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杭州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八八战略”,围绕“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带领全市人民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历史性成就,较好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五年奋进,杭州经济总量不断上台阶,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引擎”融合发力,激发新动能;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协同推进,为“十四五”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奠定坚实基础。
一、这五年,是奋力提升综合实力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化解内外风险挑战,打好三大攻坚战,在新冠肺炎疫情 “大考”中,率先复工复产,着力化危为机,经济快速恢复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城市能级蓄势跃升。
——经济增长领先全国全省。2015-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0495亿元提升至16106亿元,年均增长7.0%,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和0.5个百分点。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7.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和0.5百分点;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两战赢”,GDP增长3.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和0.3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国际城市排名进入第二方阵。“十三五”时期,杭州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取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设立“杭州国际日”,公布实施《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建立首批杭州海外交流基地,入选全球会议目的地百强城市,位居全球第74位,亚太第17位,中国大陆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杭州在最新GaWC世界城市网络评价处于第二方阵(Beta城市)、排名90位。
——人均GDP达到富裕国家水平。2015-2019年,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从11.7万元提高到15.3万元,折合2.2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当年划分标准,已迈入了高收入门槛组(人均国民收入12375美元),达到富裕国家水平,与葡萄牙 、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接近(2020年常住人口数据尚在统计中,人均GDP暂未计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00亿元。在大力推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123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093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累计比2015年增长69.6%,年均增长11.2%,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12.4%,2020年增长6.5%。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仅次于深圳)。
“十三五”时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
——民营企业500强上榜数蝉联第一。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六成以上。2020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67.8万户和65.9万户,比2015年增长102.7和70.7%。全市39家企业进入“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上榜企业数连续十八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
二、这五年,是加快转换产业动能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构建“1+6”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培育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引擎”,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产业版图升级迭代。
——数字经济成为鲜明特色。“十三五”时期,杭州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高水平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29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6%,比2018年提高3.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2020年分别增长15%、15.1%和13.3%,大幅高于GDP增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数字经济已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为龙头,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为中坚,“双创”为支撑的雁形企业群。阿里云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服务商,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杭州区块链领域全球专利数量居全国第三。
——新制造业加快提能。“十三五”时期,杭州制定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634亿元,比2015年增长30.9%,年均增长5.6%,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6%,2020年增长3.8%。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较快发展,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448亿元、1415亿元和183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7.4%、38.9%和50.6%,比2016年提升21.4、11.7和8.7个百分点。5个行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比2015年增加2个,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十三五”时期高端制造增加值增速(%)
——现代服务业活力强劲。“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社会就业的蓄水池、地方财政的主水源。202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959亿元,比2015年增长53.1%,年均增长8.9%,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9.9%,2020年增长5%,占GDP的比重达到68.1%,比2015年提高10.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5年的75%提高到2020年的79.4%,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从48.9%提高到56.5%。202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2601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72.2%;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壮大,2020年分别实现增加值2285亿元和193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4.2%和12%。
“十三五”时期服务业主要指标
|
2015
年
|
2020
年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0959
|
服务业占GDP比重(%)
|
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
|
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
56.5*
|
注:202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尚未完成统计,采用2019年数据替代。
——新兴农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时期,杭州推动现代农业强基行动。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26亿元,比2015年增长5.8%,年均增长1.1%,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1.7%,2020年下降1.1%。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由2015年的57.5:11.7:17.2:10.7:2.9调整为59.1:12.7:14.1:10:4.1。农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农村电商实现销售额 165 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7153 万人次。市县两级美丽乡村行政村覆盖率达 54.5%。
三、这五年,是不断推进需求升级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以新供给引领、创造和拓展新需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信息消费、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促进出口增量提质,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需求动力。
——新消费全力加速。“十三五”时期,杭州新零售快速成长,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市场亮点频显。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3亿元,比2015年增长39.5%,年均增长6.9%,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9.6%,2020年下降3.5%。基于“互联网+”的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强势崛起,线上消费快速提升,2015-2020年,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占比从13.7%提高到32.6%,年均提高3.8个百分点。品质类、智能类商品消费活跃,2020年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12.8%,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3.3倍,化妆品零售增长10.4%,体育娱乐用品增长47.5%。
