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是赵国的属地,公元前399-387年,赵武侯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最早的城邑“云中城”。从这个史实上来说,呼和浩特的建城史已达2400多年。
据史实记载,赵武侯先在西起五原、河曲东至阴山一带筑了一段赵长城,然后又在黄河西岸造大城,因土质松散,城墙倒塌。于是又在“阴山之南,黄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祈祷,正好有一群天鹅在天空的云中飞翔,而且整天都在同一地方盘旋,天鹅群下方的地面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赵武侯看到这个景象后,心中大喜,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便在那里筑城,并将此城取名为“云中城”。
呼和浩特地区的行政建置则是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占领了阴山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在今呼和浩特一带置云中郡,委派官吏管理人民开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在其所统治的疆域内分三十六郡,云中郡便是其中的一郡,云中郡领有云中和武泉两县。在秦始皇忙于统一六国之际,河套和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重又为匈奴所占据。秦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南下,把燕国和赵国修筑的长城连接了起来,该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西汉王朝建立后,继承秦制,仍在呼和浩特地区设置云中郡。云中郡由秦时所领的云中、武泉两县,增为11县,即云中、武泉、咸阳、北舆、陶林、桢陵、沙陵、沙南、原阳、阳寿、犊和等。据考证,今天呼和浩特地区正是汉代云中郡所属的北舆县的管辖区。向东过小黑河则由武泉县所管,其余各县也都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周围。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西汉王朝又在云中郡的东南划出一部分地区设置定襄郡,现在的呼和浩特南郊及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一带,即属于当时的定襄郡管辖。昭君和亲后,汉族和匈奴等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汉以来,云中郡、定襄郡沿用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
朝代更换,呼和浩特地区又曾称为:盛乐、白道川、云州、东受降城、丰州滩、丰州城、东胜州、东胜卫等。
明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兴建了“库库和屯”,(明代“呼和浩特”的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明王朝赐名“归化城”,即现在的呼和浩特旧城。清代沿用归化城并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位于归化城的东边又建了绥远城。民国时各取两城中的一个字,组成了“归绥市”,为绥远省的省会。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就恢复了蒙古语名称“呼和浩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