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阔别大学校园多年后,王璐再次以学生身份踏入校园,成为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国际化教育硕士专业的首届研究生。
2021年年初,她加入德威教育集团旗下苏州工业园区德威国际高中,负责招生和市场工作,进一步提升这所国际高中在区域的品牌美誉和影响力。
在此之前,王璐在国际教育领域已拥有十多年的专业和管理经验。其间,她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学位,综合提升了自身企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2020年,当她了解到西浦即将开设国际化教育硕士项目时,又毫不犹豫地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究竟是什么缘由使得她产生读第二个硕士的想法?
“我在很多个线下线上的论坛上聆听过席校长分享西浦对未来教育的研究和西浦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很受启发。来到德威之后,对如何做教育改革探索这个主题的兴趣更加浓厚。”
除了研究兴趣之后,促成她立刻采取的行动的还有一个原因。
“虽然我至今为止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和国际教育打交道,此前也作为教师多次去海外大学参加各种主题的教师培训,但当这样一个机会出现,我真的非常想作为一个学生完整地体验国际教育的学习和培养过程。”
在这里当学生,又“惊”又“喜”
2020年9月,王璐作为国际化教育硕士专业首届学生入学。她的就学体验可以总结为“惊”、“喜”二字。“惊”来自于这个兼职的课程真是一点都不“轻松”,学术标准和要求方面完全跟国外接轨,作业是真的不好“蒙混”!
“我们非全日制学制是36个月,全日制是18个月,除了时间长度不同,我们该完成的课时和作业一样都不能少。我周六全天都在上课,周二周四还要去语言学院上课。每周都有一叠英文文献要读,刚开始真是吃不消,但坚持下来,英文阅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并令她获益匪浅的还有作业的评价的方式。“它的评价体系跟英国一样,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我们除了每周按时交作业,还要看另外两位同学的作业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得到分数。这样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同学间的交流和了解。”
在这里学习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得要依靠彼此的力量才能一起通关。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不一般的同窗之谊。这是王璐在这段求学经历中收获的最难得的“喜”。第一届国际化教育硕士的非全日制学生共有15名。“同学不是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苏州国际教育领域的管理层,大多同学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周末大家来上一整天课,八小时陪伴,还都特认真一起讨论作业;偶尔也‘倒倒上学的苦水’、聊聊行业,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王璐回忆起这段求学经历时依然十分愉快。在一些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学生一起上的课上,同学们彼此之间也建立起相互欣赏和互助的氛围。“我们一起做小组讨论和展示,大家就各自发挥长处,分工合作。我们这些非全日制的学生属于嘴巴能说的,就负责演讲展示;全日制的同学好多都是本科毕业后直接就读研究生,学术能力强、动手能力也强,PPT做得又快又好。”
“不少全日制的同学会加我们的微信,申请一些实习机会。我后来还组织了几次活动,邀请我们这些国际学校领导层的同学来给全日制同学们做职业发展分享、岗前培训等等。”她说。
点亮昔日同窗的职业星辰
第一届国际化教育硕士和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学硕士的全日制学生中,有不少人毕业后就进入了非全日制同学领导和管理的学校。王璐就在同届的全日制同学中发掘并邀请了两名优秀的同学加入苏州德威高中。不仅如此,在她的协助下,仅苏州德威学校就向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提供了包含招生市场、教学助理、行政助理、升学指导在内等多个实习岗位。作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领导,王璐之所以积极推动这一合作,源于对未来教育学院生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和信心。
“对于国际学校来说,工作场景下的英语沟通能力是基本的门槛。我们西浦学生的英文交流优势十分明显。”此外,王璐提到她特别看重西浦学生突出的自主性和综合能力。“我交给他们一个项目,他们立刻组一个小组,很快就能搞起来。如果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们也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她说,“突出的学习能力是经过西浦高强度的学习锻炼和验证过的,也是我和他们一起上课体验过的。”
共育人才 共享人才
服务区域人才发展需求、融合产业资源共育人才,是西浦未来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学院有一门特别的实践课程——EDS406,学生在学院提供的实习岗位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申请;在进入实习前,教授们会带领学生进行细致、系统的教育实践,学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辅导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工作。
这些实习岗位均来自学院的合作单位,目前包括苏州德威联合书院、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江苏省昆山中学国际部等区域知名国际学校、国际项目,也包括一些国际教育机构等。王璐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学院的闫嵘教授一行人专程来到苏州德威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之后还特地组织了一次反馈会议。“这个实习安排并不是走过场,学院是真心实意希望学生能在实践中而得到锻炼和成长。”她说。许多院友像王璐一样,活跃在学院发展的进程中,他们经常回到学院里,或是以招聘方、业界专家,或是以学长学姐的不同身份参与到学院举办的招聘会、校长茶话会、教育发展论坛、就业指导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植根于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的起点,一个共育人才、共享人才的生态已经逐渐生长起来。
继续深造,开启博士旅程
今年1月,未来教育学院新开设的教育博士(EdD)项目刚刚宣布开放申请,早有准备的王璐立即提交了所有材料。3月,她作为首届EdD12名博士研究生之一再次以学生身份回到学院。“我的研究重心聚焦于教育的营销化与品牌化。如何让中国的教育走向世界,实现全球化的同时融入本土特色,进而推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并系统分析的重要课题。”王璐表示。
(记者:寇博、金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