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美国电影《利刃出鞘 2 》?
123 个回答
"It's so dumb, it's brilliant."
这是由Kate Hudson饰演的时装设计师伯迪,在影片末尾得知所谓“诡计”的真相后,不假思索地说出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却很适合形容这部电影。
的确,这是一部很“蠢“的电影。
文如其名,如洋葱剥丝抽茧后空无一物的内心那般,处于本片核心的大反派,其实只是一个剽窃他人想法、毫无准备与诡计的大蠢蛋。他虚荣浮夸不识货,甚至做出蠢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以至于主角从一开始通过常理直接把他排除在外,却没想到反被愚弄。同时,影片作为高潮的第三幕的挫折与危机化解,乍看之下也确实显得有些愚钝笨拙,让人感觉余味略为苦涩。
但是,这又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结构上一分为二、工整有致:时间占比最大的第一部分如同洋葱的第一层外壳,足够透明清晰,已经把真相呈现在你的面前,却通过各种“假动作”、绚烂的色彩来进行干扰,播下怀疑的种子。第二部分则换个视角重新展现,彻底颠倒故事,同时还夹带着第三部分记忆闪回,层层剥离。细节上也有不少前后呼应、伏笔设计,甚至结局都早在第一部分就通过反派自己说了出来。
整体风格上,如果说《利刃出鞘》是新英格兰式的古典端庄,那么《玻璃洋葱》就是纽约洛城式的摩登绚丽。这点尤其是在制作上足见了心思:服装设计则绚烂多彩、又贴合人物形象(如开场见面时佩戴的口罩均符合各自身份),道具设计摩登前卫、营造出新钱贵族的奢华,而配乐恰到好处的drama,少了配乐可能笑料也得折损大半。这部电影也许有点“蠢”,但绝对不廉价。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蠢”而自知。
蠢而不自知,自以为是,那是尴尬;蠢而自知,并以此讥讽,那是喜剧。这也是本作比前作喜感指数要高出不少的原因。如果说《利刃》只是温和地把移民问题、阶级矛盾融入进悬案的推进中,那么《洋葱》就直把矛头对准了每个身份都有所指代的角色身上,不惜笔墨地讽刺: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所谓“社会精英”,看似立场对立,实则利益共通;更重要的,如玻璃洋葱一般,看似天才之举(比如客厅正中央挂反了的画作)也许只是单纯的蠢。只有够蠢,“节目效果”才能凸显出来。
不少人说这部电影不如前作,但我却感觉编剧/导演莱恩·约翰逊,压根儿就没打算“匹敌前作”,甚至是想要和前作“反着来”,越怎么不同越好。前作反派“美队”面相好人、实则心机城府,那么本作就找演了不少反派的诺顿来演,面露邪恶、实则空无一物。前作一环套一环、布局缜密,那么本作就快刀斩乱麻、现场发挥。前作典雅端庄,那么本作就炫丽疯狂。
就连导演本人都在采访中表示 [1] ,不满意网飞将“利刃出鞘”包含在了影片名中(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实际上片尾标题名就只有Glass Onion),原因就是希望每一部就像小说一样单独成篇,各有风采(没人会说《东方快车谋杀案2:尼罗河上的惨案》吧);然而从推广角度来讲,带上前作的名字也确实会带来更多热度,只是国内的译名从《玻璃洋葱》变成《利刃出鞘2:玻璃洋葱》再到现在的《利刃出鞘2》,就显得有点喜感了……
说回来,如上所述的颠覆,一直延续到了第三幕,本按传统推理作品的套路,最后主角暗藏一手、反客为主的“Gotcha“时刻,也变成令人目瞪口呆、不合常理、接近蛮荒式的暴力毁灭。
不过这看似离谱的最后一幕骚操作,其实是呼应了第一部分中,反派迈尔斯引以为豪、废了点口舌的所谓“颠覆理论 Disruption Theory”,有几分作茧自缚的意味:
改变格局,从小事开始:于是海伦从砸碎会客厅中央千篇一律的玻璃饰品开始。
大家会因为感到兴奋:玻璃饰品看多了感到厌烦,更是从中宣泄积压的对迈尔斯的不满。
颠覆“更大”的事:从海伦打碎玻璃钢琴、再到打碎调酒台、引燃大火,
无人愿意颠覆的事:再到最后的蒙娜丽莎
人们不会支持你,会叫你停下:也确实是反应过来的众人的行为,试图拦下海伦。
但这才是“真正的颠覆”
以及不会忘记的招牌手势 :)
讽刺地是,这个被侦探布兰克评价为“mediocre at best 最多称得上是平庸“的理论,却被当时醉醺醺的、唯一呈现出不满与讥讽的海伦给听了进去,并付之于行动。
