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哈佛中国史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的第三本,跟前两本一样,作者还是美国的汉学家陆威仪,他师从已故的中国史学大师何炳棣,主攻中国古代史。
唐朝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盛唐气象、万国来朝,还有那个充满浪漫气息和瑰丽想象的长安和洛阳。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巅峰时期,无论是文化(唐诗、散文、唐传奇)、武功(突厥、吐蕃)、国际地位(万国来朝)等等各种成就。各种好玩的名字轶事典故、传世的诗歌文章,那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但其实唐朝三百年历史,我们熟悉的也就是前一百年的大唐盛世,有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可汗”唐太宗,也有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包括那个毁誉参半的唐玄宗。但安史之乱之后的一百多年,在中学历史书上只有“藩镇割据”;唐宋之间的那段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也是堪比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纷争。
因而,唐朝大约是自带割裂属性的。
作者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多层面,为我们展现了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帝国景象。
但陆威仪的着眼点在安史之乱,他认为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的分界。因而,作者眼中的唐朝,最大的一个关键词是 变革 。
我们先来看唐朝取代了统一南北朝纷争的隋朝的开局是怎么样的:
第一,南方对国家的重要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方了。典型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从南方运送物资到都城;
第二,隋唐两代的创建者,都出身于“关陇集团”,也就是说唐朝的根基在西北,为了政治需求,不得不定都长安;但胡汉杂居的西北关陇集团并不能被汉人血统纯正的大家族认可;
第三,定都长安,意味着随时面临北方突厥的巨大威胁。为解决这个问题设置了“节度使”,而节度使导致了安史之乱和唐末的藩镇割据。
就像前面说到的,陆威仪认为唐朝最大的关键词是变革。那我们来看下安史之乱前后都发生了哪些变革:
首先是说政治格局,出现了藩镇。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的实力衰落,更加管不住这些全面负责地方军事、行政、财税、户籍管理的节度使,只能听任他们在各自的地盘上称霸一方了,这就是所谓的“藩镇割据”。因而,一些唐朝前期的制度就无法执行了,比如均田制在地方就无法实施了,军事上从北朝时期的府兵制随着连年战乱也被“募兵制”取代。这两项变化都表明,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臣民和财政的控制能力。
其次是城市生活。
中央政权的衰弱,也未必全是坏事,其实讲盛唐时期的长安居民的生活可能还没有唐朝中后期的舒服。唐朝前期,长安执行的是里坊制,居民区的布局像网格一样的,带着围墙和大门,而且执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就像我们电视剧里常看到的,晚上没事出来瞎晃悠是可能被抓进大牢的。后来,安史之乱对长安、洛阳这些大城市的破坏实在严重,里坊制也逐渐名存实亡,最终被取消,很多人都把坊墙凿开,在临街开店做买卖,从而大大激发了城市活力,各行业也都逐渐兴盛起来。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革是科举制度。
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有了科举制度,但实际上,整个唐朝的官员,只有10%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还不是底层精英通过科举淘汰大家族子弟。不过科举制度也确确实实导致了大家族的衰落。大家族靠着更好的经济条件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确实在科举上占了很大便宜;但另一方面被科举选拔的知识分子,在诗文方面的突出但很少有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对中央朝廷的依附也导致与地方上的关系越来越弱。所以,当唐朝中央政府走向灭亡时,这帮脱离了朝廷不能活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所出身的大家族,也就自然跟着一起完蛋了。
唐朝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它是真正世界性的帝国,它的关注点不止在中国国内,还包括了外部世界。李世民的开疆扩土,不单单是把敌人赶走或者灭掉,因为李唐王朝自带的游牧民族属性,在胡汉融合上走得更远,李世民有更高的国际视野,他想建立一个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二元帝国。只是,他的后代没有继承和延续他的伟大设想。
不管怎么样, 变革是唐朝的重要底色 ,从此,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从中古模式开始过渡到近代早期的新模式了。