“十三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有效投资助推发展。“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贡献突出。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2015年增长40.8%,年均增长7.1%。一大批涉及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亚运、地铁、未来社区建设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十三五”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1.6%,高于整体投资4.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6.2%,为产业转型积蓄动力。
“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出口向新领域延伸。“十三五”时期,通过多元化市场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杭州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外贸环境,出口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全市货物进出口5934亿元,比2015年增长43.6%,年均增长7.5%,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7.9%,2020年增长5.9%;货物出口3693亿元,比2015年增长18.8%,年均增长3.5%,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3.8%,2020年增长2.1%。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快速发展,2016年杭州入选全国首批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连续三年在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排名第4,2020年,服务贸易出口138.44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8.5%;跨境电商出口109.4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3.8倍。2020年,离岸服务外包逆势增长,合同执行额77.69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创历史新高。
“十三五”时期进出口及增速
四、这五年,是充分释放双创活力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围绕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以充沛的阳光雨露,培育创新创业沃土,不断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科创高端要素,持续把“双创”引向深入,科技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双创生态更完善。“十三五”时期,杭州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批复的第三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合作区,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钱江新城、城西科创大走廊及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一批大平台正在串珠成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5G基站2.04万个。全力落实国家及省市各项科技新政,构建“雨林式”创业创新生态,2020年末市场主体140.3万户,其中企业73.9万户,分别比2015年末增长85.8%和102.9%,年均增长13.2%和15.2%。2020年平均每天诞生市场主体650个。
“十三五”时期市场主体数
——创新要素更充沛。杭州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3%提高到2020年的3.5%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水平。人才政策不断完善,2020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同比增长106%;新增C类以上高层次人才865名。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十三五”时期R&D支出占GDP比重(%)
——创新主体更壮实。“十三五”时期,杭州建成“创客—雏鹰企业—市高企—省科技型企业—国高企—领军型企业”六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0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79家增加到7748家,增长2.9倍;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032家增加到14576家,增长1.4倍。全市至年末累计培育“雏鹰企业”5996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09家,其中国家级41家,省级107家,国家级孵化器数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创新成果更丰硕。2015-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从6.08万件、4.62万件增长到14.41万件、9.24万件,增长136.8%和99.8%。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从1.78万件、0.83万件增长到5.53万件、1.73万件,增长2.1倍和1.1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000件,达到2030件,比2015年增长3.8倍。杭州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前列,城西科创大走廊正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共有6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数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和武汉并列第一。
“十三五”时期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量(件)
五、这五年,是有效提升城市功能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数字治理新探索,形成了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杭州样本”。
——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时期,杭州积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围绕企业关心的商事制度改革,杭州以“一件事”标准整合“开办企业”各环节,投资项目审批、用水用气报装等全流程提速,在国家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杭州综合排名第五,被选取为世行营商环境参评备选城市、全国营商环境首批创新试点城市。
——数字治理形成示范效应。“十三五”时期,杭州探索出一条以数字技术支撑城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的新路。不断迭代升级城市大脑,逐步构建了“中枢系统+部门(区县市)平台+数字驾驶舱+应用场景”的核心架构,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投入使用。政府数字化转型网上办、掌上办、电子化率三个指标均达100%。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首创“杭州健康码”“亲清在线”“读地云”“民生直达”等应用。杭州获评“新时代数字治理标杆城市”称号。
——交通枢纽日益便捷。“十三五”时期,杭州全力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推进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湖杭铁路、杭州西站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萧山国际机场总航线、国际航线分别达到336条和69条,比2015年末增加101条和37条。2020年,全市航空客运量1414万人次,比2015年下降3.9%,其中2016-2019增长38.9%,2020年下降30.8%;航空货运量46万吨,比2015年增长82.6%,其中2016-2019增长63.1%,2020年增长11.9%。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800公里,迈入“后二绕时代”。城市轨道交通从2015年的3条线路、81.5公里里程增加到7条线路、306.3公里里程,实现十城区全覆盖。
“十三五”时期民航客货运量
六、这五年,是大力深化内外开放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实施了一系列内外开放新举措,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加大对口扶贫力度,城市发展的空间与格局进一步拓展。
——对外开放全方位深入。至2020年末,杭企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各类境外投资项目2445个(非贸易1134个),企业从参与低端分工到探索全球价值链布局,已有30家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2020年,境外企业总投资额63.55亿美元,中方投资额36.86亿美元。2020年,全市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04家,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累计已有126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222个项目。
——区县(市)发展更趋协调。“十三五”时期,杭州不断强化区域协调性,全面推进拥江发展,2018年临安撤市设区,形成了10区3县(市)格局,市区面积从5170平方公里增加到8289平方公里。2019年,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转型升级为钱塘新区,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大。
——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融入。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借力大上海,深度参与 G60 科创大走廊建设。在产业领域,杭州先后引入上海天境生物、苏州信达生物等一批重大项目和浙江上海交大海洋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名所,合杭梦想小镇在合肥成功落地。在民生领域,杭州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已实现与沪、苏、皖试点区域直接结算,杭州与长三角11城市实现轨道交通“一码通行”,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正式落地。
——杭州都市圈扩容。2018年,随着衢州和黄山两市的加入,杭州都市圈迎来首次扩容,升格为跨省都市圈。持续提升杭州都市圈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绿色共享水平,共建信用惠民应用场景互认互通机制。出台《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共建杭州都市区行动计划》,签订推进杭黄绿色产业园合作协议。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杭州都市圈被列入6个成熟型都市圈组成的“第一方阵”。2020年,杭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33307亿元,增长3.6%,增速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
七、这五年,是持续擦亮生态底色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围绕打造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美丽中国样本,持续深化“三五共治”,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进展,呈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好图景。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十三五”时期,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15年的0.43吨标准煤/万元预计将下降到2020年的0.29吨标准煤/万元。截至2019年,“十三五”累计削减VOCs排放约4.8万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预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车船尾气”治理力度空前,实现建成区国三柴油货车和燃油公交车全面“清零”、煤火电机组和燃煤小锅(窑)炉基本“清零”。杭州万元GDP能耗比全国低40%左右。
