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独立的汉堡包  ·  C/C++代码被 VS 2010 ...·  1 年前    · 
狂野的松树  ·  如何停止 try/except ...·  1 年前    · 

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国家旗舰大学

哈佛大学  柯伟林 林乐兰

谢喆平译

作为现代中国历史最悠久和最受尊敬的高校,清华大学经历了从留学预备学校到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再到国家旗舰大学的变化,其曲折经历与变化发展体现了宏大的中国政治潮流的影响,并成为其有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殊优势。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

邱勇,清华大学校长,微笑着凝视蓝色的北京夜空。他的前任陈吉宁已离任中国顶尖大学校长这一挑战性职务,转任更艰难的环境保护部部长一职。作为中国顶尖大学成功的管理者,陈校长见证了中国大学国际排名的快速上升,但因为环保任务更迫切,政府将其调岗。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士邱勇,突然之间身处中国旗舰大学的掌舵人之位,自然重任在肩。而他欢迎这一挑战。

2012年以来,陈吉宁校长一直致力于将清华塑造为全国一流大学,扩大清华对国内外的贡献。邱勇校长将深化这一使命,期望第二个百年的清华更创新、更国际、更具社会影响。他知道,将清华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国际一流大学,需要清华的领导层、尤其是陈旭书记(校务委会会主任)的合作与建议。陈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在清华最高级别的干部,与校长共同主持清华校务。

即使有陈书记的协助,邱校长也清楚所面临的改革挑战。他可以在课程改革、教师聘任、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施展他的清华抱负。但是,这些都只是世界一流大学难题的一部分。他需要思考以何种次序着手改革,才能不负使命,将清华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顶尖大学。

一、清华大学的历史

作为现代中国历史最久、最受尊敬的高校,清华有悠久的历史。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再到国家旗舰大学,清华的曲折经历与变化发展体现了宏大的中国政治潮流的影响,并成为其有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殊优势。

1. 清华学校与清华学堂(1911-1928)

国际合作存在于清华的基因之中。1911年4月成立之时,清华学堂(数月后清王朝灭亡,更名为清华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准备留学美国的年轻人。完成八年学习——包括五年高等科和三年中等科学习的清华学校毕业生们,作为低年级学生转入美国高校。清华的成立代表着美国对华教育的影响方式开始转变——此前只限于教会学校。与之相反,清华逐渐成为由留美归国的中国学者所领导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本息合计1070万美元)。当时,根据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斯的提议,美国政府退还了部分庚款,把这笔钱用于支持发展教育。由于这一因素,清华学堂被交给外交部管理。美国政府尤为热衷与支持用庚款建设一所精英大学,目的是希望加强与未来中国政治经济领导人的联系与友谊。通过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可以对大学的治理与办学方向发挥作用。比如,美国公使保有隐性权力,对中国外交部的清华校长任命和预算决策进行认可。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校开办之时,16名学生可以选择10门课程:哲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艺术与音乐、历史与政治、数学与天文、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体育与手工。当时所提供的课程中,还包括为学生未来留美学习做准备的语言与文化课程。1925年,清华正式设立了四年本科项目和1个研究生项目,招收了第一届国学班,共32名学生——这是个跨学科项目,课程包括中文、历史、文学、哲学等。尽管经历了十多年不稳定的政治局面,清华仍已具备成为中国顶尖高校的态势。

2.国立清华大学(1928-1949)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国立清华大学”,是隶属教育部的中国一流综合性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由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4所学院构成,拥有17个科系,提供很强的理科教育和宽泛的文科教育。到1935年,清华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镇,当时的中国一共有30个研究所,10个在清华。此外,清华毕业生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久野吉教授的研究,1929年之后的清华毕业生在中国留美研究生中,准备最为充分。

从1937年到1946年,因为日军侵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那八年有时被视作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特征是拥有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一流学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他们从前分散在三所校园。清华最知名和最有创造力的一批校友,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李政道,均在这一时期完成学业。

3. 清华大学:工科领袖(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包括清华在内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多变化。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转向苏联模式,清华被改造为一所工科大学——其文学院、法学院和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只保留了工学院,但接收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工学院。清华的教师,包括许多曾在国外留学的教员,对学校的学科窄化不适应,但在学校的管理结构中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根据潘苏燕的研究,教师“用哈佛等西方知名大学的例子,强调大学应该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宽泛的知识基础,使之既能转化为专门知识,也能转化为对社会、对人类以及对文化的理解。”

