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被乾隆帝改造成插花器还加了内胆(左)的玉琮

浙江在线9月1日讯 有关良渚古城遗址的各种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很多报道,但还是感觉有说不尽的话题,就像今天要讲的良渚玉器。

这段时间,在杭州,你可以去良渚博物院看故宫玉器展,在故宫,你可以去武英殿看良渚玉器展,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亲密接触。

那么,当良渚玉器专家和故宫玉器专家坐到一起,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8月30日,这两拨专家在故宫博物院兆祥所里,开了一天的研讨会。主题,就是良渚玉文化。

一个定位:

今年是考古界的良渚年

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有四家: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良渚博物院。

头一个委员会,简称玉委会,这里头都是国内研究玉文化的顶级专家,8月2日刚换届,新会长徐琳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则是玉委会特邀学术顾问之一。

而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今年刚刚成立。

这次论坛是换届后的第一次论坛,主题就定了良渚。

“今年考古界可以叫做良渚年,申遗成功,又是良渚文化命名60年,时间越长大家越能认识它的重要性。”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栾丰实作了应景的开场白。

良渚考古“江浙沪包邮区”的一线专家,王明达、刘斌、方向明等等都来了,而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也来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讲了近年来良渚玉器的主要发现和认识。比如,目前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已经达到了1000多处。

他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遂昌的好川文化的玉片,在山东陵阳河遗址也出土了同样的;陕西神木石卯遗址出土了被切片的良渚玉琮;山西陶寺遗址的玉琮,是龙山时代的产品。

“良渚文化之后,龙山时代肯定不是落后了,是文化圈的放大、融合、交流,是一个更广的时代。怎么样才能用考古学证明它,达到对整个古史的复原,玉器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大的视角。”

浙江考古所将继续对杭州盆地1000多平方公里做拉网式的调查,包括目前正在继续发掘的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这是认识良渚古城为什么要造在这里的重要部分。”

一个猜测:

被良渚人征服的本地人

南京的良渚考古学家也来了。

领队甘恢元,大家都叫他阿甘。他一上来就给大家看了很多良渚人骨架照片。到2016年4月为止,江苏东台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共清理墓葬284座,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发现保存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墓地。

蒋庄遗址在2011年刚被发现时,就震撼了很多人,因为它更新了我们的记忆条——过去,学界认为,良渚文化的范围以环太湖为主,向北不超过长江,但它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而墓地中发现无首、独臂、无掌、或身首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很多,可能与战争有关。换言之,他们是捍卫良渚王国的英雄。

但有件很奇怪的事,墓葬里只出土了143件玉器,平均每座1.5件,随葬玉器数量不多。比如158号墓尺寸最大,给人感觉墓主地位很高,但只随葬了两件小陶器,有专家认为蒋庄墓地并非“良渚系”。

“我想请问墓向?”阿甘刚讲完,王明达先生惯例声音高八度提问。

“东西向。”阿甘回答。

“良渚墓葬几乎没有发现东西向的,都是南北向,离开太湖流域的良渚墓葬都不是南北向的。借用严文明先生的话,良渚文化影响了大半个中国。但不应该是出现了和良渚相似的东西,就认为是良渚墓葬。”王明达说。

阿甘的回答很有意思:“我认为他们是被良渚人征服的本地人。”

一个疑问:

对玉琮下手的乾隆帝在想什么

乾隆帝的“良渚文创”再次引发小高潮。

邓淑苹女士的PPT每次都是干货,她是研究传世玉器的资深专家。

全世界目前发现的良渚玉器有18000件左右,但再加上民间收藏、馆藏,估计超过两万件,甚至更多。邓淑苹介绍,台北故宫藏良渚玉器,目前有清宫旧藏43件,收购和接受捐赠44件。

而良渚玉器流散欧美的情况,邓淑苹查找了早期出版的书籍,但大部分都被定为周代、汉代。

1986年、1987年反山、瑶山遗址的相继发现,给全世界传世、流散的良渚玉器找到了新的研究依据,西方的著作中有了改正。目前从她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已知至少约200件良渚玉器分散在欧美12家博物馆,其中弗利尔博物馆最多。她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发现一件良渚玉琮上有刻符,高兴地跟玉琮同框拍照。

压轴的,自然是故宫博物院,尤其是乾隆帝“下手”过的玉琮,究竟他在想什么?

徐琳给我们看了一组最新数据:故宫博物院馆藏良渚文化玉器近60件,主要是琮、璧、璜、环、管、锥形器、异形器等七大类。

有意思的是,故宫里没有一件考古出土的良渚玉器,大部分为清宫旧藏,也就是我们说的传世玉器。还有13件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收购,其中不乏明显盘玩过的熟坑玉器。

什么意思?考古出土的良渚玉器主流色是鸡骨白,但我们在故宫展里看到的,近乎褐色甚至肉红色,这便是传世盘玩过的颜色。

玉琮最多,共16件,其中清宫旧藏11件,收购5件。

比如一件被乾隆帝改造成插花器还加了内胆的玉琮,1924年被溥仪抵押给了盐业银行,后卖给岳彬。

还有一件,我们曾经报道过,乾隆四十三年,在琮内题了一首御制诗《咏汉玉辋头》——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乾隆帝把玉琮当做抬轿子的玉辋(wǎng)头了。这只也被溥仪偷偷带出皇宫,1948年回到紫禁城。

为什么乾隆帝一直把玉琮当做抬轿子的玉辋头?徐琳做了解释。

其实,这两个名字不是乾隆帝起的,他自己考证过,认为以前叫“辋”不对,所以他后来就“咏扛头”了。

“从明代到清代,人们对上古的琮为何物没有固定的概念,当做扛头这种认识由来已久,可能最晚从明代已是如此,乾隆帝只是因循旧说而已。”徐琳对故宫内务府档案中出现的这三个名字的次数做了统计,发现,“辋头”有3条,“杠头”有357条、“扛头”也有214条,一共574条。而关于玉琮的记载仅仅只有两条。

所以,清代对玉琮的真正称呼,就是“扛头”之类,给它配个华丽丽的内胆,是标配,称为“辋头瓶”。

徐琳还查到一件玉琮,有黄条记载:嘉庆十一年二月,“玉杠头痰盂”。嗯,对,这只玉琮被改成了痰盂。

良渚;玉器;玉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