当然,海伦最后的举动也绝非一时兴起,影片早在开场和中段的位置,就用“暴力拆机关盒”、和中间向布兰克诉冤情的台词,暗示了海伦单刀直入、直爽的性格。
其中“也许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打开它”,其实就是导演借其口,解释第三幕的危机化解,按照传统也许有着什么精妙上流的解决方法,但对于一介小学老师的海伦而言,“能打开就行了”,也许有些笨拙,但却是她不甘于现状、不服输的倔强,也是她另辟蹊径、不循规蹈矩的“颠覆”。
这一点在前面海伦一起侦查的时候也展现了出现,尤其是下图一起窥探的这个桥段中,当布兰克还保持着职业侦探的谨慎小心时,海伦果敢地冲到了前方才收听到了真相(不过她这个时候也醉醺醺的了,不排除酒壮人胆这一因素哈哈哈)
而像海伦这样有些平凡的人物,却成为了真正打破规矩的“颠覆者”。也难怪最后一个镜头,她微笑的姿态颇像蒙娜丽莎像,导演对角色的爱恨褒贬也就很明晰了。
本片几位女性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不论是Janelle Monáe一人分饰两角,还是Kathryn Hahn出演看似温和主妇、实则变脸达人的克莱尔,以及Kate Hudson带来“dumb blonde“的喜剧元素,都足以让人刮目相看。角色层面上看似花瓶实则有所己见的维斯克、对安迪/海伦一脸花痴的小配角助手佩格,也都有着不一样的亮点。何况本作和前作都是女性主角,编剧有所侧重笔墨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本片的发行也引起一些讨论。作为网飞出品的流媒体电影,为了在颁奖季占有一席之位,本片提前一个月在美国小规模播映,据说大城市里都是场场爆满。放映完毕之后,网飞还故意不公布院线票房成绩,遮掩的态度让人感觉它甚至不希望本片票房出彩,而是坚持流媒体发行。
有利有弊,最大弊端是观影的自由度没有限制了,特别是第一部分没有故意掩盖“换酒”的真相,如果在线上看时,立马调回到喝酒前的片段重看,那么可就直接破案了,但本片该有的趣味也就被剥夺了。对于观众的好处则在于适合二刷,特别是在替身真相颠覆了故事格局后,原本感觉节奏缓慢的第一部分,其实能看出不少新的细节。只不过放在院线的话,应该能挣得更多的票房 ……
最后瞄了眼回答区,看起来负面评价比较多,但个人还是真心喜欢这部电影,二刷时还是笑个不停。都能想象莱恩在20年新冠初始写下本作时,一脸奸笑地说到“Let's disrupt things, and make a f-ing dumb movie!“。也许是愚人自娱吧。但就像布兰克对本回答开头伯迪那句台词的回复一样:“不,他只是蠢而已。“——有人觉得本片就是单纯的蠢,有人则觉得蠢得精彩,好像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说到底,看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吧。
其他一些细节、呼应:
1、迈尔斯的“蠢”
迈尔斯的破绽,除了布兰克提到的那几点,还包括,客厅中央Mark Rothko的画挂反了,
想要炫耀Paul McCarthy的吉他也拿反了,
弹奏《Blackbird》,一首灵感来自于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歌曲,而自己一周之前才刚刚亲手迫害了一位黑人女性,有够讽刺的。
“太蠢“,以至于布兰克直接上来就排除了迈尔斯,表格上迈尔斯在第一排直接排除,但事实上这个表格暗示了迈尔斯既有动机(Motive)也有机会(Opportunity)
有人还说岛上迈尔斯对海伦说“很高兴你能来”时,摸了下她的肩膀,可能是确认下她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幻觉……
另外回忆中的迈尔斯,酒吧里的奇葩造型来自电影《木兰花》中的阿汤哥,寓意他造型都是剽窃电影里来的。
The wardrobe choice was in no way a knock on Anderson or his movie, but a subtle indication that Norton's Bron character lacks any original ideas. Even when it comes down to the clothes he wears, he can't help but steal someone's look.