新组成的工科院系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学分制,代之以根据入学时所选专业而制定的结构性课程。尽管在院系调整中失去了一些著名学者,但清华仍努力保持自身竞争力,在多科性工科大结构下建设自己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的专业数量从1952年的22个增长到1966年的40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清华已成为有很强政治联系的精英工科高校。学校的治理结构包括3287名党员,10673名清华学生中,超过13%的学生是党员。蒋南翔不仅是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同时还担任高教部部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甫一开始,蒋就作为一个明显的政治目标而被打倒,在中央对校园派出工作组后,清华的管理彻底停摆。清华逐渐成为立场对立的大型红卫兵派别争斗的场所,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局面。

4.现代清华:综合性旗舰大学(1978-2014)

尽管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混乱,清华却从未失去其精英高校的地位。1977年,清华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即“77级”。随着1978年经济开放和恢复高考,清华积极主动保持声望、满足变化的社会需求,决定向世界知名大学看齐。当发现许多世界名校提供多种课程与专业后,清华便逐渐回归自己的综合性大学传统,增加课程数量。1984年,清华在中国率先成立了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课程安排也开始松动,80年代恢复了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权。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清华课程数量增加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则是其研究增量的十年。政府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支持了研究预算的扩大和研究生项目的增加。清华开始鼓励教师的国际发表,在某些院系,每年发表3篇国际期刊论文成为聘用条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21世纪初的清华聚焦创新、培养人才,在政府计划的支持下,清华更加努力地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清华一直是中国两大名校之一,在三大主要国际排行榜上的位置不断上升,2015年QS排名第25位。清华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位置上升最快,该排名关注研究的成功。在《泰晤士报》排名上,清华的进步稍逊,排在第45-55名间。为了完成政府的任务并达到学校的发展目标,清华需要超越其在排行榜上既有的成就模式。

二、今日清华,走向世界一流

“中国成功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习近平

2015年,清华大学有超过46000名在读学生,近3400名教师,1595名博士后分属20个院系。清华15600多名本科生可选的专业有75个,他们与将近18600名硕士生和1100多名博士生一起,形成校园的学习氛围。

虽然仍侧重工科和应用科学,但清华已拥有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和新闻学院等院系。此外,一些本就成功的非工科的专业院系也通过战略整合并入清华。例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并入清华,成为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有时候,这种兼并意味着从当年苏联影响导致的学科分离开始逆转,比如协和医学院并入清华,成为其医学部。许多学者认为一流大学应当具备多种学科,清华增设学科即基于对这些观点的认同。(高等教育史学家萨缪尔逊·艾略特·莫里森将这归因于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的影响——1869年艾略特通过扩大学科数量启动哈佛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言是“诸科俱有、诸科俱佳”。另一方面,诸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等美国许多高校,尽管学科数量有限,但一直是公认的一流大学。清华的学科增扩可能会招致对其“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口碑的批评,即清华开始变得与斯坦福大学更相似,成为一所工科和理科实力雄厚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2011-2015年发展规划也反映了何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校方的这一规划描述了未来的发展重点,包括各种内容:从加强每一个学科到校园文化以及国际合作。2011-2015年被宣布为“(清华)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阶段”。在师生政策和学校管理方面,清华开始向优秀的国际经济看齐。

1. 师资

清华大学的3395名教师是一个卓越的群体。他们中有45位中科院院士、3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64名长江学者,以及其他许多荣誉的获得者。他们在清华的317个研究机构从事研究——许多是国家级和地区级重点研究机构。清华自建校以来即有招聘留学背景的中国学者提高教育质量的传统,这一传统延续至改革年代。例如,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经管学院是清华最具竞争力的学院之一,作为该院院长,钱在经管学院实施了大量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为本科生制定了两年的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程,重组了研究生项目;在管理方面,设立了终身教职制,简化了薪酬体系。

在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清华校方指出“我校教师整体水平与世界顶尖大学仍有较大差距”。校方希望提高师资水平,进一步强化重点科系,鼓励跨学科研究,并建设有特色的院系。

