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陈 光

市人大常委会:

2016年10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推进工作情况的报告,充分肯定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制造业发展顶层设计思路正确、目标明确,方案推进工作扎实,举措得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审议意见。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制造业摆到突出位置,召开全市制造业大会,出台引领性政策文件,抓住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机遇,为制造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厚植南京制造新优势。受市政府的委托,向本次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落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实施情况审议意见》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目标及成效

《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五类指标,提出七大类十四个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经过三年推进,指标类基本完成,七大类十四个重点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

1、产业规模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026.9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050.6亿元,同比增长4.8%,总量在全省排名第4,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1;工业累计税收927.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5%左右。今年1-8月份,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9189亿元,增长8.1%,增速为近三年来较高水平;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27.1亿元,增长5.4%。

2、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速达29%,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底的27%,提升到2016年底的38.7%。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00亿元,同比增长13%,形成了新型显示、物联网、信息通讯设备、智能电网、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6个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今年1-8月份,全市七大类14个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56亿元,同比增长12.4%,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应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增长较快,增幅均超过了15%。

3、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重点发展的七大类十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一是国内优势产业继续领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4737亿元,其中软件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7.1%、全省的41.8%,继续保持全国城市第四、全省第一;智能电网产业规模达到1120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一位,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达183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二;新能源商用车生产10401辆,在全国名列第二;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达495亿元,新药研发水平总体在全国名列前茅;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达550亿元,产业链完整,浦镇车辆厂整车居全国前三。二是省内优势产业不断成长。云计算、大数据产值规模达545亿元,收入规模全省第一,被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评为首批四个大数据发展五星级城市之一;新材料产值规模达1689亿元,总量全省第三。三是潜在优势产业前景看好。卫星应用产业产值规模达225亿元,全省排名第一,是国家重点布局七大基地之一;集成电路产业,随着台积电等重大项目落地,预计到2020年左右,产业规模可达上800亿元以上;以台积电、紫光半导体为代表的集成电路项目,以银隆、FMC高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户建设,以及鸿海、中兴光电子等一批龙头旗舰型项目的加快推进,有效推动相关新兴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并成为未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爆发点。

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新产品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6%。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5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8.3%以上;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达29923件,同比增长4.4%,专利授权总量15020件,同比增长20.3%,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5件,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产学研深度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进展,在新型显示、节能环保、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卫星应用等产业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5.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累计下降19%目标,降幅在全省名列前茅;煤炭消耗从2012年最高的3528万吨下降到2016年的3372万吨,累计下降4.42%。2016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93%。今年1-8月,全市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7%,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下降3.9%目标,煤炭累计消耗量2196万吨,同比下降2.8%,累计减煤64万吨。

6、两化融合成效显著。两化融合综合指数继续位居全省第2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办公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ERP普及率70%,SCM普及率40%,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0%。全市3G/4G基站总数超过43000个,WiFi AP接入点超过10.8万个,实现全市3G/4G/WiFi 无线宽带网络的高效覆盖。

二、《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推进情况

《关于<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推进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指出,要提高认识,把发展制造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和示范试点城市机遇,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一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与要求,深入把握城市产业发展定位,出台具体有效举措,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完善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主推智能制造、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结合《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八大类36项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实施方案》和审议意见贯彻落实。

(一)以政策规划为引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1、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建设。2016年9月份,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创建“中国制造2025”苏南试点示范城市群,南京被正式纳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一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突出南京重点发展七大类14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到2019年总量突破9000亿元的目标,力求通过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建设制造强市。

2、强化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引领。今年4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制造业大会,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50条政策措施。同时,先后出台了《市政府加快推进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南京市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南京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南京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精准指导产业发展。

3、突出产业规划引领。积极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等战略部署,编制印发了《南京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南京市“十三五”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和《南京市“十三五”节能规划》等,并按照规划一体、统分结合的要求,编制印发了19项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指标和重点,引领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中心,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4、着力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需求,编制出台了《南京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市级创新中心,力争形成具有辐射影响力的省级以上创新中心。今年5月,全省公布了第一批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我市东南大学“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先声药业 “江苏省精准医疗创新中心”等4家单位被列为培育对象,数量位列省辖市第一。