投资“清洁”能源时的造型,来自Steve Jobs的经典黑毛衣+牛仔裤造型,也是暗讽他抄袭造型。
2、安迪与海伦
这俩双胞胎姐妹,除了口音、姿态不同,她们的发型偏分也不一样,海伦向左,安迪向右,至少在有限的电影画面中,发型方向就可判别这俩姐妹,但她的“好友”们似乎未察觉。
两人名字对应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毕竟全片发生在一个希腊岛屿上)也和她们故事有所对应:
安迪全名Cassandra卡珊德拉,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公主,因神蛇以舌为她洗耳或阿波罗的赐予而有预言能力,又因抗拒阿波罗,预言不被人相信。
对应安迪说“真话”,却没人相信她。
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起因,希腊诸岛,大小国王三十多个,远征特洛伊。从此海伦也被称为「启动千艘战舰的容颜」(the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
对应海伦晕船(doesn't do well with boats)
安迪对应自己创建的Alpha,而上岛的海伦对应岛上处处可见的Omega(也是洋葱)
而 Alpha 和 Omega 又是希腊字母表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对应安迪和海伦:安迪开启了Alpha帝国,那么就由海伦来终结它。而两人长得一样,因此也算是一种轮回。
特别是在安迪家中,有这么一副蛇食其尾的装饰画,就呼应了Alpha/Omega的这道轮回。
另外,安迪水杯上的图案,是有两张脸的古罗马门神Janus雅努斯,双脸象征着双胞胎姐妹;而雅努斯本身象征着开端(一月被认为是以 Janus 命名的),呼应了安迪才是真正的创始人。
3、群像细节
前面提到过的开场口罩细节,不同的口罩映照了各自的角色形象:
侦探布兰克,搭配上衣的时尚棉布口罩,毕竟是和休叔组CP的人了,这一部中时尚感大幅提升;科学家莱昂内尔,佩戴黑色N95口罩;政客/主妇克莱尔,戴的则是低调普通的棉布口罩;助手佩格,佩戴医用口罩,有着年轻一代的谨慎,也呼应着她在这个群体中相对另类、普通的身份。
另外一边,根本不care、没戴口罩的杜克和维斯克就不需多说,倒是设计师伯迪戴着的时尚纱网口罩,呼应了现实中戴着几乎一样无效口、引起众怒的女歌手打雷,讽刺他们追求美感但却无知。
在安迪搜索各个房间时,也可以推测出归属。第一个房间里椅子上挂着TED Radio Hour的袋子,恰好就是政客克莱尔抵达时带着的同款。
从她房间里搜出来的主要是符合她主妇“度假”形象的,各类消毒液一打、vibrator、烟草卷。
下一个房间是前超模/设计师伯迪的,之前偷听时又展现过她的房间,无亮点。
再下一个则可推测是科学家的,因为陈列着一打男士帽子,而他又是唯一那位。
而从他包里搜出来的则是durex和狗狗致幻片,看不出来,“城会玩儿”;最后就是杜克和维斯克的房间,也就是一些情趣类用品(包括viagra...)