人事政策大多是计划经济的遗产,妨碍了清华从国际就业市场招聘高水平师资。清华从1995年开始施行“非升即走”的聘任政策。助理教授(旧称讲师)任满九年(三个三年期合同)后,才能晋升副教授。副教授级别意味着进入终身教职序列,但并未明确规定从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的具体年限。正教授在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之前,需要签至少两个三年期合同,才能得到终生教职。教师通常从内部晋升,需与同院系的同事竞争。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各个院系的教师配额,院系则很少有对聘任发挥影响的空间。

教师工资按月计算。按照钱院长的规定,每位教师的月工资由四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基于教师职称和经验确定的国家工资、“校岗”、“院岗”工资;讲课费用——教师参加教学活动的费用,如课时费、学生论文指导费或论文发表奖励;研究费用——教师科研项目经费一定比例的提成;奖励——获奖者、专业领域杰出贡献者、学院建设奉献者(如承担管理责任)。

月薪制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难以招聘习惯年薪制而非月薪制的海外学者。为吸引和留任外国教师,学院为海外招聘的教师提供年薪。但是,同在一系工作的海外招聘教师和国内招聘教师之间不同的激励机制,导致了院系内部的紧张关系。此外,月薪制也使教师无法享有学术休假。

清华2011-2015年发展规划提出,在经费可以承担的院系逐步实行年薪制。例如经管学院逐步为教师提供了年薪和符合国际标准的任期制度。这些措施不但提高学院的招聘能力,也使教授一经聘用即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

然而,即便是经管学院的制度,也并非没有瑕疵。在很多方面,海外和国内招聘的教师之间存在分歧。清华大学重视聘用本校校友,但曼斯菲尔德·弗里曼经济学讲座教授和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指出,“如果你没有国外的博士学位,你在清华将会遇到大麻烦”。之所以会产生这一问题,部分原因是清华要求教师在公认的国际期刊上大量发表论文。由于与外国学者和出版商拥有更好的关系,有外国博士学位的教师在发表和终身教职竞争方面占有优势。与此同时,终身教职政策对国际性因素的侧重导致年轻教师关心国际上受欢迎的研究题目,而不是与中国国情最相关的问题。作为一所对本地和本国社会贡献高度在意的大学,清华仍在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平衡国际学术成就和本土实质贡献。

2. 学生

“你可能认为这所大学无法培养国家的学术、商业或政治领导人,因为他们只培养工程师。然而,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中,有许多来自清华大学。我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强调工科。我认为,这是因为清华有培养学生努力入世、联系社会、具有责任感的传统。”——李稻葵

清华深以为傲的校友名册令人印象深刻。自进行苏式改造以来,清华最知名的校友源于其政治生涯,而非对科学的贡献。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前任总理朱熔基,都毕业于清华的工科院系。根据2011-2015年规划,清华将继续深化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的专业教育模式转变为与源自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更相仿的宽泛课程体系。

自转变为综合性大学以来,清华尝试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法。所有的院系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政治课和各种大学活动。学生可以参加新生研讨,进行更多的讨论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还可以加入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教师就具体课题一起工作,获取研究经验。有天赋且有志于从事学术工作的学生则可申请参加清华学堂人才计划,接受多种高水平的科学和定量研究学术训练。

2014年9月,清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新的本科住宿制学院——新雅书院,融入更强的通识教育课程。新雅书院的学生需要在新的研讨式核心课程体系中修满12个学分,这些课程强调“中西文明工程、汽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院系的学生们还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多学科的群体。这与清华传统的校园生活不同——传统做法是根据专业分配宿舍,课内外很少有跨学科互动的机会。

2014年开始进行这所跨院系的书院试点时,新雅疏远负责人可以汲取经管学院2009年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经验,钱院长提出“考虑到——中国学生在某些方面很强,但在世界观、全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很弱,我开始意识到最需要改革的是本科课程。”基于“训练大脑会思考”这一目标,而不只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钱设置了由核心科目组成的课程,供学生在入学之后的两年学习,通识教育“整合了价值观塑造、技术开发和人类文明核心知识获取,强调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新课程适合未来的全球化需要,建立在清华的传统之上,汲取了世界顶尖大学的经验,并将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设计的中心。

在经管学院,可以从许多方面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影响。有一门“批判性思维和导致推理”(CTMR)通识教育课程,钱院长回忆说,这一天他“听到学生问‘你CTMR了吗?’学生将CTMR作为动词使用,我吃了一惊!他们把一个课程名字作动词用,这是了不起的事!”一些学生明显对新课程有热情,但其他人却顾虑重重。许多学生担心由于大一大二缺少学习财务和会计等专业科目,他们在寻找实习机会时将会缺乏竞争力。然而,由于钱本人的决心和声望,他成功地实施了他所设想的课程改革。每年他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直到每个项目都达到他的预期。

