老化以后的一种使之重获新生的方法。

在植物学分类里,树高6-10米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安化茶树都属于灌木植物,这是安化茶种的第一特征。在安化,超过一人高的茶树就很少见。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安化的老灌木和乔木茶树混淆。它们树干隐藏在地表之下,地表上表现为丛生的枝桠而非显著的树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