4、呼应、伏笔
一分为二的结构,在视觉上采用了两次敲门划分(同样黑屏+敲门声,以及门的一黑一白):
(ps.今年另外一部结构上一分为二的电影《野蛮人》,也是前半部分呆在genre的舒适圈内,讲述着传统故事,而后半部分换视角,“颠覆”故事。当然两部电影的后半部分各有千秋。)
前半部分,开场侦探布兰克玩Among Us,找间谍/冒名顶替者游戏,暗示了海伦假扮安迪的身份。
后半部分画面的呼应:海伦上岛前的焦虑不安、结尾处的喜悦自信。同样的视角,不同的神情。
餐厅的豪华吊灯 = 最终引发爆炸的Klear结晶体 + 藏匿原手稿的信封漏出的红色方块
厕所里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坠落的伊卡洛斯》,预示着迈尔斯的陨落。
提到游戏是由《消失的爱人》Gillian Flynn撰写的,暗示海伦像书/电影里那样假死。
5、《利刃》与《洋葱》的联系
《利刃出鞘》提到的小说《Gravity's Rainbow》,在本作中出现在了小威的手中。
《利刃》中出演喜感小警察的Noah Segan,在本片也客串了“云里雾里”小哥达罗一角。
同样,之前和莱恩合作过几次的“囧瑟夫”Joseph Gordon-Levitt,也客串了两部电影,不过只是“声音”客串了:《利刃》中他是女主妹妹收看的探案节目的配音,而《洋葱》更狠,是每小时报时的那个“咚”的配音。 [2]
另外,片尾致敬的两位,便是在布兰克登场时和他一起zoom的两位,音乐剧大拿史蒂芬·桑坦,和老牌名演员安吉拉·兰斯伯瑞,均在电影上映前离世。
其中安吉拉曾演过老版电影《尼罗河的惨案》
而《利刃》中布兰克在车里等女主时,唱的歌《Losing My Mind》,便是桑坦写的。
本片的灵感来源之一《勾魂游戏》,也是桑坦,和来自《惊魂记》的安东尼·博金斯一同撰写。
6、《勾魂游戏》
《勾魂游戏》也确实和本片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影片中场出现死者、戏最多的是凶手,上船前的众人走位 [3] (本片不是像《勾魂》那样直接拍照,而是巧妙设置了众人前后的位置)
以及记录众人的拍立得照片(不过《勾魂》在照片上的设计更为巧妙(看过的应该懂),喜欢《利刃》《洋葱》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相关阅读
类似Meta爆笑的:
参考
- ^ Rian Johnson: ‘I’m Pissed Off‘ That ’Glass Onion‘ Needed to Add ’A Knives Out Mystery’ to Its Official Title - Variety
- ^ Inside Joseph Gordon-Levitt's Secret 'Glass Onion' Cameo as the 'Hourly Dong' (Exclusive) - ET
- ^ Rian Johnson Breaks Down the "Arrival" Scene from '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 | Vanity Fair
有钱人的世界需要如何设计?
一个富有但自私的混蛋所生活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何用环境设计去呼应抽丝剥茧的推理剧情?
