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听力残疾人约2780万,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林昀肖 李佳英 北京报道 2022年8月25日是第六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为“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建设健康中国”。近日,多部委也联动推进《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贯彻实施。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听力残疾人约2780万,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当前我国公众对于听力障碍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仍需提高,对于听力障碍的科普工作需持续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相关听力障碍问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龚树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听力残疾预防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戴助听器、做人工耳蜗,可使这批人回到有声世界。”

早发现早干预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听障残疾人群庞大。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听力残疾人约2780万,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同时,每年有2到3万患有先天性严重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出生。

遗传、病毒或细菌感染等环境因素、药物和化学制剂损伤、长期受噪声影响、外伤都可能导致听力残疾。其中,遗传因素是导致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60%。由于听力障碍,听力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遭遇不便。要帮助听力障碍者回归社会,早干预早治疗成为了重点。

在龚树生看来,听力残疾预防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该戴助听器戴助听器,该做人工耳蜗的做人工耳蜗,使这批人回到有声世界。”

为实现早干预,基因诊断和听力普遍筛查成了主要早期诊疗方式。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人们健康需求增长,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数据,到2022年,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不少企业顺应政策,提供基因筛查服务。

目前,国内获准上市销售的耳聋基因检测产品不多,市场占有率前三是博奥生物、 华大基因 凯普生物 。博奥生物最早于2009年即获批第一个耳聋基因检测试剂产品,从HPV检测起家的凯普生物也已上市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作为国内基因科技龙头企业,华大基因在2022年全面升级耳聋疾病基因诊断临床解决方案,为超过547万新生儿和成人提供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检测服务,发现数千名先天性耳聋及迟发性耳聋受累者。另外,早在2020年4月,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其检测结果可用于耳聋的辅助诊断。

因为基因筛查,聋儿和迟发性耳聋受累者能够拥有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科普专委会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的外科主任赵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般采用手术或非手术的方式来干预患者的听力。手术可采用耳道再造、中耳手术重建听骨链或者植入人工耳蜗。而为帮助听力障碍者恢复或重建听觉功能,人工耳蜗已经成为治疗重度耳聋的重要方法。

非手术的听力干预治疗也具有很多优势,赵宇提到,因为可以避免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简单有效帮助患者重获听力,也成为患者的迫切需求。例如越来越多骨传导助听设备应用于早期听力干预,就帮助到了很多患者。

中国听助设备市场潜力巨大,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助听器的渗透率大约为5%,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超20%的渗透率。目前国产听助设备不仅渗透率低,占有率同样堪忧。2000年以前,全球人工耳蜗市场完全被国外公司垄断,长期以来我国人工耳蜗的主要来源依赖进口。据《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美国人工耳蜗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声佗医疗董事长普强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助听设备行业是医疗消费升级中正待被填补的大空。

近年来,逐渐有国产人工耳蜗上市, 海南海药 子公司力声特的不同型号人工耳蜗植入体适用于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此外,诺尔康也已上市多种人工耳蜗系统。在听神经瘤、小耳畸形患者听力重建所需的骨传导听力设备方面,成立于2016年的声佗医疗长期布局非手术的骨传导领域,目前公司有一款独特的针对成年人的牙骨传导听力系统,用无创的穿戴方式,达到用手术植入骨导才能实现的直接骨传导听力效果,还有一款迷你型针对儿童的经皮骨传导产品也已上市。在今后的研发布局中,普强凌表示,未来将同时介入气导普通助听器的市场。此后,声佗医疗就将拥有完整的中高端的骨传导和气导听力设备。

但中高端的听力设备市场仍主要被外企占据,目前国内听助设备市场仍需更多本土产品上市,为听障人士提供替代选择。

公众认知水平仍待提高

在我国,要进一步普及残疾预防知识,还需要人们转变观念。龚树生认为,目前公众对于听力障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并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家长对儿童听力筛查结果不够重视,发现问题也不以为然,最终耽误治疗时机,对儿童造成终身影响。

在听力障碍的疾病中,先天性小耳畸形其实是我国重要的体表缺陷之一,这包括单侧的小耳畸形和造成残疾更为严重的双侧小耳畸形。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单侧的小耳畸形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五左右。除先天性小耳畸形外,赵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听力障碍的疾病还包括听神经瘤手术后造成听力损伤、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率远高于万分之五。

赵宇表示,即使一只耳朵患有听力障碍,也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单侧耳聋还会引起声源的定位问题,使患者在外出时无法判断身后喇叭声音的方位,产生安全问题,也会促使患者害怕外出。此外,患者在嘈杂的环境当中与人沟通会变得困难。单侧耳聋对患者的理解能力、记忆力、社交、职场晋升等都会造成负面印象,从而使患者失去自信,引发孤僻甚至抑郁等问题。而相比之下,双侧耳聋的患者所面临的的问题会更加复杂且严重。除了听力问题外,小耳畸形的患者还会面临外观问题,对患者心理也会造成巨大影响。

在观念转变的同时,老年人的听力问题也需尽快从隐秘的幕后转至瞩目的台前。目前中国存在大量老年听障人群,据我国听力障碍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听力障碍者总数超过2亿人,且听力障碍者以老年人为主,60岁以上老人在听力障碍人群中占了一半以上。而第二届东方听觉与前庭医学会议暨第三届上海听觉研究前沿论坛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性耳聋干预率仅6.5%。龚树生表示,大量的老年人群的听力问题并没有得到患者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龚树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了听力障碍老年人的对照实验。该实验发现通过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手段干预的人群比未干预的老年痴呆发病率更低。实验3年后,未干预组老人发病率至少高于干预组老人的1倍,5年后接近3倍,10年后则更高。

龚树生认为,老年人如果出现听力问题,将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其生活、健康、个人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等都会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早老性痴呆。“一聋三痴,聋了之后会带来很多问题,老年人可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导致性格大变。”龚树生呼吁大家必须重视老年人的听力问题。

为早日重返有声世界,听力障碍人群既需要观念改变和科普教育,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也需要企业加强市场教育,积极研发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