3. 行政

(1)治理

和中国其他大学一样,清华由校长(邱勇)和中共党委(由党委书记陈旭领导)共同治理(worked in coordinated with)。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助理教授潘苏燕将清华与政府的关系描述为“半独立”,大学有权“在某些领域保护自己免受外部干预,并且(能够)在政府政策范围内,开展活动满足社会需求”。清华的2011-2015年规划反复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清华和中央政府的一致目标。

行政决策权并未预留给党委,而是分给了校长和各学院院长。比如,院长拥有根据本院需要分配预算的自由。另一方面,清华的核心管理层通过制定教授聘用与晋升名额,对学院进行一定的控制。上文所述的经管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体现了清华的治理机制。

经管学院2010年启动了系统性改革,对人事制度进行改进,以选聘和留任一流师资从事前沿研究。这次改革带来两个变化:采用年薪制和国际长聘标准。年薪改革集中体现了教师在学院治理中的地位,长聘制度改革则体现了学院和学校之间的治理合作。

由于薪酬从经管学院的预算中支付,因此该学院可自行实施这项改革,无需向学校申请额外经费。但这并不意味着院长可以采取单方行动实施改革。相反,钱院长经历了漫长的协商过程,与许多教师委员会密切合作,建立新的薪酬制度。他指出,在大多数其他国家中,薪酬谈判通常是在院长和教师之间一对一进行的,但在中国语境中这是不可接受的。与国外相反,必须通过七人薪酬委员会匿名投票来评估、协商和确定每个教师的薪酬。薪酬制度的改革过程表明,教师在行政程序中确实有了发言权。

长聘制度改革集中体现了学校与院系两者的相对治理职能。聘任程序的改革需要得到学校批准,学校可以影响此前所做决定。因此,在实施之前,经管学院向学校汇报了改革方案,之后及时向学校汇报后续改革进展,仅2012年下半年就向学校提交了3份进度报告。通过这种密集沟通,经管学院的改革得以实施。2012年秋天,清华宣布学校也将考虑修订聘用和任期程序。

(2)资金

2014年清华大学的预期支出为26亿美元,其中约14亿美元用于特别项目。2014年预期总收入的49%来自收入,包括学生的学杂费。本科、学术硕士和博士的学费标准由教育部制定,而不是大学或院系。专业学位的学费由相关院系提议,与教育部商议后确定。

作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清华大学从政府得到了大笔研究资金和设备改造资金。2014年预期收入的27%为政府拨款。不过,根据高层人士估计,未来几年这种支持会减少,因为政府开始更关注区域均衡,而不是像“211”工程和“985”工程那样集中支持少数高校。

清华努力开发了政府拨款和政府管理的学费之外的其他财源。清华受益于所支助的商业活动以及清华科技园,包括清华紫光集团和清华同方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属于清华,享受部分减免税的政策。这些公司和清华科技园都隶属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清华控股是清华的投资机构,2013年投资了50家公司、拥有其中18家的控股股份。

此外,清华还接受私人捐赠。清华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大学捐赠基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的董事会有25位委员,1994年成立时的初期金额为2000万人民币,2012年增至20多亿人民币,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基金会之一。2009年,清华基金会投资的利息收入约9300万人民币。清华基金会每年获赠的捐款数额稳定上升,2013年收到的捐款将近15亿人民币。

除了主要通过清华基金会进行筹款,一些院系也成立了自己的筹资团队。经管学院是清华第一个开展筹款活动的学院,随后一些院系(但不是所有院系)开始跟进。清华基金会有力地加强了院系的筹款能力,并促进其组建筹款办公室。

公司利润和私人捐赠的增长,意味着大学和院系的财务灵活性取得重要进展,原因是其他融资手段面临诸多限制。教育部管理学费,政府禁止学校向银行贷款进行投资。正如钱院长所指出,随着中国富裕人数的快速增加,私人捐赠未来应会成为大学经费增长的来源。