在我看来,《利刃出鞘2》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所以,下面我就来唠唠电影中的美术设计吧~
美术在本片中早已超越了作为背景的表象,而是故事讲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每个角色赋予了现实基础和专属感觉基调,并通过视觉语言铺垫讽刺元素,加深观众对于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为了配合《利刃出鞘2》多方面、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布景和道具本身也必须有一系列同样的 渐进揭示设计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供人物线索,并娓娓道出那些似是而非的嫌疑人。
本片的艺术总监换成了资深大佬 瑞克·海因里希斯 (Rick Heinrichs),不仅指导过《断头谷》《加勒比海盗》《美国队长》等耳熟能详的大片,还在之前和导演 莱恩·约翰逊 合作了《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
当然首部《利刃出鞘》的成功,才是这次加大投资,招募顶级团队的基础。
海因里希斯觉得设计《利刃出鞘2》这样类型的电影是每个电影美术师共通的梦想, 将一个亿万富翁的炫耀和诡计通过无与伦比的布景设施展现出来。
电影开场的解谜魔盒是电影道具设计的一大亮点,不仅有为傻瓜设置的棋盘Mate,还有井字游戏、指南针、播放巴赫“G 小调赋格曲”的八音盒、斐波那契数列和元素周期序数。 从一开始,邀请盒就指出了每个角色的长处和短处,让我们为即将到来的诡计、欢闹和谜题做好准备。
魔盒的好处也在于契合新冠大流行的背景,分别在角色各自的领域里交代性格特征,并为他们最终在迈尔斯岛的会面拔高预期。
导演在设计前便对魔盒有了较明确的需求描述:尺寸相当于 3-4 个中等大小的披萨盒,开口必须依次显示游戏,并描述每个游戏的规则。 不过,这仍然在游戏执行、开箱和展示的过程中为设计师预留了较大的设计空间。
美术部门尝试了非常多的解谜方式,比如斐波那契曲线、元素周期表和“魔眼”3D 错觉。 经过了设计及3D动画的预览及多次概念迭代,一个完全充实且合理的拼图盒方案脱颖而出,并交由道具团队拆解制作。
魔盒操作方式动画演示 https://www.zhihu.com/video/1595451571923492864迈尔斯想让其他人感到他的强大、他的品味,并且不断展示他颠覆者领袖的身份。同时,环境设计需要在电影中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剧情就像刚开场的那个魔盒,每次旋转过后,谜底都会被颠覆和重置。
迈尔斯岛是电影最重要的故事发生地,为其寻找拍摄地是美术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它们在希腊波多河丽发现了阿曼度假村20号私人别墅,并决定将其作为主要拍摄地。这座度假村对希腊古典主义进行了正确的现代诠释,由著名建筑师 爱德华·塔特尔 (Edward Tuttle) 设计,特别是那个通往度假村的室外阶梯和层次鲜明的布局结构,十分符合故事背景。当然,电影中最终看到的外景部分还需要实景改造和VFX特效的加入,比如那个玻璃穹顶就是通过后期添加的。
迈尔斯岛设定在爱奥尼亚海,从远处看,必须有一个较为注目的轮廓,内部必须是一个辉煌和奢华的建筑群落。而迈尔斯的艺术品位融合了古典和现代,对玻璃制品情有独钟,玻璃洋葱穹顶就是他顶级欲望的终极表现,就像丘吉尔评价俄罗斯的那句名言,一个神秘的迷中谜。
玻璃洋葱呼应了那句"这一切是如何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更是迈尔斯自负、沾沾自喜的个人纪念碑,以符合他富有但业余的混蛋人设。迈尔斯确实是矛盾的,这层矛盾充满了讽刺意味,也需要一个洋葱结构的建筑来与之连贯。
美术总监确实拿来了一个真正的洋葱进行研究,并最终找到了契合拍摄地风格,同时介于华丽与可笑之间的方式。
玻璃洋葱穹顶前期用了3D建模,并在多个视角绘制了精确的气氛图,虽然最终摄影棚只需要搭建穹顶内的部分,并通过后期合成室外景观。