——水气环境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杭州治水成效不断显现,2015—2020年,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由87.5%上升至10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杭州连续4年夺得浙江治水“大禹鼎”。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升,2015-2020年,市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57微克/立方米降至29.8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47.7%。空气优良率由66.3%上升至91.3%。
——城市绿化不断扩面。2020年末,杭州已建成和改造绿道3713公里。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66.9%,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首位,比201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杭州、临安、桐庐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杭州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色成为杭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十三五”时期,杭州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设立“杭州良渚日”“杭州西湖日”,全面启动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淳安县获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富阳上榜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列入省市民生实事,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率达到94.8%。
八、这五年,是全面提升民生福祉的五年
五年来,杭州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发展始终,不懈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惠民工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居全省前列,全国唯一连续14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20年,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达到61879元,比2015年增长45.1%,年均增长7.7%,其中2016-2019年均增长8.6%,2020年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00元,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1和第2位,比2015年分别增长42.1%和50.5%,城乡收入比由2015年的1.88下降到2020年的1.77。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分别达到41916元和25664元,比2015年增长23.9%和32.7%,衣食住行全面升级。
“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及收入比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52185
|
56276
|
61172
|
66068
|
68666
|
增长(%)
|
8.0
|
7.8
|
8.7
|
8.0
|
3.9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27908
|
30397
|
33193
|
36255
|
38700
|
增长(%)
|
8.5
|
8.9
|
9.2
|
9.2
|
6.7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87
|
1.85
|
1.84
|
1.82
|
1.77
|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时期,杭州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就业总量从2015年的663.03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50万人左右,增长13%。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非农就业比重达到92.1%(2019年),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美好教育”大力推进。“十三五”时期,杭州不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全力办好“美好教育”。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0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分别达到776所、1049所,比2015年增加90所、139家,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从2015年的78.6%提高到90.4%。在省内率先实施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改革。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和全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监测水平稳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高等教育较快发展,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55.1万人,比2015年增长15.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04%,比2015年提高9.6个百分点。2017年“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引进建设1所中外合作大学,7所国内一流大学来杭建设分校、校区和研究生院,2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6个高水平科研院所。
“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情况
——文化兴盛深入实施。“十三五”时期,杭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头并进。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极少数的“三世遗”城市。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点开花”,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口规模以上村全覆盖。文化产业不断壮大,2015-2020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080亿元提升至228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4.2%。4家企业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建成14个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中国国际动漫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动漫盛会。杭产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7部杭产文艺精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连续三届居全国前列。
——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时期,杭州着力构建多层次便捷就医流程,看病实现“最多付一次”,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市基层就诊率达67%。全市医疗机构从2015年的4428家增至2020年的5982家,医疗机构床位从6.36万张增至9.02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从9.3万人增至13.65万人。随着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杭州市民健康素养稳步提高,生命质量显著提升,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2.95岁,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2015/2020年主要医疗卫生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医疗卫生机构(家)
|
4428
|
5982
|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万张)
|
6.36
|
9.02
|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万人)
|
9.3
|
13.65
|
执业(助理)医师(万人)
|
3.48
|
5.31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81.85
|
82.95*
|
注:*处为预计数。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2020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3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52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24.5%和32.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7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13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23.8%和42.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3万人,比2015年增长49.8%。养老服务持续完善,全市拥有机构养老床位7.36万张,各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2800多家。社会救助体系覆盖面扩大,年末全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88万人,持证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2015/2020年社会保障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69
|
833
|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69
|
752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871
|
1078
|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00
|
713
|
“十三五”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丰硕。“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用新的奋斗去开启新的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蓄势谋势,接续奋斗,形成胜势,奋力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窗口”的头雁风采,交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