5、实施南京市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制定出台了《南京市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工程行动计划》,明确了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每年滚动实施2-3项关键技术突破项目。今年,确定工业大数据、传感器、集成电路为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方向,已拟定招标实施方案,组建技术专家组,完成了招投标工作。

6、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提高工业企业研究机构覆盖率,2016年,我市获国家认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至2017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2家,工程研究中心18家,工程实验室1家。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包括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激光研究院、机器人研究院、生命科技研究院、卫星应用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多个新兴产业公共技术平台。

7、发展制造业创新服务机构。加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筹建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软件产品、智能电网应用产品、卫星导航(北斗)应用产品三大检验检测技术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行业应用。建立了知识产权投贷保联动机制,与省信用担保公司联手,与中国(雨花)软件谷、江北新区等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推广“园区+平台+担保+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

8、推进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在推进实施中不断完善《南京市新兴产业新产品首购首用制度实施细则》,组织编制了《南京市新兴产业重点推广应用新产品目录》。2017年,认定省市新兴产业重点新产品超过260个,并采取多种推荐方式促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组织轨道交通产业链40多家骨干企业在全国重点地铁建设城市进行整体推介并获得成功中标福州地铁2号线等项目的实效,推进生物医药新产品在市属医疗机构的示范推广。

9、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我市军工单位利用军工技术,积极参与了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通信、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中国电科14所,在城轨交通、无线通信、软件与集成电路等民用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航天晨光集团组建了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优势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截止目前,“民参军”企业已达126家,其军民两用产品覆盖电子信息和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已被命名为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三)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拓展转型升级新路径

10、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先后出台了《南京市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实施方案》、《南京市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形成国家级双创平台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试点企业3家,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国家试点企业2家,江苏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42家,双创平台示范企业2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18家,试点企业40家。

11、完善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推动运营商加快宽带网络、4G基站和IDC数据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为满足园区及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需求,2015-2017年,获得认定省级“企企通”建设试点园区15家、省级“企企通”建设试点企业163家,认定数位居全省第一。加快推进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南京云计算中心、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麒麟)、烽火科技云计算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

12、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在2015年全国首批通过认定的200家试点企业中,我市占8家并且是全国唯一100%通过审查认定的城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54家、示范企业1家,27家企业通过贯标评定。积极培育两化融合服务机构,我市已有互联网化重点示范推广服务机构10家,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构16家,优秀贯标咨询服务机构5家。

(四)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13、加快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智能工厂项目建设。制定出台《南京市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实施方案》,通过与全市“双百工程”项目对接,梳理出一批企业应用数控、软件技术和智能装备等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康尼机电、优倍电气等20家企业智能工厂创建工作,认定南京卫岗乳业等10家企业为2017年南京市智能工厂建设企业。同时加快智能工厂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和信息物理系统等技术标准的研制、评估、试点及推广。

14、加快企业规模化改造。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增长计划,建立企业培育库,今年初排定168家企业进入新增规模企业培育库进行重点培育,1-8月份已达规模(但还未入库)企业累计达到71家左右。积极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半年,高精传动被工信部认定为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工艺装备公司、天加空调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新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 5个、新增“省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栖霞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新增成为“江苏省第五批特色产业集群”等。

15、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初市政府下达的“双百工程”项目245个,当年计划投资607亿元。1-8月份,全市“双百工程”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4.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1.4%。市区联动共同争取鸿海集团、长安集团、上汽集团(南汽)新能源汽车,以及CEC、CETC等央企集团在宁项目落户工作。积极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入合作、推动华为云平台项目落户、推进与启迪控股战略合作。积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在每年的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对于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做出适当倾斜。

(五)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为重点,塑造南京制造新优势

16、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深入标准化战略,制定出台《南京市标准化项目奖励实施细则》,推动南京标准走出去,参与国际、国外标准化组织活动。今年以来,我市企事业单位新获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8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13项,在智能电网、新材料、高端装备、精密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争取和保持产业主导权。“江宁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立项,这是江苏省目前唯一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南京中网卫星获批承担的国家级通信服务标准化试点,将首次在卫星通信运营服务领域建立标准体系。

17、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成立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研究推广联盟,搭建政府引导、专家支撑、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质量工作平台,促进企业质量交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组织质量专家为企业把脉。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按照省统一模式,培训近400名首席质量官,146家省市名牌和质量奖大型骨干企业已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