概念图有了,制作显然才是困难的开始。玻璃洋葱总共由350片玻璃和钢结构连接而成,结构充满了复合曲线,成本显然会高得离谱。为了构建玻璃洋葱,设计师绘制了从核心开始向外扩展到墙面各个层级的图纸,提前通过3D渲染图审查效果。
置景组先用胶合板在其他地方预先构筑了玻璃部分,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装箱,后续需要将其拆解运送到塞尔维亚的玻璃公司进行形状切割,最终运送回贝尔格莱德片场进行拍摄。
在室内设计方面,本片花费了巨大的心力。
为了与玻璃洋葱穹顶的钢铁玻璃美学保持一致,迈尔斯的艺术中庭也尽量让室外与室内融合在一起,在阳光的沐浴中展示他的艺术藏品。中庭宛如一座现代博物馆,先是一个经过修复的古希腊建筑遗迹,包含柱子、壁画和马赛克瓷砖,被用于餐饮区。为了让迈尔斯更具颠覆者特色,美术部门让一位艺术家在壁画中央的希腊神像上描绘了当代音乐人Kanye West(侃爷)。
中庭还存放着迈尔斯不拘一格的艺术收藏品,包括 毕加索 (《静物》1924)、 克里姆特 (《金鱼》1902)、 德加 (《苦艾酒》1875–76)、 霍克尼 (《尼科尔斯峡谷》1980) 、 巴斯奇亚 (《既然如此》1983) 、 蒙德里安 (《红色和蓝色的构成二》1929)、 弗朗西斯·培根、莫奈、卢西安·弗洛伊德 等,以及那幅被玻璃保护且惊世骇俗的《蒙娜丽莎》。
背景中还可以看到艺术家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Jean-Michel Basquiat) 的传奇作品 《In This Head》 (显然是复制品),其坚实的头骨和单眼看起来令环境非常具有震慑感。
当然,电影中使用这些名画可没那么容易, 版权需要获得大部分画廊和基金会的允许 ,还需要大量的艺术家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创作完还需要交由印刷公司进行制作,模仿原作的质地、画布和饰面。此外,复制品还得专门添加隐藏标签注明用途,不然少不了艺术界的官司。
其实,国内很多剧组为了避免版权问题,节省开销,会经常使用很多上古画作或公开的作品,所以大部分剧背景里总是那几幅用烂的画。
此外,展台部分摆满了一系列俗气的玻璃雕塑,不仅强化了迈尔斯的性格和品味,还为在中庭表演的镜头增添了奢靡气氛。
这些玻璃制品在前期草拟了40种不同的造型,最初在贝尔格莱德的道具仓库中用透明树脂进行铸造,可惜仓库发生大火,后转战到了捷克的一家玻璃艺术品厂,直接按正规流程进行制造,最终在镜头前反而达到了更佳的拍摄效果。
事实上,美术组刻意地将迈尔斯所有的艺术品布置得特别拥挤,以突出他的好奇心及迫切想压倒众人的强大欲望。
其他颠覆者,比如卡莱尔、杜克、莱昂内尔、伯迪,在庄园的房间布置也符合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延续了他们在各自住宅里的生活习惯。比如时尚达人伯迪陈设中的大胆配色和庸俗愚蠢的搭配、杜克房间中的健身器材。每个人的房间都会看到一个类似洋葱的圆形装饰物或挂件,再次呼应了主旨。
眼尖的观众还能够看到迈尔斯庄园厕所旁边的名作——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的 《爵士乐》 剪纸画。马斯蒂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八十多岁因为肠癌不得不放弃画笔转战剪纸创作。这幅作品被放在厕所旁边,不仅暗示了迈尔斯的可怖财富,也表明了他本身并没有“真才实学”。
大侦探布兰科的公寓住宅和庄园房间整体风格都比较内敛,但不乏俏皮元素,登场时的浴缸堪称神来之笔,也符合新冠期间的隔离诉求。
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潜台词,就是描述在线商业和社会的颠覆和破坏现象,以及对那些利用新技术和所谓民主群体的讽刺。 它们通过标榜万物智能化及天才至上来破坏自然规则,就像迈尔斯时髦酷炫的外表之下,充斥着空洞、权利和贪婪。
最后,推荐还没有看过本片的观众去看一下,仔细观察一下剧中出现的场景及道具,搞不好有更多的理解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