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每日一字·攴部字
徹【chè】,甲骨文的字形是由一只手加上食具“鬲”组成的会意字,本意是吃完饭或祭祀完毕后撤去食具。战国时的金文把那只手改成了“攴”。
秦篆添加了“彳”,意思是用手拿走,但同时又误把“鬲”讹变成“育”。
汉隶则把它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字:撤走的“撤”,透徹的“徹”,清澈的“澈”,车辙的“辙”。《说文解字》没有收入澈、辙,同时以“勶”赋予撤除的意思。
《說文解字·攴部》徹:通也。从彳从攴从育。
段玉裁注:从彳、从攴、从育,葢合三字會意。攵之,而養育之,而行之,則無不通矣。
这个字后来的用法,是以“徹”(简化字“彻”)表示通透、通达的意思,以“撤”来表示撤走、除去的意思。
文献选读
《诗经》中的“徹”各有不同的意义。
《豳風·鴟鴞》中「徹彼桑土」的“徹”,是剥去的意思。
《小雅·十月之交》中「徹我牆屋」的“徹”,是拆毁的意思。
《小雅·十月之交》中「天命不徹」的“徹”,是遵循的意思。
《大雅·公劉》中「徹田爲糧」的“徹”,是开垦的意思。
《大雅·江漢》中「徹我疆土」的“徹”,是整治的意思。
《莊子·外物》: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
这里的“徹”,都是通彻的意思。
《莊子·庚桑楚》:徹志之勃(悖),解心之繆,去德之累,達道之塞。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这里的“徹”,是撤除的意思。
撤除心志的悖乱,解除心灵的束缚,抛弃道德的牵累,疏通大道的阻塞。
富有、尊贵、显赫、尊严、名誉、利禄,这六者是悖乱心志的。
仪容、举止、色彩、辞理、义气、情意,这六者是束缚心灵的。
憎恶、欲求、欣喜、愤怒、悲哀、快乐,这六者是道德的牵累。
舍弃、趋近、获取、给予、智虑、技能,这六者是阻塞大道的。
这四六二十四者,不在胸中荡乱,就可以使心神平静,平静就能明澈,明澈就能虚通,虚通就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六韜·順啟》: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太公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天下者,天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處之。」
周文王问姜太公:“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说:“器量要大得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也要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慈要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要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力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断而不犹疑,就像天体运行那样不能改变,像四时更替那样不可变化一样。具备了这六个条件,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所以,为天下谋利益的人,天下人就欢迎他;给天下招致灾祸的人,天下人就反对他。关心天下民生的人,天下人就怀念他的恩德;迫害天下人的,天下人就也要毁灭他。顺应天下人意愿的,天下人就会拥护他;造成天下人穷困的,天下人就仇恨他。能使天下安居乐业的人,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给天下人带来危难的人,天下人就逃离他。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治理天下的原则一定要与天下人的利益相一致。只有深谙此道的人才能担负起一国之君的重任。”
句中的“徹”,是指顺应民心。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贡、助、徹,都是指税法。夏代的贡法以五十亩为单位,商代的助法以七十亩为单位,西周的彻法以五十亩为单位,其实通通都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