4. 国际化

清华在师资聘任与研究、学生成就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出色表现,推动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清华志在追求提升国际知名度,关注聘用海外华人学者,尤其是邀请清华校友回国任教。钱颖一和李稻葵均是在早期回国潮中回到了清华。虽然并非只有清华采取了这种聘任方式,但其在声望、资金和校友群体等方面占有优势。一旦受聘回国,这些教师就面临着国际刊物发表或国际合作发表的压力,但这有助于学校排名的上升。

清华学生亦注意到国际氛围的增强。2015年,清华共有3411名国际学生。“苏世民学者项目”旨在成为21世纪的“罗德奖学金”,校内新建的苏世民书院2016年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外国教授、引发更多海外媒体的关注。

在机构层面,清华积极发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关系。2014年,清华宣布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在深圳建立了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2015年,清华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设立实体校区的高校,它与微软和华盛顿大学合作,在西雅图建立了全球创新学院。

在资金方面,清华也开始国际化。在所收到的国际捐赠中,最大的一笔是美国商人和慈善家苏世民的1亿美元。所成立的“苏世民学者项目”共筹款3.5亿多美元,建设了旨在培养21世纪世界领袖的苏世民书院。另外,清华也涉足国际商务领域。隶属于清华控股的清华紫光集团筹集230亿美元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这是此前中国收购美国公司最高价的4倍多。这些引人注目的国际活动是清华力图从激烈的本土和全球竞争中胜出所采取的诸多举措之一。

5.直面竞争

清华最有力的对手距离清华仅一街之隔。北京大学成立于1898年,是中国的旗舰大学之一。北大和清华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都是“985项目”的主要高校。北大也实行了许多与清华相仿的改革。例如,北大的燕京学堂在很多方面都与清华的苏世民学者项目相似。北大与清华一样,在改革年代进行增扩,再度成为综合性大学,立志建成国际一流。

但是,尽管两校存在相似之处,但清华和北大的发展战略和组织文化存在着关键性区别。正如李稻葵所言“清华始终是国家的政治、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清华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清华是儒家风格,北大是道家风格,它是出世的,试图保持疏离感和批评性……”清华不只是努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还塑造了教师们联系密切的忠诚文化——清华的许多教师都是校友。李稻葵认为,这种文化和管理风格使清华比北大能更有效地管理和应对变化——北大更愿意聘用非校友人员,管理方式松散。清华能够相对顺利地在全校实施人事改革,而北大2003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则演变成了一场广受争议的公关溃败。

6.在国际舞台进行竞争

学生的流动性和国际认知的增加,意味着清华也开始与国际顶尖大学就吸引优秀生源展开竞争。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名牌高中为学生提供专门准备,帮助他们获得国外大学的录取,而不是传统的高考(中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年均增幅超过20%;2008年到201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每年都在下降。2013年,686名中国学生就读哈佛大学,是校园里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香港知名大学2002年开始录取大陆自费生,也与清华就优秀生源展开了竞争。

1978年以来,清华坚定地朝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但是它的一些项目却面临来自其他专业院校的竞争。2015年,清华经管学院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联合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在《金融时报》上排名世界第一,但经管学院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却面临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激烈竞争——后者在2015年《金融时报》全球全日制MBA项目中排名第11。中欧商学院为中外上商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国际化教育,其相对小的规模和集中化的特点与清华的学科扩展战略相反,但也成效显著。

三、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所有清华人共同的梦想。自清华1985年首次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来,已经整整30年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向未来,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握大势、抓住机遇,以坚定不移的决心推进综合改革,使改革成为我们每一位清华人主动自觉的行为,努力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先行先、探索经验、示范引领。”——邱勇

邱勇校长指出,清华大学的使命是成为一所国际一流大学。他意识到,虽然清华在高等教育市场仍具有明显优势,包括强大的校友政府关系、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优先的政府资助项目等,但是清华仍需要制定战略,迎接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陈吉宁校长的进路——为教师创造竞争性条件、加强聘任国际化学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更宽泛的智育条件——这在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有明确的布局。然而,邱勇校长是否能继续推进这位广受推崇的前任的改革?清华与政府历来的密切关系是否能使之享有自主权,全面施展邱勇校长的抱负?在存在政治约束的氛围中,经管学院的通识教育试验能否推广至全校?在相对僵化的中国官僚治理结构中,是否存在学术自由和制度性自我治理的空间?清华能否克服国内约束、战胜国内外竞争对手,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注释略。本文刊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年第38卷第1期)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