18、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将质量信用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并完善了各类市场主体基础信息库。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保障“南京制造”产品质量水平稳定提高。出台了《南京市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和相关开发区。截至目前,我市已通过省信用贯标验收企业1422家,创建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177家,省级示范企业9家。

19、实施工业品牌培育与创建。以各级质量奖、名牌企业为标杆示范,推动企业争创省质量奖和冲刺国家质量奖,提升“南京制造”“南京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南京国电南自、江苏奥赛康药业、江苏龙蟠科技3家企业获省质量奖,居全省首位;南京先声东元制药、天加空调、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2016年度市长质量奖组织奖,新培育江苏名牌112个,南京名牌223个。截止2016年底,南京市2家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3家企业获江苏省质量奖,累计在有效期内的省名牌有277个,市名牌536个。

(六)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拓展产业发展新模式

20、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方案》,推进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加快发展。2016年,苏宁云商、途牛科技、焦点科技、云田数码4家企业被评定为江苏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苏交科、擎天科技、亚信科技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3家集聚区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21、工业设计水平和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工业设计中心体系基本完善,全市建有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等2家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园,以及1865创意产业园、红山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工业设计集聚园区。目前,共创建了高淳陶瓷、浦镇车辆、苏美达五金工具等2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占全省总数的17%), 8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高淳陶瓷研发设计的APEC国宴用瓷、G20金融峰会专用瓷、人民大会堂及钓鱼台国宾馆用瓷,形成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在全省首次工业设计产品奖评比中,高淳陶瓷的“APEC峰会国宴用瓷”、 普爱医疗设备的“PLX7200型数字化移动式医用X射线机”、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的“悬挂式空轨列车”获得省工业设计金奖(全省共10项),迈瑞生物医疗等2家企业获银奖。

22、服务型制造工作有序推进。近年来,我市围绕产品增值服务,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企业通过面向市场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服务”,有效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目前,我市具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2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企业8家。我乐家居全屋定制、海泰制动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秀服务型制造案例和概览,已经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近两年,全市共培育近40个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重点围绕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提升设计服务水平、制造效能、客户价值。

23、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发展。围绕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与集疏运体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作为华东第三大国际机场和航空货物与快件集散中心,南京邮政速递物流航空集散中心是亚洲最大的航空快递集散中心。全面推进以南京港龙潭港区为主、七坝港区为辅的集装箱铁公水联运、集装箱水水中转和以新生圩港区为主的大宗散货铁水联运示范工程。打造南京“智慧港口”,积极探索“港口+互联网”。加快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5A级物流企业5家,4A级物流企业12家,3 A级物流企业7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5家,重点物流企业49家。

(七)以提升开放水平为抓手,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24、培育跨国企业集团。2015年以来,我市企业加快海外并购步伐,境外并购更加注重于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品牌以及跨国市场份额。三胞集团收购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endreon100%股权,成为全球首个前列腺癌细胞免疫疗法Provenge的拥有者,为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的唯一原创药物。南钢集团收购德国汽车轻量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科勒公司,开始布局节能新材料领域。江苏中徳邦泰公司收购德国德绍轨道机车公司(FTD),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展开的首例并购。

25、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实施意见》,引导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开展研发设计、境内外维修、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单一加工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取消对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和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制成品转内销审批。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管理。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和人工替代,降低用工成本。

26、推进企业“走出去”。先后组织了全市450多家企业参加投洽会、东博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说明交流会、“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推介座谈会、南部非洲投资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类对接活动近70场,增加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了解。海企技术工程公司在坦桑尼亚投资建设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顺利通过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确认考核并获授牌,成为我市首家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2015年至2016年,我市境外投资制造业项目77个,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1亿美元;2017年1-8月,境外投资制造业项目18个,中方协议投资总额10.2亿美元。

27、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加速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在马鞍山市召开第九届南京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加强项目对接,签署各城市间2017年度合作项目协议。初步建立南京都市圈环保合作机制,同步实施重点环境污染治理。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通知》,牵头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全面梳理宁镇扬一体化33个项目进展情况,督查进度。重点推进栖霞—句容、六合—仪征两个先行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建设。

