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 种
- 垂柳
- 分布区域
- 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 中文学名
- 柳叶
- 采收时间
- 春、夏季采收
- 毒 性
- 无毒(《纲目》)
- 贮 藏
-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采集加工
炮制
形态特征
垂柳
:又名杨柳,小杨,
水柳
,青丝柳,
垂丝柳
,
清明柳
。
乔木
,高可达18m,
树冠
开展而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
急尖
。叶狭
披针形
,长9-16cm,宽0.
5-1
.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
叶柄
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
雄蕊
2,
花药
红黄色;
苞片
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
花柱
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
蒴果
长3-4mm,花期3-4月,果期4-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