(八)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为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8、推动产业错位集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优化全市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的意见》,并将《南京市新增制造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6年版)》、《南京市服务业鼓励类指导目录(2016年版)》、《区域功能定位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作为《意见》重要补充和贯彻落实依据,积极引导我市各区三次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

29、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重点推动南化、南钢、梅钢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市政府与中石化集团联合成立南化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项目实施、资金筹措、人员安置和社会移交四个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进南化转型工作。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南钢转型发展方案,协调推进新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工作。会同梅钢共同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梅钢转型发展进行全面研究。初步落实金陵船厂搬迁选址,启动搬迁前期准备工作。

30、加快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发展。组建“南京市企业服务中心”,按照“一张网”、“一站式”和“一号通”“三个一”服务模式,为全市企业打造便利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体系。加大力度建设“企业服务”台。在“我的南京”手机APP上建设“企业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南京企业家大讲堂”系列培训活动。2016年首次开展企业家大规模系列培训活动,组织3100多家企业负责人开展了转型升级、经营管理、产业发展和创业辅导四个专题41期培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聚集区培育工作,截止2016年,全市共有省特色产业集群和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13个、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聚集区8家。2016年全市市级以上小企业创业基地达到85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基地和重点培育基地41家。加快整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资源, 2016年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达到126家,其中省级27家,覆盖11个区和市级以上工业园区。

(九)以实施绿色制造为路径,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31、进一步遏制“两高”行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暂行规定》,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明确我市禁止和限制建设的产业门类、空间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等。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相关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先后开展10场排污权竞价交易活动,246余家企业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交易指标,交易价款达9888余万元。

32、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研究制定南京市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进方案。推进碳市场建设,在省统一部署下,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两批次48家企业历史碳排放数据的核算,如期完成省布置的任务目标。成立了南京市碳减排技术服务中心,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合作设立“北京环境交易所南京中心”,为全市碳减排和碳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33、加快工业领域节能改造。每年制定年度减排计划,积极推进工程建设,每年均圆满完成省下达的污染物减排任务。截至目前,先后完成扬子石化分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炼油)、南京南钢联合有限公司等石化、钢铁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深度治理工程,有效降低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全市燃煤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脱硝设施并投入运行,30万千瓦及以上全部12台机组以及金陵石化3#、化工园热电1、2#等3台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投运;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全部建成脱硝装置;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全部建成烟气脱硫工程。

3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3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均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部或跨区域的完整产业链,获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4个,市级示范试点4个,示范试点园区占比达61.5%。贯彻落实《南京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条例》,截至目前,全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年产值达50多亿元的综合利用产业群,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35、强化节能环保监管。在全国率先提高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并优化了征收及考核办法,扬尘排污费征收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大幅提高“4+5+3”(四项主要污染物、五项重金属、三苯)排污费征收标准,落实差别化收费政策,在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实施惩罚性征费、倒逼企业尽快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布了《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和《南京市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决定,完善地方立法,加大处罚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围绕《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各项奋斗目标,明确具体工作举措,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积极应对,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1、在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南京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围绕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进一步分解目标、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机制,邀请机构和专家学者对南京试点示范工作进行评估,提升全市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瞄准前沿产业优势领域,及时跟踪新技术、新业态,形成产业发展先发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序推进现有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努力抢占先进制造业技术制高点,切实提升南京产业技术整体水平。

3、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计划,力争“十三五”末全市新兴产业总量突破1万亿元。结合国家新兴产业集聚试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优选百余家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纳入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增长计划,今年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

4、在质量品牌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不断健全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采用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组织争创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江苏名牌产品、省市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等,全面提升南京制造的品牌知名度。

5、在产业国际化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南京市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对外合作。围绕“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积极开展中小企业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参加金洽会、软博会、智能制造大会等全市重大经贸活动,广泛寻求合作机会。

6、在建设绿色生态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煤耗、能耗双控,继续推进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工业企业脱硫脱硝改造。加快化工、铸造等落后产能淘汰,推动化工园区45家化工企业限期整改或转型关闭,全面实施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关停转迁计划。深入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有序推进片区整治、重点骨干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

7、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营造良好环境,落实好国家、省市减税清费各项政策,全年为实体经济企业直接减负400亿元左右。加快推进产融合作,建立和完善产业基金运作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江北新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投资建设审批效率,最大限度缩短办理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